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无情批判促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和谐哲学的最高境界和实践完成。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对抗危机的一体化改造则是其和谐哲学的实践路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谐哲学的当代图景并不具有实践的均衡性,当代社会已经分延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重和谐向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而是以“改变世界”、缔造新社会为宗旨的社会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物”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而是继承了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民主义哲学。和谐哲学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构建和谐社会须扬弃斗争哲学,倡导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3.
在《论哲学“三态”》提出原生态哲学(即智慧哲学)、对立哲学(即形而上学哲学)、和谐哲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对哲学“三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主要包括关于“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根基及其历史性发展,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和中国和谐哲学的形成及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特征,以及中西文化哲学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本质是天人合一。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分割”与“对立”,是树立斗争的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整体的“统一”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袁强亮 《金陵瞭望》2007,(22):19-20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确立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辨证的“和谐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哲学思考,用唯物辨证的方法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由来久远,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表现为“人与天(自然)”、“人与人”、“人与我”和谐相生、圆融无碍的境界。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传统和谐思想肇始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得以形成,经儒、道、释等不同哲学体系各有侧重的发挥,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辩证综合,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对“和”的共同祈求与向往,构成了中国哲学史关于和谐思想的华彩乐章,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闪烁着东方哲学的智慧之光,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西古今社会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哲学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构建和谐哲学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谐、和合哲学既是辩证方法论,又是创新哲学体系,更是对21世纪人类文化战略的构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整体理念,它不仅涉及政治制度的建构或经济发展的规划,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提升,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感性对象性关系的哲学思考。建构和谐社会是人类直面全球化过程中的现实的生存问题。“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已成为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普遍性的理性选择,历史性的普遍化的和谐意识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必要性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本的历史作用的经济哲学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谐哲学"而不是"斗争哲学"。文章从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原点重新出发,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都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进而分析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辩证法的诠释,并借鉴古今中外辩证法的思想资源,提出"和谐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作者认为,所谓"和谐哲学",就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在承认矛盾双方的差异、对立、斗争的基础上,关注双方的共存、统一、融合,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谐哲学"是对"斗争哲学"的扬弃和超越,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文明、面临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挑战所出 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核心是探求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共济、当代与后代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和 谐观。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己身心内外和谐,追求“天人合 一”的境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国传统的和谐观进行了历史继承,又以现代实践为基 础,在内涵、外延、实现手段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理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当代中国哲学关于和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一分为三”与“合二而一”的论争到“和的哲学”与“斗的哲学”的讨论、矛盾论与和谐论的探讨等几方面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但和谐的真正内涵却引起众多争议与困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显得尤为重要。和谐是一个理想、一种追求,是一种社会的信仰;和谐既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谐哲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范畴的哲学,和谐哲学的构建必须考虑整体与系统的关系,立足人类总体实践;以理性与价值同塑和谐关系;探究发展主题,整合协调秩序、促进制度创新,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公平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人和”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形成“和谐文化”并指导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除此别无捷径。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要着力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要着力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综合工程;三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四要着力推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工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斗争哲学作为自己的行动逻辑,不仅是由于受到了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崇尚斗争哲学的理论影响,也是在实践中克服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消极影响和改善革命行动效率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未能将斗争哲学转换为和谐哲学,与未能成功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和对矛盾斗争性的地位与作用的误读有关。邓小平强调安定团结与反对"大民主"的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行动逻辑上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过渡的关键性环节。倡导和谐哲学,是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公共职能问题与执政党群众基础问题进行科学认识的必然结果。和谐哲学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执政党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但是,在现行哲学体系中很难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因此,以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切入点,从世界观的变革、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几个方面,努力敞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27日,由重庆市哲学学会主办,思维科学学会协办,第三军医大学(社科部)承办的“和谐重庆纵横谈”学术研讨会在第三军医大学举行,来自重庆市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哲学境遇和使命、社会和谐的本质、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和谐重庆的路径和手段等学术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8.
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这一范畴出现的,和即适合,即聚集不同事物而取得平衡。平衡即统一,所以,和亦即合“多”为“一”。和谐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的三句话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六个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与安民富民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对中国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儒家和道家的“和”哲学强调“和谐”的同时,也重视“和”的“和平”内涵,或者说和谐与和平是“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而墨家的“和”哲学,“和平”的内涵成为重中之重的同时也强调“和谐”,三家共同之处,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持久和平。如何取得和平,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大小国家互相“谦下”但大国应该率先垂范,同时,道家重视高级政治和低政治的平衡以建立和谐,儒家重视和平机制与信守条约,而墨家除了在理念上更注意“兼相爱”和“交相利”的结合之外,同时也特别重视实力后盾特别是强大的科学技术在阻止侵略战争中的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劝阻侵略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创造和平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其基本内涵经历着由本初的自然哲学层面向社会哲学、再向人学层面转向的漫长的演进过程。和谐范畴最初是作为同混沌相反的宇宙的组织性而出现的,在自然哲学层面它是指一种理想性及源生性的状态。但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谐开始转向精神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开始具有社会的意义;同时逐渐和人文纠缠,注入了个体意义,具有了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