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仁政正义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义理念,有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以之审视当代中国城市政府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存在如下的非正义: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农”性而城市政府以“农”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资本”性而城市政府以“贱”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性而城市政府以“拒”待之。城市政府仁政正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惠及全体,不舍弃、不轻贱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任何人。产生于古代社会的仁政正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应向现代转型与渡越。对于当代中国城市政府来说,其正义性的突出要求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仁政正义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义理念,有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以之审视当代中国城市政府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存在如下的非正义: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农”性而城市政府以“农”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资本”性而城市政府以“贱”待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性而城市政府以“拒”待之。城市政府仁政正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惠及全体,不舍弃、不轻贱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任何人。产生于古代社会的仁政正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应向现代转型与渡越。对于当代中国城市政府来说,其正义性的突出要求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城市基层民主的形式是“居民委员会”,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实践的创新,“城市社区”延伸和取代了“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含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即城市社区从“法律上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建设的政府领导——政府领导与居民自治的双重属性”的变化,推导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的法律地位可能的两个趋向,即社区自治的归位和政府领导的弱化.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 0世纪初 ,美国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政治腐败问题因社会转型而更加严重 ,成为美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 ,政府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 ,改政党“分赃制”为“功绩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漫延 ,为美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提供了人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问题。纵观历史的发展,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不论是不是由政府这只手在分配,所产生的种种后果皆与政府命运相关,围绕分配产生的冲突都可能转化为政府的风险。我国政府面对的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问题及其产生的风险———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与政府之命运,就取决于政府如何处理财富分配、风险分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严英 《中华魂》2010,(12):38-38
在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旱灾的当口.我们迎来了第18个“世界水日”和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使我们看清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产生了对水的危机感。水是生命之源。据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的调查.我国667个城市中有420多个缺水.  相似文献   

7.
现行城市住房“过度商业化”模式给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巨大负面效应,农村住房“自建”模式亦不利于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而城乡住房的“准公共品化”将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更有效率,住房“准公共品化”政策的关键是在盘活现有存量房的同时,由政府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平价房.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监管的历史上,每当发生严重的银行或金融危机,政府就从金融监管的“宽柔之手”转向“大手覆盖”。目前,在爆发金融危机之时,各国政府从倡导金融自由化,向谨慎监管的理性回归。事实证明,在一个现代金融服务的复杂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金融风险无处不在的金融世界里,更多地使用“大手覆盖”而较少地使用“宽柔之手”,更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政府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在“智慧高地”战略方针下,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领域的智慧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使公众更多、更好地感受到政府提供的管理与服务,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智慧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设计与构建适宜人居住、更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在自由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诸种需求,应当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宗旨。但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如大肆破坏自然生态、恣意摧毁历史景观、盲目模仿外国风格、刻意追求视觉美观等不良倾向,导致“千城一面”之流弊,损害了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应有的美学品格。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城市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地发掘我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与传统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其精华,为当前及未来所用,以设计和构建出真正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导致了社会的全面政治性“祛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控制的相对松弛,各类民间信仰活动纷纷复苏,整个社会似乎又开始陷入一种“着魅”的状态。在许多地方,尤其在乡村社会,文革这一“非常态”时期的社会精英们在社会恢复“常态”以后,其悲惨的下场往往成为了社会重新“着魅”的祭品。在这纷纷扰扰的“报应”背后,掩藏的是社会人际规则深层次变迁所导致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2.
构建利用废弃物作资源的循环经济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的重要课题。日本政府在1997至2006年间,在全国26个地区实施了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示范性工程——生态工业园区工程。这一工程的目标在于发展循环利用产业的同时将地方建设成为环境和谐型社区。要实现将地方建设成环境协调性社区的目标,针对是否应该将作为原料的废弃物的确保问题完全依赖于市场竞争的做法需要作充分的探讨,循环利用相关法律制度的运用与结构中还有应当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乡镇图书馆建设已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同仁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依据这一认识 ,分析了我国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以及发展模式 ,阐明了我国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指出了我国乡镇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社会学学理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促进社会的"价值理念"、"规则体系"和"互动行为方式"三个构成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因此,社会学应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使"体现公平正义本质要求的‘价值理念'"有效形成"规则体系"中"更加民主、更加公正、更加正义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三个构成要素的整合,是通过"权衡有效的手段"、"权衡预期的结果",从而不断达成和谐社会的一个个"具体目标"来实现的.三个构成要素实现整合的过程将沿着"自上而下的政府计划"和"自下而上的公众追求公平、正义"两种路径展开,将呈现出三种"构建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须选择"政府--公众互动"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5.
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小城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经济具有增长极效应,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之所以不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而是采用城镇化,其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小城镇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就繁荣不起来,城乡差别就不可能缩小,更谈不上有条件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析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发展历程 ,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应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 ;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转型 ;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7.
论乡镇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性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周代确立“乡制”几千年来,先后经历了“乡官制”、“职役制”、“自治制”和“政党制”下的多种形式变革,期间或延续或中断,或重视或忽略,或继承或革新,多表现为地域性、宗法性、自治性、零散性、非固定性等特征。可以说,迄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乡镇政权像中国这样频繁变动、混乱无序。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政权与农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问题,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提高乡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32年1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的征文反映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他们认为:首先,国民党政府应变对日妥协为积极抵抗;其次,国民党应废除其一党专制,实行宪政,给人民以人身自由和其他种种自由权力,以便动员和团结全国抗日力量;第三,应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后来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知识界反对对日妥协,要求民主宪政的呼声更加高涨。“七七事变”后,他们中的不少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滚滚洪流,践行着知识分子个体和整个民族“新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对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发展进程的推进,这一提法逐渐显露出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相抵触;没有区分基本制度和具体政策2个层面的公正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格格不入;将这一提法泛化并覆盖非经济领域;意味着现代政府主要职能的错位;对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定位有误。从长远看,这一提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对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不利;对改革和发展的有机统一不利;对公正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不利;延缓了合理、健全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以社会公正为基本理念和基本准则,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化推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与"重责政府"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风险社会下,人类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将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并制造出巨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因在精细分工的社会“普遍的共谋”下产生而导致责任界定的困难,由此带来“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基于此,政府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防不胜防的公共危机,然而,“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却为寻找真正的责任者设置了障碍。在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形态下,政府将难免陷入社会“重责政府”的困境。走向国家、市场、公民社会共同治理是政府摆脱困境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