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服装设计必须赋予其新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南通蓝印花布面料焕发新的生机。本文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从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分析入手,指出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对南通蓝印花布从款式、色彩、面料和组合设计的方面进行分析,分别列出不同设计方法的创新特点,并举出实例一一说明。  相似文献   

2.
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制造工艺十分讲究;蓝印花布的最大特征在有意无意间关合浓烈的生命意识;从色思维学本身来看,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南通蓝印花布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包含着的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使南通蓝印花布历久弥新,成为不朽的工艺品门类。  相似文献   

3.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平民间蓝印花布,曾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机印花布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梁平蓝印花布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梁平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造型原则、审美意蕴对于弘扬重庆本土文化,探究文化观念、美学观念及民俗观念都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天的设计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广博的新世界。因此,对其工艺的恢复、研究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平民间蓝印花布,曾是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机印花布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梁平蓝印花布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梁平蓝印花布的表现形式、造型原则、审美意蕴对于弘扬重庆本土文化,探究文化观念、美学观念及民俗观念都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天的设计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广博的新世界.因此,对其工艺的恢复、研究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何摆脱蓝印花布服装“陈旧老套”的传统印象,使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值得人们思考.本文阐述了大审美经济形态下的服装消费诉求,重点探析如何通过创新设计,使蓝印花布服装在大审美经济下既保留经典化,又兼具时代性,既散发传统魅力又紧跟时尚流行.  相似文献   

6.
纹样是邵阳蓝印花布的核心艺术形态,主要分为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3类。邵阳蓝印花布色泽古朴浓艳而不妩媚,宁静深沉而不失自信,艺术上讲求色彩的生命美、构图的韵律美、纹样的修辞美,是民间实用艺术的典范。随着传统蓝印花布艺术的消失,通过书签系列、游戏系列、月历系列以及饰品系列作品的再设计让蓝印花布中的艺术元素与现代消费产品创意结合,形成融合时尚与怀旧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是传统艺术获得新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工艺美术行业是一个集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一身的特殊产业。南通的工艺美术行业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虽然目前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一张打造南通为中国历史名城的重要名片。加快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独具特色的都市型工业、促进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记得有人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美丽的。我认为南通的蓝印花布艺术,就应该属于这一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蓝印花布印制工艺流传甚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该工艺口口相传,历经沧桑,几经改进,目前仍沿袭传统制作方法的作坊已很少能够见到。本章本着记录该项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的思想,对桐乡“丰同裕”染坊进行工艺技术的实地考察,并在染坊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走访了多位老艺人,通过整合、梳理,试图记录中国江南一带手工制作蓝印花布的全过程。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能够使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继续传承,同时也希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它的纹样千姿百态 ,色彩清新素雅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着重论述蓝印花布以点造型的独特艺术语言。并从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工艺特点、题材以及其图案的骨式和构图四个方面对蓝印花布的这一艺术语言进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文化属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公共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其决定了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公法)保护的必不可少。而经济属性的实现带来的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驱动对行为人会产生激励作用,这种激励对于以维护公共利益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来说,不发生作用或者作用极其有限,相反对于靠市场吃饭的具有“经济理性”的私主体则发挥着巨大的驱动作用。经济属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人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使私权的赋予具有了必要性,进而决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经济属性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文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法与私法的保护方式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契合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梁平木版年画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性公共文化,既具有文化遗产具体可视的物质属性,又包含民间信俗、制作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传统保守的生产模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其创作生产萎缩、日渐衰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文章从活态性、地域性、系统性角度,论述了对梁平木版年画的完整性、关联性、综合性保护,以保持其公共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独特性、可识别性,激发其创作、生产活力,增强群众参与度,体现其公共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对梁平木版年画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通过剖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的联系,解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工业遗迹相关要素的介入.着重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实践实例,探讨当今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背景下,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对民族医药的保护体现着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制度逻辑,但在后非遗时代,如何提升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制度逻辑、内在要求与保护目标进行分析与理论总结。研究认为,非物质形态的民族医药文化表现形式是知识财产,从法律属性中受知识产权制度调整,但现有法律在民族医药文化与民族医药文化表现形式的权利归属、权利内容以及在民族医药的非遗保护等方面均存在司法保护不足的问题;为提升民族医药文化财产的传承与发展的质量,以及参与市场的竞争力,民族医药需要从“文化遗产”单一结构向“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知识产权”三位一体的财产结构转变,并形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等多种创新发展方式,利用新载体与新传播方式进行跨界发展,积极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和服务,推动民族医药文化表现形式资源与其他资源跨界整合集聚,用跨界发展实现财产结构转变;后非遗时代对民族医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的重心应该由“保存、保护”向“知识产权促进”转移,提升民族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运用能力,适时制定地方性民族医药单行条例,打造和保护民族医药品牌,推动民族医药知识产权贸易与融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最深刻本质是文化:大学是一个教育组织,更是一个文化组织;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大学是社会文化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的策源地;大学又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即文化精英的组织。大学最本质的属性是文化;同时它又必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的冲击之下,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消亡,遭到毁弃、随意滥用和过度开发。法律作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建设落后于社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以致法律保护还不能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对于具体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来说存在本真性问题,而对其他人来说具有共享性特点。对于这些文化属性的准确认识,可以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重要差别就在于共享的可能性的差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恰恰在于借助这个文化规律,为人类社会寻求一个超越物质独占、消弭由物质独占造成的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纷争,并成为推进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世界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时代,知识产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障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哲学家波兰尼对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分类方法,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即其属性与知识产权法预设保护的对象属性的不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法保护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印证了调整对象决定调整方法的法理。进而,从实证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中相同的“保护”称谓不同的现实含义,并从不同保护模式与对象不兼容度的角度,讨论了现有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尝试的局限及改进。  相似文献   

19.
纳入美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实用艺术品必须符合作品的条件 ,并被称为实用艺术作品。实用艺术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 ,其独创性艺术表达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 ,其实用性外观设计为专利权的保护对象。实用艺术品的著作权保护范围仅限于能够脱离产品的实用性而独立存在的艺术性表达 ,不延及该物品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制作工艺和实际功能。实用艺术品往往具有工业制造属性 ,手工及“一品制作”不属于实用艺术品可版权性判断中必须考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有助于文化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推进生态文明、促进文化繁荣。湘西州文化与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在对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湘西州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现状,提炼出其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五种模式,即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型、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型、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型、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型、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型,其中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模式是全区域层面的整体设计,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适应于跨行政区大尺度,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模式适应于大、中、小尺度,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模式适应于区域内中观尺度,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适应于村寨小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