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了《尚书》有"三科之条,五家之教"的主旨,清儒段玉裁等认为这是汉代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不同学说,影响甚大。但自清代、民国以来,也有学者表示反对,诸家的考辨和结论体现出不同的学术方法和学术视角。综合汉代经学史料与诸家之说,郑玄之说当为汉代今文学派,即博士经学的观点,体现了董仲舒《公羊春秋》的学说,而以清代魏源的考释最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范宁为东晋著名经学家,其所撰《春秋穀梁传集解》为现存《穀梁传》最早的注本, 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并称,是中国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汇集众家之说,并陈三传得失,书中体现出的“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治学态度,更是开启唐宋学者舍传求经,自由研讨的风气。此外范宁对《尚书》和礼学也有相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著作主要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尚书》主要记言,奠定了我国记言体历史散文的基本范式;文章体式多样,标志着文体的区别已开始形成。《春秋》专门记事,构建了历史著作叙事的基本规范。叙事注重艺术性,表现出次序井然,条理清晰,语言精炼准确的特点。《国语》亦以记言为主,但其所记已不再是《尚书》式的"古之号令",而主要是历史人物针对当时的具体事件所生发的议论,并且不乏精彩的叙事篇章。其叙事之文,大都具有记叙散文的基本要素,具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并富有戏剧色彩。《左传》直接继承《春秋》,其最大进步就在于叙事完整,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叙事方法,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所记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与《尚书》《国语》相比艺术水平亦有了更大进步。《战国策》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散文,其最大的进步,不仅在于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叙历史的新格局,注重刻画人物形象,而且记言之文也表现出结构严谨,说理充分,长于铺陈,好用夸饰之语,喜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段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言;《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专门记事。《尚书》所记之言虽然“佶屈聱牙”,但能围绕中心,分明层次,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春秋》所记之事虽然极其简略,但初步确立了叙事散文的基本规范,叙事系统、严谨,坚持道德原则。而且,《尚书》有许多作品在记言中有叙事成分,亦有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其叙事能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条理清晰,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春秋》虽然专门叙事,但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技巧却十分突出,文字表达比《尚书》有明显进步。它们不仅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两大源头,而且也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以往学者认为六经皆史,有失妥当。实际上六经除《尚书》和《春秋》外,余者均同史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说六经皆史,不如说六经皆档案。六经经过孔子的删订,删订的原则为儒家的纲常伦理。此种做法有悖档案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亦给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6.
今传"孔传本"《尚书注疏》中的"伪古文尚书"和题为西汉孔安国所作的《传》的成书时代,经历代研究,学者多以为有可疑之处。书前有托名孔安国所作的《序》(即《书大序》),其成书时代,学者虽有研究,惟似乎并非学者研究"孔传本"的主要对象。就以提出"铁证",判定"伪古文尚书"和《孔传》为伪书的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例,书中只有第一百七条是辨《书大序》的。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语言角度考察,《书大序》有"科斗"、"隶古定"、"开设"、"训传"等晚出词语,其成书时代应在西汉以后。  相似文献   

7.
汉唐以来的学者论孔子与《尚书》之关系,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以为孔子编次或者删《书》为百篇,其二是以为《书序》为孔子所作,其三以为孔子以《书》教弟子.随着学术的发展,宋代学者开始对前两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朱熹即表示了不同于前人的意见:于第一方面,至少表现出怀疑态度;于第二方面,则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8.
《春秋》是宋代学者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之一,此时期《春秋》学研究的主流在于诠释、探讨、阐明经义,带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同时也有学者研究《春秋》经传中的具体问题,学术性较强。宋代学者研究《春秋》的重要特点在于试图摆脱三传,直接从经文中去挖掘微言大义,这样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逞臆说经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流传影响下,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5人历来已被认知为春秋五霸之基本元素成员。然而,古代学者在讨论此一问题时,亦有不少另持别种主张,如增或删而入晋悼、楚灵、吴阖闾、夫差、越句践等,遂致五霸异说呈现多元化。当春秋五霸一词析为“春秋”与“五霸”两词时,“春秋”可以是文本的《春秋》,也可以是历史的春秋,既可以与《孟子》贬霸之词对话,也可以因相对性而与三代王者对话。在历史流传中,春秋五霸产生诸多异说,春秋五霸组合亦有诸种多样组合;然而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5人所组成的春秋五霸依旧广为流传,文化的承传不可说毫无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刘知几疑古思想的形成及考辨儒经、古史之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有关《交通》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从辨伪学的角度,分析了刘知几疑古思想产生的渊源,总结了《交通》在考辨《尚书》、《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史记》、《汉书》、《东现汉纪》、《晋书》等文书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了刘知几大胆的疑古精神,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篇卷、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元、明三代学者对《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古文持怀疑态度,并有所论证。直到清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才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古文二十五篇是魏晋时人伪造的,从而解决了这桩千年疑案。《尚书古文疏证》对今天的历史文献研究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尚书考灵曜》是尚书纬的一种。前代学者对《尚书考灵曜》宇宙结构多有模糊认识。《尚书考灵曜》实际上属于盖天宇宙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地有四游"和"日行九道",并且对"日行九道"学说作了数术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经过50—70年代沉寂之后,《尚书》研究在80年代开始逐渐升温,并逐渐进入高潮。近20年来《尚书》研究的综合性著作和《尚书》译注的大量出现,学者对《尚书》具体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尚书》研究更加深入。本文就近20年来《尚书》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尚书》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著作,《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的著作.而《左传》著者则冲破传统的束缚,采取言事相间的手法来书写历史.这就使《左传》的语言,表现出和诘屈聱牙的《尚书》与谨严的《春秋》十分不同的特色.我们可以说《左传》的语言既是历史家的语言,也是散文家的语言,其中又夹杂着不少小说家言.《左传》,本来作为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记载的应当是真人真事,强调所谓“不虚美,不隐恶”,要求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乃至抽象的议论来描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般说不容许有象后世历史小说“三顾茅庐”那样的渲染和夸张,更不容许有象“草船借箭”那样的杜撰和虚构.然而产生在我国史学和文学童年时期的  相似文献   

15.
黄式三的《尚书启幪》总结了前代学者的学术成就,以简易的形式将其呈现给学者。黄以周的《尚书讲义》接受前代学者的辩伪成果,并作了重要的发展。他们治《尚书》,讲求小学以通训诂,讲求礼学以通滞难,推求经例以贯穿全经,重视会通以证经说,讲求大恉以提纲挈领。他们的《尚书》学研究觅得正解,简易便学,明辨正误,触类旁通,是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叙述了无锡籍学者撰人名录及其入选《四库全书》与《存目》的题录;诠释了无锡籍学者精英获取进士学衔名录,以及他们担任国家要职,例如宰相、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者的名录;论述了无锡籍学者入选《四库全书》著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词义借代修辞引申的理据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语义学研究词义引申忽视词义借代引申,虽有学者曾涉足此域,然而对于源头文献语言借代引申的研究尚称薄弱。今文《尚书》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又以多义词为主,词义具有可分析性。以今文《尚书》作为语料,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考察借代修辞格促进词义引申的具体路径,首次概括出今文《尚书》借代引申的八个类型,并从而推论出作用于词义的心理联想导致引申,词义引申产生辞格,辞格的系统化又反作用于引申的多样化,如此互为因果,推动词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著《史记》,虞、夏、商、周本《尚书》;春秋之世本《左传》、《国语》;战国时期所取材有的多同于今通行的《战国策》,所以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班固说的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战国策》,为历代学者所公认,直到今天从没有人对这提出过疑义、异议。所以然者,战国时代的史料传于今者,惟有西汉元、成年间的刘向所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史记》中与现存《战国策》中内容相同的竟有九十三事之多,因而人们确信司马迁作《史记》写战国时代部分是采辑钞誊《战国策》原文的。其实这个问题颇有重新探讨研究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金縢》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自古以来深受学者的重视。但是关于该篇的各种问题也一直争论不绝,至今仍存在重大的分歧。因此,人们一直期盼着能有相关的新材料重新面世。令人欣喜的是,在清华简中,学者们找到了战国时期的《金縢》抄本。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有关文献著录,古代甘肃学者、作家有两千多人,著述典籍三千余种.由于科举取士,甘肃学者普遍研习经学,在《诗经》《尚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除大量论札之外,有文献记述的《诗经》类著作14种、《尚书》类著作8种,大体反映了甘肃地区在《诗》《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