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家族小说是以描写家族生活为内容,借以表达深刻历史内涵与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文学类型,在中西方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取得过一定的成绩。比较研究中西方现当代家族小说发现,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中国的家族小说在思想上突出反思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西方家族小说则立足现实,表现人类生存的遭遇和精神的痛苦;在艺术上,西方的家族叙事技巧成熟且灵活多样,传统的叙事手段被新的艺术尝试不断更新,中国的家族叙事则能创造出诗歌般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孙惠芬小说涉及许多家族叙事元素,但与许多作家善于通过宏大叙事来创作家族小说不同,其小说没有宏大叙事,没有精心的故事设计,家族意识是通过稍显散淡的作品人物,尤其是以申家家族成员为代表的人物描写而集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其小说迥异于当代其他同类题材的小说。孙惠芬小说的家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具有强烈而焦灼的进城心理、家族本位意识和倚重精神取向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德国文坛罕见地涌现出大批家族小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家族小说在德国又重新焕发生机,其原因在于它与历史反思结合在一起,成为回忆文学的表现形式.由于回忆主体的不同,回忆文学形式的家族小说主要分为三类:反思二战历史的家族小说、德语犹太家族小说和表现移民生活的家族小说.家族小说已经成为当代德语文学中一种新的叙述模式,而这种叙事模式建立的背后不仅蕴涵着文学体裁的渐变,也反映了社会形势和学术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中国封建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古今家族小说的发达和兴盛,也决定了家族小说相对于其他题材小说来说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意义。楚爱华博士的学术专著《明清至现代家族小说流变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10月版)正是以此人手,选题非常有意义。该书从家族内部人伦关系意蕴的嬗变、家族外部居住环境的嬗变以及家族小说本体的嬗变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抓住了家族小说由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主要因素构成的特点,以及家族小说与其他题材小说相比在艺术上的特异之处,打破古今界限,对家族小说的古今流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来说有三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封闭空间的家族小说的界定和分析封闭空间家族小说的叙事因素,来探讨封闭空间的家族小说的体裁特点。  相似文献   

6.
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现代家族小说的倡导者们试图以"个体本位"取代"家族本位"的努力,受到抗战家国命运一体现实的质疑。当代家族小说以阶级本位颠覆了现代家族小说,又被市场经济秩序带来的阶层本位所取代,而个体在阶层社会中依旧上演着"骆驼祥子"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家族小说的叙事话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家族小说的叙事机制和主题建构相当程度上与文本话语系统的参与密切相关。参与家族文本叙述的话语模式主要有西式话语、政治话语和古典家族话语。现代家族故事就是一场话语之争,是西式话语、政治话语解构古典家族话语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
妾妇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家族文化圈特殊的"群"体。在明清小说中妾妇有着广泛性的存在,她们是引发家庭纷争的重要因素,她们数量众多而命运各异:或不甘雌伏,或志得意满,亦或不幸而成为家庭血腥战争的牺牲品。通过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妾妇群体生存境遇的解析,我们发现"被决定性"是千姿百态的她们命运的共性。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小说的家族主题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全方位地审视家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 ,而到 90年代 ,小说则更多地借助于家族隐喻和新的叙述观念来表达自我的存在焦灼和自我对历史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论90年代的家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家族小说表现历史变迁与文化沧桑,构成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呼应世界文学的特殊景观.其一显示出对民族现代转型的精神关注乃至历史主义的自信;其二借家族叙事呈示历史寓言,体现当代作家退回内心的忧思;也出现了某种"衰败历史的形式".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家族母题切入五四的时代主题,90年代家族小说更注意发挥家族叙事的自由空间,表现民族及人类的生存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角度看,儒学按其实存的状态可分为"主流版"与"生活版"两种,前者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令显学,后者为教化民众成为一个"好人"的隐学。分析儒学入"家"的路径,从中合理地引申出儒学"例外"原则,无疑对当下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魏晋风度”迅速式微的事实,从“魏晋人物”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个体因素诸方面进行分析,汉末、曹魏与司马氏统治时期严苛的社会政治生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门阀体制下“魏晋名士”独特的家世、形容、才情、少年风范等因素的综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汉字字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同源词”和“同族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汉字字族,从字族的角度研究汉字学,却是汉字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同族字”就是记录汉语同族词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系列汉字,它是在认识、语言(词汇)、文字三者的互动中寻求文字与语言的相对动态平衡而产生的,是汉字通过内部孳乳以适应漠语词汇的“同源派生”而形成的。研究汉字字族的形成及其分布状态,有利于在汉字发展变化的动态中进一步认识汉字,把握汉字,进而探索汉字发展的内部规律。但是,汉字字族的研究必须要有时间和层次的观念,必须进行穷尽性的定量分析研究,切不可只是根据立论的需要而随意罗列、挑选几个或个别有利的材料来证说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工作与家庭是人存在方式的两个维度。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工作与家庭冲突反映了人本真存在方式与现代技术文明所重构的人存在方式的冲突。"以工作为中心"文化严重侵蚀家庭生活,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从哲学上、从人的存在意义上反思现代"以工作为中心"文化对家庭的深层冲击,反思现代文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对深刻认识现代技术文明入侵家庭生活并进而向个体生活的全面攻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从评点家对《水浒》叙事意图的争论入手,论述了评点家自身的伦理道德指向以及小说暗含的伦理道德之"善"向艺术之"美"转化的条件和途径,重点分析了金圣叹的"忠恕"、"格物"观念的新内涵。同时,也试图分析评点中蕴含的感悟式、直觉式、心理性的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霍华德庄园》家庭结构的分析,揭示出威尔科斯家庭是如何从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一步步发展成为平等、独立的新型的现代家庭。  相似文献   

18.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红楼梦》中有深层的母体回归意识,贾母可视为主母神原型,母神有守护与救世之能,她于俗世时间消隐(肉体衰败)关乎“家族”及其“屋宇”的荣盛状态.贾母见证俗世时间的流转并贯串百年家族的兴颓,既是开枝散叶的主干起点,亦成了完美的乌罗伯洛斯圆.  相似文献   

19.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主人公威利悲剧的一生,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牺牲者。但剧中其他男性的成功则意味着实现“美国梦”的可能性。琳达是该剧女主人公,是一个“天使型”的家庭妇女,她是丈夫的坚定支持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但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的“父子相隐”之“隐”系沉默不言之义,“直”指明辨是非,“直躬”指明辨是非、品行刚正,“直在其中”指有“明辨是非”的成分。告亲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道德缺陷,这涉及对亲属的伤害与家庭良心的匮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也认为告父并非“虔敬”,这种不虔敬性来自告父行为的自身具有非正义属性。不做不利于自己亲属的举告而知情沉默,道德与法律当予之以谅解或宽容,从而不强制或鼓励以直接伤害亲属来实现社会正义及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