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性政党,其政治功能包括领导、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等方面,它们互为联系、有机统一。政党政治功能只有得到实践表达才能真正发挥引领国家与社会的作用。共同缔造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创新群众工作为基础,以塑造党群共同体为关键,着力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共同缔造的本质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基层群众,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实践与共同缔造的行动理念和行动路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共同缔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内涵,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实践和表达,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层领导干部微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基础,而基层微观治理的核心是基层民主,面对基层领导干部微观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诸如基层领导干部微观治理现代化理念对传统思维方式和实践带来挑战以及政府主导型的基层领导干部微观治理变革易诱发腐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问题。要从培育基层微观治理现代化理念、完善基层领导干部微观治理结构以及保障基层群众利益等方面着手,构建基层领导干部微观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3.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项具有鲜明实践属性的理论命题,基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场域,因而立足于基层治理的实践向度对其实践形态及运作机理展开探讨十分必要。基于湖北省“共同缔造”活动的案例分析发现,“共同缔造”所坚持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共机制”,实质是一种基于群众主体地位进行协商、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的过程,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与参与实践落到实处,呈现出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共同缔造”活动的案例分析表明,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作机理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坚持群众主体为价值理念,坚持民生关切为目标指引,坚持城乡社区为实践场域以及坚持群众自治为程序制度。“五共机制”的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运作,在治理效能上实现了民主与民生的相辅相成、一体建设以及民主与治理的有机结合、功能互动。  相似文献   

4.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常态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改革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出面临来自执政党自身方面(治理主体)、施政主体——政府、新兴媒体治理层面等方面的挑战.在新常态下要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方面的构建理念.要明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治理要素结构和推进路径,推动基层政府的自身建设,提升行政治理能力;同时要突出前沿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我国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最新要求。群众参与是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当前正值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得到日益关注和重视。总结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和实践经验,全面分析新时代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特征表现,将新时代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划分为党建引领、群众自主参与、社区民主协商以及基层社会多元融合4种模式,并分述每种模式的内涵、意义和作用。针对当前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制度建设不完善、路径渠道不畅通、信息沟通不充分等问题,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视角,提出通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健全基层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提升群众参与治理能力,增强社区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实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遵循民主治理、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和高效治理等基本原则,以坚持党的领导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取向,并从理念、主体结构、制度、机制等维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基层政府是主导乡村基层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主体。基于“强政府与强杜会”的治理理念,以X市Q镇为调研案例,以“动员—服务—互信—共治”为研究思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行为。研究表明,Q镇政府在推进乡村治理进程中面临着多元主体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政府回应与治理诉求有所失衡、治理主体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立足于简政放权、价值共识、民主协商、利益聚合等因素,提出相对应的基层政府行为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效能,建构基层社会集体治理网络,促推基层政府和社会主体的协同共治和互进互促。  相似文献   

8.
基层教学组织是我国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抓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虽然属性和地位得到巩固和深化,但仍然存在着规章制度、经费保障、平台建设、常态化监测、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程度地缺失等问题.面对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式微的基本现状,可以从传统与现代中,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破除唯科研的评价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机制;树立共同体意识,以系统思维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发展;以新职能激活基层教学组织的新动能等五个方面着手施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从理念、目标到理论逻辑、实践路径都有创新和进步,丰富提升了人类的现代化理论,其重要经验之一是十分重视共同体价值与共同体建设。中国式“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卓越理念,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创造性地在现代化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形成面向未来的、有利于克服现代性危机的现代化道路。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体逻辑。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以复合性治理凸显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复合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础也在基层。但目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着“碎片化治理”现象,如何进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整合、完善与优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重要议题。围绕“碎片化治理”改革各地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包括网格化管理、合作治理以及协商民主的实践,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整合,但难以克服内卷化、行政化与形式化困境。因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通过理念重塑、制度建设、组织变革和技术突破,改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改革的状况,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的高效能治理。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是在对“乡村善治”时代议题回答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证成的理论根基之上,乡村治理共同体根据乡村治理的现实议题开展实践创新,实现了继承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内生出多元主体在场、治理秩序认同、主体利益联结、治理行动协同以及治理成效分配的运行机制,完成了传统乡村治理文明向现代乡村治理文明的深刻变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以共同体逻辑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应着力于实现制度与组织势能向基层治理效能的转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格局、畅通和规范社会力量和乡村群众参与治理通道、探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实践路径,从而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蓝图。  相似文献   

12.
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是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基础,决定着社会治理效能。两江市文中区的社区治理实践研究发现,社区治理实践存在着治理体系不顺和治理能力不足困境。现代社区治理必须打造更具效能、更有韧性,且能应对常态化和非常态化挑战的治理共同体。针对治理体系不顺,需要从治理理念和组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与重构;针对治理能力不足,则需要从治理方式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进行保障与支撑。因此,需要从4个方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坚持“人民至上”,创新社区治理理念;推动多元共治,完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注重科技支撑,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发挥专业引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3.
村干部职业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治理现代化视角剖析江西省Z村干部职业化现象发现,在前提保障、边界划分、内核体现和外在延伸的进程中,村干部职业化表现出办公设备现代化、责任分工明晰化、岗位职务专业化、业务执行规范化等时代特征,是三重实践逻辑共同导引的结果.结果表明:从自下而上逻辑看,乡村社会结构变迁造就村干部职业化新格局;从自上而下逻辑看,乡村定位转型迎来村干部职业化新机遇;从横向逻辑看,社会认知转变缔造村干部职业化新态势.针对当前村干部职业化面临的制度缺位、错位、异位等问题,应深入夯实制度、优化制度、规范制度,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村干部职业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治理现代化视角剖析江西省Z村干部职业化现象发现,在前提保障、边界划分、内核体现和外在延伸的进程中,村干部职业化表现出办公设备现代化、责任分工明晰化、岗位职务专业化、业务执行规范化等时代特征,是三重实践逻辑共同导引的结果.结果表明:从自下而上逻辑看,乡村社会结构变迁造就村干部职业化新格局;从自上而下逻辑看,乡村定位转型迎来村干部职业化新机遇;从横向逻辑看,社会认知转变缔造村干部职业化新态势.针对当前村干部职业化面临的制度缺位、错位、异位等问题,应深入夯实制度、优化制度、规范制度,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理论内涵基础上,研究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善治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大学新生学习生活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实现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善治,即良好的大学新生学习生活治理,并呈现出创新、参与度、开放度、共享度、制度化、效能等基本特征;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治理方向,塑造契约精神,完善治理制度体系和权力体系,搭建“元治理”共同体和协商民主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犯罪治理之理念革新尤为必要。作为对犯罪现象采取行动或作出反应的实践过程,犯罪治理涵盖“本体、过程与效果”等基本范畴,犯罪治理的理念革新应围绕着上述基本范畴来展开。本体是对犯罪现象本身的认识,本体范畴之理念革新表现为犯罪治理中树立正确的犯罪观。过程是展开犯罪治理实践的行动与方法,过程范畴之理念革新表现为犯罪治理中引入现代化的治理理论。效果是关于犯罪治理的绩效评估,效果范畴之理念革新表现为建立科学的犯罪治理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决策权力如何在政府、高校、市场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合理分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鉴于高等教育的多重属性,从理念、制度和能力三个维度对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权力格局,才能切实应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困境。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树立依法治理的治理理念,逐步完善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构建有序运行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高校自主管理能力;发挥多元主体智慧,提升多元共治的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推进基层政府治理现代化,理论上说得明白,实践上却未必就能理出头绪。为此,201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9.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需要处理好法治与效能的关系,基于文献梳理和上海的基层治理实践,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内涵与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基层治理法治化应当包含权力的规范运行及其与权利的有效互动两个要义,通过统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推动治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基层治理法治化可以通过健全基层法治体系推动治理权力规范化运行,发挥党建统合优势,深化大联动机制整合正式与非正式治理资源,同时规范智能治理运作体系,提升治理有效性;治理模糊性与法治严谨性的内在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制度匹配错位、部门协同难题与绩效考核困境等;新制度主义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实践逻辑,法治化、制度化能够降低治理成本,基层治理的资源约束使治理行动存在策略性执行空间,可能会加剧基层治理法治化困境。研究表明,要继续推进基层简约高效治理体制的构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协同整合作用,优化基层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秩序与活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与实践特色。空间融合、组织协同、社区导向、技术嵌入构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义。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地方探索,漳州市城乡网格治理创新模式在践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要义的同时,结合地方社会治理现实形成了治理空间的城乡融合、治理主体的无缝对接、治理面向的社区在场、治理工具的技术赋能等地方性经验,丰富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个案研究进一步表明,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健全合作治理机制、着眼技术向善赋能、推动城乡治理融合等路径有助于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