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阶段,并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重任,使其在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上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独特性,因此,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剖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常态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改革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出面临来自执政党自身方面(治理主体)、施政主体——政府、新兴媒体治理层面等方面的挑战.在新常态下要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方面的构建理念.要明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治理要素结构和推进路径,推动基层政府的自身建设,提升行政治理能力;同时要突出前沿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我国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伴随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对政府变革权力作用方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回溯建国以来政府权力作用方式的演变与适应社会治理需要之间的互动过程可以发现,随着社会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理念的变化,政府权力作用方式需要相应变革以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因此着重探讨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所要求的政府权力作用方式变革,进而通过变革提升其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治理理论中的治理术范畴。治理术包括政府理性、“如何”执政和政府的“艺术”三个方面,其核心是法治理性和善治理性。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治理主体以法治思维和善治思维运用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点,在于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时,慎用专断性权力并善用建制性权力。这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制度设置、权力协调与资源分配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基本向度。制度设置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国家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还需要基层社区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格局;权力协调模式的现代化要求政府适度归还社区治理的权力,实现对非政府治理主体的赋权,改变社区治理中政府权力一家独大的现状;资源分配体系的现代化则要求社区在实现治理资源共享的同时,提高对治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治理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社区居民。社区治理的"百步亭经验"成功地践行了这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治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视角,完善高校领导体制,提高教师的治理权,让学生适度参与管理,提升行政后勤服务意识,适当控制行政权力,构建有效监督反馈机制,将有助于构建一个在党委领导下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多方参与、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的民主化建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而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组织广泛存在着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组织机制等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的民主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组织的民主监督机制;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规范权力运行,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组织民主化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技术在提升我国政府治理效能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应用环境、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的契合度等维度探讨了大数据赋能国家治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大数据嵌入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即公共大数据建设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增强国家治理的预测和调控能力,旨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同时,基于目前大数据使用效能和开放程度有待提升、嵌入政府服务存在伦理困境、相关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现实困境,从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规避大数据带来的伦理风险、完善大数据管理机制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完善路径以摆脱困境,以期让大数据在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家数据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进入实质推进期,政府旨在通过简政放权来构建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新型治理关系,进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004年开始的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系统化的顶层规划和设计、政府对高校相对灵活的财务与人事管理方式、严格规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以及强化高校内部治理等经验举措,对我国当前调整构建政府与高校之间新型治理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多元主体凭借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参与乡村治理,这些治理资源是否配置合理、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其治理能力的强弱和治理效果的好坏。文章在梳理了乡村治理主体可资使用的各种治理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凭借各种资源参与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行为关系及治理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紧密联系的两类社会规范 ,又是治理国家、规范行为的不同方法。只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并重 ,才能营造安定团结、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把国家治理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的重点是“现代化”,而不是“治理”和“管理”的区别。“管理”和“治理”不是对立的,在学术研究中是两种相近的范式。“国家治理”和“国家统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表现为工具理性,后者表现为价值理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顺应我国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以及中国各经济领域逐步对外开放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日显突出 ,文章首先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谈起 ,继而谈到公司内部治理 ,最后论述公司内部治理可以通过公司外部治理顺利完成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实质是科学执政思维的体现。本文从批判斗争思维和直线思维这两种错误的执政思维认识出发,论述了执政思维从多元思维、互补思维上升到“合力”思维的科学认识过程,并指出程序与民主是“合力”执政思维转化为科学执政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宏观的全球治理与微观的地方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全球治理和地方治理,还是从现实的发展角度考察全球治理与地方治理,两者都处于动态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对河南省西平县基层信访治理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基层信访治理过程中存在三种功能性治域,即行政管理治域、社会服务治域和行为文化治域,这三种功能性治域作为彼此协调互动的生命有机体,共同构建了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场域。作为一个多种机制共振和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场域叙事促进了基层信访治理从崇尚功能性治域到拥抱复合性治域的起点重置。然而在复合性治域中,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仍然存在主体行政化、准则虚置化、工具悬浮化、客体错位和空间异质化等困境,亟须通过制度建设、监督规训、认知重塑等方式对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领导与执政——中国共产党双重身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双重身份的不重视或者不了解,导致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有待澄清的地方。因此,论文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与逻辑前提以及执政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分析入手,辨析了领导与执政的异同,以求明晰我们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需要从哲理上弄清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当从市场经济、思想路线、文化传统、政治优势、道德功能、依法行政等六个方面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邻避冲突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这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治理方式已不适应,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复杂的邻避冲突问题。转变治理方式,运用治理理论,充分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邻避冲突问题,应是解决邻避冲突的破局之道。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与乡土社会的双重变奏中,乡村基本治理单元保持着简约治理的基本形态。公共资源下乡的过密化,导致目标管理责任制嵌入基层民主实践,催生半正式行政结构的科层化。多种张力下的基层治理制度供给,不仅没有带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复兴,反而使得乡村治理走向了善治的反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村干部理应成为承接公共资源的接点性治理主体,也可能不受监管而坠入乡村“微腐败”的温床。现代国家要更好地造福于民,需不断提高行政村的基层治理能力,初步的构想是,建构行政村的社区福利评估能力、政策释义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利益协调能力,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