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艺术史上,艺术家们很早就自觉地把“丑”纳进了艺术领域,通过对“丑”的艺术描写,来彰显美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近现代艺术作品上,就会发现,近现代艺术家塑造的不少“丑”的艺术形象是很难用“以丑彰美”这类传统方法进行审美解读的,用“标新”、“颓废”、“扭曲”、“危机”这样的词语也是难以阐释的。我们认为,“丑”在近现代艺术语境中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揭示审美经验的复杂性、深化人们对艺术美的认识、拓展人们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2.
当下,艺术创造作为概念,俨然已被文化创意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有三:现代技术的革新、审美经济的勃兴和艺术自身发展对"美的艺术"观念的打破。在艺术创造向文化创意转化的过程中,对艺术创造形成内在规定性的美的神圣性并未得到有效延续,从而使艺术审美中潜藏的审美悖论凸显出来:艺术是呈现真理、引导本真生存还是创造"美丽学"之"美";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审美价值还是追逐经济价值;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超越与还原,还是审美满足与强化。由此,艺术创造转化客观上带来了现实感性的充盈,同时也造成文化垃圾的充斥。这两者无论在审美实践层面,还是在美学理论层面,都引发了诸多问题。在20世纪早期,西方诸多理论家已对此关注并深入反思,尤以海德格尔、本雅明为代表。虽然两人理论的基础、进路等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却从不同维度对当下如何突破艺术创造转化所造成的理论困境提供了启示。这种启示在于,重树美的神圣性对艺术创造及文化创意的内在规约,实现美从认识性对象到生存方式的转换,促成美学学科由认识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3,24(4):55-61
与有的思想家把“思想”视为头脑中的冥想不同,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的思想成为他们人生的“脚本”,他们集“编、导、演”三位于一体,不仅以审美的方式追寻人之为人的美,而且以审美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独特的“人”的艺术形象。这种对人自身之美的塑造,是怀着一个艺术的目的,以追寻中的人之美为尺度,将现实的人生改造成艺术的人生,将普通的常人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从而使他们的人生具有了永久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艺术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理论,即“意象艺术”论。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意象艺术”,其思维方式为“意象思维”,其造型原则是“意象造型”,中国来的美术也是“意象艺术”。本文认为:任何有价值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都不是对客观对象原封不动的、机械的、纯客观的再现和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反映和实际的加工、改造及创造。在这种艺术反映、创造的过程中,审美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可以采用“意象造型”原则,但不能说“意象造型”就是表达中国人物画乃至整个中国美术特征的概念,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及在艺术形象物化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因素,在这许多因素中,意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本文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在艺术创造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琴 《天府新论》2006,(Z1):230-231
审美,是指人们在与客观现实或艺术作品发生关系时,对客观现实或艺术作品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进行审视和评价,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美感教育。摄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还是大众传播文化。摄影艺术主要创造审美价值,因此,作为摄影者要知道什么是美的,美在何方,因为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民间笑话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美学形态。笑话产生于日常生活语境之中,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由普通民众创造、表演和欣赏。同时,笑话内含着丑与美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严肃主题,充满平民大众朴素的审美理想。笑话作为一种消遣的艺术,具有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需要回归日常生活的审美语境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寻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改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各种样态的艺术作品,既是时代赋予作家的崇高使命又是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是衡量作家在人类文化史或文学史上具有何等地位的价值尺度。所谓“美的规律”,以我的理解就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规律,凡是有出息的文学家都“渴望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思想,是人的固有的天性”;[1](P151)即使那些崇尚“审丑”的作家也要在物化的文本中将丑转化为美,否则它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体察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9.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10.
艺术的根本特征既不是形象(形象性),也不是情感(情意性),而是意象(意象性)。意象性是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综合形态。这样说法,有如下理由: (一)从美的特征与艺术根本特征的关系来看。艺术是审美价值的凝结,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和美同属于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美的特征,看到艺术的特征。那么,美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如果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其次,这种美的形式如果真要  相似文献   

11.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艺术审美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于把握的问题。艺术作为现实美的反映和审美意识的物化,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创造过程中,表现为客观美的对象和主观审美把握的对立统一。正是这个主客观相互对应的审美关系,决定着艺术的特殊对象和内容,同时也决定着审美把握的特殊形式。别林斯基离开了艺术的特殊对象和内容的规定性,单从反映形式上去区别艺术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艺术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美育是一种特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而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实施美育,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实施美育。艺术美育实践中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艺术教育要与美育真正融合,二是美、审美、美感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应该互为表里,三是艺术美育要依托美的教师、美的教材、美的教学法,四是艺术美育重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4.
美的本质问题的困难,离不开美学理论自身的矛盾性、日常思维的机械性和审美现象的复杂性。美是自由的形式,认识和实践对自由的实现、审美的发生具有不可抹煞的重要意义。它所表达的是真实的自由,是创造和超越、进行和无限、多样和变化。“劳动创造美”与“劳动创造丑”并不矛盾,不能因酸涩的果实也是来自同一颗大树而否定其为甘美果实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王祖哲 《文史哲》2003,1(6):22-26
从逻辑和历史的双重角度来看,美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在理论上,美和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假说,是出于为艺术赋予美的价值这样一种动机,即把"艺术应该是美的"和"艺术必然是美的"这两个命题混为一谈。在历史上,艺术的本质是美的这一假定,是18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局限于自己的时代而得出的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传统的误解既不利于美的研究,也不利于艺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借鉴老庄道家艺术而成就的逍遥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飞扬、浪漫的精神逍遥;一种是顺任自然、乐天安命的现世逍遥。二者虽然在表现形态、艺术具象、审美效果等方面与西方文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然而究其本源,却来自于老庄道家的主体艺术精神。追崇老庄道家逍遥美的审美诉求,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条明晰的发展线索。在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现代文学的逍遥美是对传统审美取向、美学精神的继承,它是一棵生长在传统土壤中的根深叶茂的大树,而非一株随波逐流的浮萍。  相似文献   

18.
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王欣 《南方论刊》2010,(8):55-57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贯穿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其“正反合”的思想内核,注重抽象概念与感性形象的统一。美是在美的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过程中产生的,这一过程即统一的过程。艺术的三种类型及黑格尔提到的五大门类体现了理念的递升与纯粹化,而对自由程度的分析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黑格尔所建构并分类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