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研究: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乡约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基层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评述的基础上 ,运用功能主义等人类学方法 ,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对壮族乡约制度的功能状况进行探讨。认为 ,壮族乡约制度之所以产生并发展 ,是因为龙脊地方对于乡约制度这种形式的民族成文法有很强的社会需要。壮族乡约制度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功能意义。壮族乡约制度作为一种民间法与民族社会的关系 ,它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 ,并且不仅具有显功能和隐功能之分 ,同时也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为了保证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的实现 ,龙脊十三寨还发展了囊括六种制裁方法的制裁体系。壮族乡约制度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好地实现了对龙脊地方良性控制 ,这对于政府处理当前乡规民约复兴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生态村是对民族 ,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研究和开发的一种最新型的模式 ,是一个国家多种文化的一种“新保护神”。文章在论述民族文化生态村对民族文化研究、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的基础上 ,阐述了在龙脊建设壮族文化生态村的有利条件 ,以及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与龙脊壮族村民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对广西龙胜龙脊村进行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了龙脊壮族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这其中既包含对壮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包含新条件下的许多创造.在1985至1995年间,龙脊壮族村民曾经出现严重的"过度适应",如今已得到扭转.这一典型案例很好地诠释了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问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和平乡的龙脊、金江、海江和白石四个村是壮族聚居区,统称龙脊.它由廖家、平安、侯家、平段、龙堡、枫木、平寨、江边、八滩、马海、金竹、新寨、岩湾十三个寨子,以及附属的岩背、岩板、茅坡、路底、雨乐、玻璃、桥凳、烂芋、黑石、毛竹塘.过去有句俗语说:"龙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家家十三个,个个两公婆."其人口总计700多户,4300多人.居民纯系壮族,分属廖、侯、陈、蒙、韦六个姓氏.龙脊地处越岭山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属桂北高寒地带.东西长三十华里,南  相似文献   

5.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刘建平(广西民族研究所)长期以来,在壮族社会中,上至村寨,下至房族宗亲,均有大小头人,其地位与作用颇为显赫和重要,从制订乡约到村寨中的大小事务,均由头人一身统揽。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存在就是“法”的存在,或者说他们的一言一行就代...  相似文献   

6.
壮族,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其文化结构中,有一个双重的意识源。这个双重的意识源,千百年来都在影响着壮民族的文化建构,是壮族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一个思维基础。 任何民族的任何形式的文化建构,都离不开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思维,虽然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壮族历史文化上的烙印却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8.
广西东兰县长江乡壮族社会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历史上,壮族曾经分布广西全区(以及外省不少地方),但当代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地区.如果从文化特征来分析,桂西的壮族又比桂中的壮族更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服饰、居住、风俗习惯等等.因此,从1988年底开始,我们以桂西红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的壮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首先对11个县壮族的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概略的调查;接着又于今年4月初到4月末对该流域东兰县长江乡壮族进行了定点调查.我们希望这个调查能为认识桂西壮族提供一个实例.一、长江乡概况长江乡位于东兰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其东面为隘洞乡、坡拉乡,西面是  相似文献   

9.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10.
壮族家庭制度简论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体系的核心。在不同的社会里,其家庭制度是不同的,如东方的家庭制度与西方的家庭制度不同;中国与日本的家庭制度亦不同。同样,壮族的家庭制度因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也有...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