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列宁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的理论与实践。列宁站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前沿、把握科学的时代精神;抓住20世纪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实证主义思潮急剧增长之时,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他把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结合,应用现代科技再次跨越了历史的“卡夫丁峡谷”,探索20世纪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学习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现代科技意识、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期与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跨越“物理学危机”所造成的认识论障碍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挑战。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不断进化发展的科学中吸取养料,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金岳霖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国哲学史”这个名称上的“困难”,促成了关于哲学的普遍性与中国哲学的特殊性的见解,并影响了21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中国哲学》一文,提出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天人合一”“哲学与伦理、政治合一”“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回顾金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文中,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另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恩格斯接着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但对第三个基本方面的理解,又各不相同。②笔者赞同哲学基本问题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的观点,并认为,第三个基本方面应是:思维能否改造现实世界即世界能否能动发展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早期张东荪在多元认识论的视域中考察空间时间的“根据”“形态”和“性质”,强调时空是“认知上的先验格式”,但又必与外界的“条理”相应,并通过“主客交互”的认识活动发挥作用与获得改良。他也将空时理解为宇宙最根本的架构,并由宇宙的“层创进化”而主张创造的人生与超越“今此”的生活。学思转变后,张氏更尝试从人类学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中西时空观之异及其基础。张东荪自诩是“修正的康德主义”者,他有关“条理”与空时及其交互作用的思考,试图跳出仅以纯粹的主观与确定的形式理解空时的观点,并回应来自现代自然科学的各种挑战,拓展了20世纪中国哲学时空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中出现的各流派之间的分化和融合,最为明显地表现在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诠释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在,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与诠释学被看作拥有相同的论域。共同讨论的话题比较集中的是:意义与理解、符号与语言、思想与世界。它们共同构成了分析哲学与诠释学之间的交叉点,同时也被看作是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学术史上,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少见的博学多能的人物。他一生从事“国学”,同时又推崇“西学”。在“国学”与“西学”之间,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用西方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来审视“国学”,研究“国学”。他的学术道路与治词路子,为建设20世纪的新文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之影响的视角来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是李约瑟解决“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路之一。他通过把道家、墨家和名家的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较,提出了中国科学史的最大悲剧是道家的自然洞见未能与墨家的逻辑相结合的观点;通过把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作比较,提出了儒家只注重研究“事”而不注重研究“物”,因而阻碍了科学发展的观点;通过把“中国科学哲学的三大基本理论”(五行说、阴阳说、《易经》思想体系)与西方哲学相比较,提出了《易经》思想体系对于科学发展“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的观点。他既从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步潮流之需要的角度,指出了反思中世纪传统观念的必要性;又从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思想高度,肯定了中国哲学的有机自然主义和伦理精神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翻译家。他在20世纪初的有关译论,涉及译学概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横译”、“纵译”与“一译”、“再译”等极有价值的观点,见解独到,但较少涉及有关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他还翻译过多部外国哲学、伦理学著作,如《哲学要领》、《妖怪学讲义》、《伦理学原理》等。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新领域.但自20世纪20年代始,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却基于"马恩对立"的视角,片面地解读自然辩证法,遮蔽了自然辩证法的真实面目,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驳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曲解,应当从整体性维度、本体论维度、主客体维度出发,以客观、全面的态度与原则重释自然辩证法.这种重释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互动关系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它们的良性互动,首先应不断加强科技研究与科技管理自身的创新。同时,既要运用科技成果提高科技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管理支持;又要创新管理环境,发展科技研究,为科技管理创新提供动力和技术支撑。从而深化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指导科技工作,推动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并提"与"互文"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并提"可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互文"可使语意含蕴丰富,避免重复.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现代大学与现代政府在价值追求、影响社会方式、内在管理机制方面的分野 ,凝聚起一种处于对垒和博弈状态的张力网。处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学如何有效地驾驭、处理这种张力网中的多重关系并恰当地作出战略选择 ,直接关系到它在现代社会中能否发挥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其轴心力量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列维纳斯与德里达是当代法国两个影响广泛的哲学家。列维纳斯是最早将现象学引入法国的学者之一,但他在部分保留现象学遗产的同时渐渐远离了现象学并提出了以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基本构想。德里达在论题、方法和策略方面受到列维纳斯的持久影响。他也通过对列维纳斯的温和批评促进了列维纳斯思想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德里达还运用了自己精心提出的解构策略。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同一"、"他者"、"暴力"和"存在"等概念揭示列维纳斯与德里达是如何相互批评、相互影响和相互激励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互动 ,经历了几个阶段 :有以雅携俗的 ,有相克中相生的 ,有相辅而未必相成的 ,有善于融会而相得益彰的 ,有物极必反的 ,凡此种种都隐含着历史的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有志于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应学习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 ,学习中国文化传统 ,总结前人通俗文学创作的经验 ,在融会贯通与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作品特色和体系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论》中"彼此是非"一节,历来论者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且由于此段话在文字辩正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遂造成种种误解。该文认为庄子这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彼此是非",因此对此段话作了逐字逐句的考辨,以期形成对它的准确认识。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并不是一味地将生死等同起来,而是在看到异中之同时,也看到同中之异,其心态和思想十分复杂,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人和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商品经济形式是现代性、现代化存在的宏大背景,资本与市场、市场经济的联姻则是现代性全部内容的生长点。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掌控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特点必然存在着二律背反,即具有矛盾性。即使公有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掌控的现代化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同私有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产生的现代化矛盾在性质、解决方式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方东美的七万字长文《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以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为主线,既不赞成科学万能论,也不同意把玄学作无边际的推演而至独断论.据此,学界存在的方东美反对"科学主义"的观点有失偏颇.此外,方东美指出黑格尔哲学的逻辑错误是"恶性循环",是混淆了"两度异分思想"和"一度同分思想",这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方东美自己的哲学体系也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对精神科学的态度以及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的整体方面,方东美和黑格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陈凯歌执导的影片不仅具有精心铸造的叙事话语、声画语言和个性风格韵味,并且运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反思传统文化和人性,完成影片意象美的创造,体现出主创者在电影创新与审美追求上的起步、腾跃与求索。  相似文献   

20.
"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孕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互为补充的。儒家文化以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和道家文化以空间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人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重理性认知的“入世”思想和道家重自然无为的“出世”思想互为补充构成了人完整的心灵境界。儒道思想互为交融、补充,对构建本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