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宋代士大夫自我意识的高涨,尤以政局稳定、文化承平的北宋中后期为最。折射在诗歌中,即是诗中突出的自我意识。在宋诗代表人物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笔下,诗中之“我”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自我意识最强者当推苏轼。苏轼在诗歌世界中的自我构建所彰显出的自我意识之强,超乎当时后世的诸多诗人,是宋代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苏轼自我意识高扬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他的诗歌文本中有大量标识自我身份的自称。诗歌自称是诗人“自我”在诗歌中的审美投射,在苏轼诗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一致的情况下,苏轼作为性格丰富的地方官长和幽绝之地的幽囚之人所彰显的自我意识;二是苏轼诗歌自称与现实社会身份不一致的情况下,诗人对理想“自我”的构建、追寻、回归与超越。宋代以号自称的文化潮流,表现出士大夫以第三人称的“他者”视野完成自我的检视,从而追求社会的认同。与欧阳修、惠洪、杨万里、陆游等其他士大夫相比,苏轼在自我检视中有着深刻的反省意识,这在宋代士大夫身上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2.
威尔士诗人R.S.托马斯的诗歌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但他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诗人”。他诗歌中的自然具有一种矛盾性。一方面,宁静的自然美景受到来自机械化的破坏从而造成传统的丧失;另一方面,自然既是诗人获得神性启示的场所,又是展示暴力法则的地方。这种矛盾表达了诗人在批判工业文明、谴责战争的同时,呼唤自然世界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李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他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价值,其诗中的自然是地方性经验的凝结,他的自然观来源于地方性经验的熏陶与培育。地方性经验在李少君的诗歌中表现为一种自然诗性气质,同时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风格形态。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不仅可以为当下乡土诗的类型化写作提供有益的镜鉴,还可以藉此反思一些深层次的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轼咏叹荔枝诗,现存共计十首左右。在二千多首苏诗中,自然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在全部苏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历来诗论家和读者所注目。苏轼贬居惠州,前后不到三年。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竟写了五首荔枝诗,在全部荔枝诗中又属上乘,不仅人们喜吟乐咏,“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诗人玉屑》引黄庭坚语)而且最能反映苏轼晚岁谪居荒远时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乃至于政治态度。本文就想透过苏轼在惠州所写的荔枝诗,探索一下诗人此时此地的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诗歌创作极为繁富,随着仕途升沉,他的诗歌风貌也不断变化。南宋诗人王十朋评他的诗时说:“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游东坡十一绝》),就阐明苏轼在政治上越遭受打击,而诗歌创作成就越高的这一特点。苏轼晚年在惠州、儋州的“和陶诗”就是其艺苑中的一朵绮丽之花。作为一项有意识的艺术实践,“和陶诗”生长在陶渊明开垦的处女地上,浇灌的是苏轼的汗水,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6.
涂又光是一位有着深厚诗学素养的诗人。作为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包括五律、七绝、七律、词、赋、联文等;其品骨自高,其寓意自远。作为教育家,他把诗教贯串于教学之中,有着极其深邃的诗教思想;涂又光创作的诗作以自为本;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不仅是诗的表现,而且是形象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文学表现。涂又光的诗词联文及其诗教思想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就诗人旧体诗词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对其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意境与诗源之美接受诸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其旧体诗词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王树楠是近代“河北派”诗人群体的重要人物。学诗从黄庭坚入手,由苏轼上追韩愈、杜甫,与桐城诗派和闽派诗人的诗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他历经晚清的变局,其题画诗融入了文士的家国情怀和慷慨雄迈之气,将画家心事、诗家遭际与文人的生命理想在诗画真幻世界中进行自由转换,表现出晚清以来题画诗发展的新境界。题人物画诗勾勒图像中的自我形象,写出了儒者能吏的生命情态;题咏山水画诗与山水行旅的矛盾心态深度交织,呈现出晚清民国文人宦途中经世理想与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困惑与无奈。他的题画诗以“诗史”精神孕育“画史”意识,追求天真自然、雅逸淡泊的艺术风格,带有浓郁的文士趣味,体现了深味斯文之道的儒者在易代之际难得的家国之情和生命趣味。  相似文献   

9.
“阈限空间”指一种临界的、边缘化的他者空间概念。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诗人朱英诞也随古城进入“阈限”状态。无题诗本身带有的形式意味、古典意蕴,以及隐晦朦胧、模棱难解与虚空孤寂等中国式美学特征,实为朱英诞带着双向他者视角进行“言与不言”间丰富探索的有效工具。朱英诞“与古为新”的无题诗,使得沦陷之阈限空间,藏纳了矛盾性、混杂性与不确定性,具有了包容性与扩展力,并展现出中国诗人的“另类现代性”追求。其在帮助诗人建立起自我阐释世界新框架的同时,亦暗含着诗人于北平沦陷时期对存在之真实状态的坚守,以及对独特美学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陆机是最早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主张的诗人.他的诗广阔豪健,奔放飘逸,词藻典雅,绚烂鲜丽;同时又带有几分忧郁感伤、凄切凝重的色彩,具有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陆机尽管才多、才高、才大,但依然是“千古文章未尽材”,因为他最终未能像李白、苏轼那样,具有更伟大的精神与更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与王巩多有交谊,二人诗歌互答,志趣相投。钩稽带有“组诗性质”的诗作,既可观苏、王二人在徐州相约、相会过程中诗酒风流的知己之情,亦可窥苏轼知任徐州时对党争的隐性描述及其旷放之外的孤独心境,是研究苏轼文学交游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诗人坚持诗歌创作,是因为人生在世,天意难违;诗人痛苦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诗歌是终极理想对丑恶现实的烛照;异域之爱很可能战胜本土之爱,我的散文诗里,流淌着圣琼·佩斯等法国诗人高贵而风流的血统;法国诗与中国诗犹如法国少女和中国少女,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神韵与肉感;尖峰体验奠定一首诗的架构,即肉体,集体无意识则赋予一首诗以灵魂。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诗主理”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和审美品格。苏轼异乎常人的政治、学术使命感,以道自任的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的主理意识也就分外鲜明,也形成了鲜明的“诗主理”的诗学理论:“有为而作”说、“言必中当世之过”说、“以奇趣为宗”说。而他在诗学理论规范下的创作自觉,使其“主理诗”的特征也愈发显著,这就形成了其“主理诗”区别于一般政治诗的理性美质,即写实品格、批判精神、议论英爽。  相似文献   

14.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著名黑人诗人,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休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通过分析休斯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及其寓意,旨在揭示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自然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和诗歌主题的。休斯寓情于景,透过自然意象,表达了对黑人民族遭受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愤慨和同情,赞扬了黑人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黑人人民的自我认同感,激励黑人民族不畏艰险,努力追求民族平等和自由。  相似文献   

15.
陆机诗歌用赋主要表现为用赋之法、用赋之辞、用赋之意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既涉及外在形式又涵括内在蕴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构成一套完整的陆诗用赋体系。陆机诗歌用赋是在西晋崇儒尚雅的文化场域中形成的,彰显出修辞、劝讽、用事等多维的古代文学传统,更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文学思想的折射与实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晋太康诗风繁缛之成因。因此,陆机诗歌用赋具有鲜明的诗学与赋学、诗史与赋史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诗国,诗人万千。伟哉杜甫,诗中圣贤。人品诗品,齐驱并驾。人品不俗,诗始高雅。诗史长河,众流所汇。诗圣杜甫,兼摄众美。一部杜诗,蕴含深广。社会百态,自然万象。一部杜诗,诗艺渊薮。流传千祀,脍炙万口。一部杜诗,爱国教程。弘扬诗教,广育精英。  相似文献   

17.
杨宪益的汉诗英译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前期的《楚辞》翻译到后期的《红楼梦》诗词翻译,不同时期的译本体现出译者迥异的诗学理念。结合相关回忆性材料,对杨氏在不同时期关于“诗歌能否翻译”与“诗歌如何翻译”两个问题的诗学理念进行考察,揭示其汉诗英译诗学理念变迁的轨迹,同时客观描述了该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译者对翻译本身兴趣的变化,最后指出译者兴趣因素对于翻译行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查尔斯·哈珀是澳大利亚诗坛公认的第一位游吟诗人。对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还是一个空白点。以空间叙事理论为支撑和批评视角,拟从空间意象、空间叙事和诗歌节奏等方面解读哈珀的诗歌,以期还原其诗歌的独特意境和他对神秘壮美的哲思。空间意象的叠加和重复大大增强了诗意效果,并置的空间意象结构会限定主体意识的生成模式,空间意象与人物的命运和叙事进程息息相关。作为叙事因子,空间意象不仅奠定了叙事基调,也影响着叙事进程。另外,诗歌的叙事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音韵节奏和韵脚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哈珀诗歌的空间阐释视角新颖,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李隆基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作为帝王,唐玄宗的各项措施引领盛唐诗潮的到来;作为诗者,唐玄宗通过创作实践,无论诗歌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积极地影响了盛唐诗坛。其诗标志其对六朝绮靡诗风的彻底淡化,诗序体的发扬、杂言形式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体式,继古承新的艺术手法同样具有深刻意义。游宴赏乐、巡幸抒怀、送别赠答、军旅畋猎是唐玄宗诗歌重要题材,其中,巡幸抒怀诗境界阔大,感情真切,代表其诗歌的最高成就。综合来看,唐玄宗在诗史上的地位,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吴奔星等创办于北平的《小雅》杂志是1930—19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中一份颇有影响的诗刊。吴奔星的诗作既有"纯诗"的艺术探索意识,又努力将倾心人生的悲悯之爱、关注现实为人民大众请命的襟怀、现代人被"异化"现象的思索与自我情感世界诗性的开掘结合起来,化为一种个人与时代、现实与想象、存在与玄学结合起来的歌唱。努力沟通新诗的朦胧传达与接受理解之间的关系,是他新诗理论批评一个珍贵思考的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