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古突厥人(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的宗教信仰的中外文记载不是很多,所以在以这些史料为主探讨古突厥的宗教信仰时,便不容易得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比较肯定的结论。在有的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例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描述了玄奘会见西突厥可汗统叶护时的情景,提及“突厥事火不施床,以木含火,故敬而不居,但地敷重茵而已。”对于这一“事火”问题,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突厥信的是祆教。但也有人认为突厥早在西来之前就“事火”了。看来,现在仍有必要对古突厥人的主要信仰作一番探讨。本文即试图就此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隋朝承西魏、北周旧制,厉行府兵制,中央设置十二卫,以统率全国府兵。正如《新唐书》卷50《兵志》所云: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候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这里所说的只是隋朝军队在平时状态下的情况。至于战时状态,则往往另设“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以统率军队出征作战。“行军元帅”之名,始于北周。《周书》卷49《稽胡传》云:(建德)六年,高祖定东夏,……乃以宪为行军元帅,督行军总管赵王招、谯王俭、滕王辶…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四题     
隐鹿门山孟浩然隐居鹿门的具体时间,向来没有成说。《新唐书》本传载:“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卷二○三《文艺传》) 又据《唐才子传》,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其张子容传云:“初,(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诗篇唱答颇多。”(卷一)检孟浩然集有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据明铜活字本)诗,证明张子容确实曾经隐居过(《唐才子传》既言其隐鹿门,白鹤岩  相似文献   

4.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晋书》本传说他:“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於世”。《隋书·经籍志》除于上列皇甫谧的撰述注明卷数外,又著录了“《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阴阳历术》一卷,皇甫谧撰”,“晋徵士《皇甫谧集》二卷,录一卷”。关于皇甫谧的医学著述,《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晋书》曰:“(谧)日后得风痹疾,因而学医,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三国志》卷二十《东平灵王曹徽传》裴注引“(曹)翕撰《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所撰并行於世。”《隋志三》有“《皇甫士安依诸方撰》一卷”。至于皇甫谧的名著《甲乙经》,《宋史·艺文志》加以著录。  相似文献   

5.
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与土地私有制并存的,不纯粹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前期,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行两税法,历时达近三百年之久。在上述这些朝代中,隋朝是否实行过均田制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均田制度“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官样文章”,而“隋本是一个短命王朝,国势动荡,再传而亡,也屡次颁发均田法令”(傅筑夫:《中国封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1988年版《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以下简称《索引》)有脱漏人名。按《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89,2924页有“孙僧化、僧化”凡三处。《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91,1954页有“孙僧化、僧化”二处,1955页有“僧化”一处。僧化,系北魏时人,有传。(<索引》上册455页,四角号码2826。“僧”下,未见“僧化”  相似文献   

7.
商务版《说郛》卷六○有《五代新说》一书,无作者名.宛委山堂本《说郛》(?)五四署徐炫撰.按唐宋时书目多著录此书,《新唐书·艺文志》二作《五代新记》二卷,作张绚古撰(中华书局标点本误作“张绚《古五代新记》二卷”),《崇目总目》卷二作“《五代新说》二卷,张绚古撰”,《宋史·艺文志》二“别史类”有“张询古《五代新说》二卷”,“小说家类”又有“张说《五代新说》二卷”.《郡斋读书志》卷六著录,解题云:“右唐张询古撰.以梁、陈、北齐、周、隋君臣杂事,分三十门纂次.”是一书之作者,有徐炫、张绚古、张询古、张洵古、张说之异.  相似文献   

8.
七经指《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而言。北宋太宗、真宗时期对七经疏义的整理,不仅是宋廷提倡儒学的一项重大措施,而且是统一、熔铸儒学的一项重大措施,值得加以论述。 此事肇端于太宗至道二年(996)李至之建议,完成於真宗咸平四年(1001)邢昺之表上,首尾共历时六年。其简单经过,散见於《长编》卷49“咸平四年九月丁亥”,《玉海》卷41《咸平论语正义》、《咸平孝经论语正义》、卷43《咸平校定七经疏义》;《宋史》卷266《李至传》,卷282《李维传》,卷431《邢昺传》等;而以《李至传》及《玉海》各条所记为简明详备。  相似文献   

9.
“铁勒”一名最早见于《周书·突厥传》。《隋书》、《通典》和《旧唐书》都专门列有《铁勒传》。按照中华书局的标点本,《隋书》所载的铁勒部落多达四十个;而且它们的分布范围极广,从独洛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土拉河)地区一直到拂菻(即拜占庭帝国)之东。不少中外学者早就对这些部落作了种种考证,但是由于《传》中的许多部落名称并不直接见于其它的汉文史籍,所以在若干部落的比定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对于少数部落迄今仍然没有  相似文献   

10.
《陈书·高祖纪》载:“帝崩,遗诏追临川王入纂。”同书《世祖纪》、《章皇后传》、《南史·武帝纪》、《文帝纪》、《章皇后传》、《建康实录》卷19皆有类似记载。《陈书》采自国史,它书系抄袭《陈书》而来,而国史又经过世祖文帝的篡改,后人遂以讹传讹。实际上,陈高祖从来也并未让世祖继承皇位。世祖陈茜为高祖兄陈道谭之子,高祖贵显后,受封为临川王。高祖子陈昌在高祖为梁长城公时即已受封为世子,高祖即位后又被册立为太子。这一点,似乎连世祖本人也不否认,世祖登祚后在尊皇太后诏中即称陈昌为皇嗣,而世祖的主要拥立者之一侯安都传中记载着世祖的一次谈话,直截称陈昌为“太子”。然而,陈昌在北周攻陷江陵时被俘。高祖一直努力让北周遣返陈昌,高祖临终前已遣“二臣奉迎”,所  相似文献   

11.
天宝十一载(751年)秋,安禄山率兵讨伐契丹,因天降大雨,弓箭松弛,及奚临阵反水与契丹合力围攻唐军,致使安禄山大败而归。在这次战役中,安禄山究竟出兵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载,安禄山“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以讨契丹。(2)《资治通鉴》卷21(?)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 (3)《旧唐书》卷199《契丹传》载:安禄山“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讨契丹,大败而归。这是一个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2.
高齐国史编纂大约始于天保八年(公元557年)。这年夏天,魏收“除太子少傅,监国史”[1](卷56)。所监修的国史正是北齐当代史。这项工作首先是从《高祖本纪》着手的,撰事在史馆内进行,但一开始就遇上了时间断限和史例的问题,因此围绕国史起元这一讼案引发了一场长达10多年的论争。这场论争主要是在魏收与阳休之之间展开。魏收主张国史起元于“平四胡之岁”;而阳休之则认为应以天保建元。二说相持不下,并牵动朝廷上下。《北齐书》卷42《阳休之传》云:“魏收监史之日,立《高祖本纪》,取平四胡之岁为齐元。收在齐州,恐史官改夺其意,上表论之。武平…  相似文献   

13.
颜之推(公元531—591年以后),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北)人。生于“世以儒雅为业”(《颜氏家训·诚兵》篇)的书香世家。是孔门中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的颜回的三十五代孙。自幼“博览群书,无不该洽”(篇名同前),又曾努力研究学问,具有渊博的学识,堪称南北朝时期积学有志之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处时代为梁大通三年到隋开皇年间。曾做过梁、北齐、北周和隋朝  相似文献   

14.
在西突厥汗国的统治机体中曾出现过“十箭两厢”制,这一特殊的政治体制的施行,加剧了西突厥汗国的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西突厥无日不笼罩在血腥的硝烟战火之中。对“十箭两厢”制的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突厥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传》中对“十箭两厢”制的情况有过如下介绍: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以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上表求婚,献马五百匹,朝廷唯厚加抚 慰,未许其请。俄而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令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 十箭焉。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  相似文献   

15.
由于藏文古典著作中出现了“突厥格萨尔”()、“哈密格萨尔”()、“格萨尔武王”()、“北方格萨尔”()、“岭·格萨尔”()等不同的记载,因而在《格萨尔王传》的研究中,对格萨尔这位英雄人物的生活时代和《格萨尔王传》的成书年代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其原因之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目录学起源于西汉,魏晋南北朝是其提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试图总结这一时期目录学的主要成就,探索其发展规律,以备借鉴历史经验,加快对我国现代目录学的研究。 藏书事业兴旺 目录著述繁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政府藏书外,还出现了私人藏书和书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就是利用政府藏书编成的,北齐武平三年利用皇室藏书撰成《修文御览》三百六十卷。西晋医学家皇甫谧借政府藏书从事医学研究,齐建元二年,柳世隆借“秘阁”书二千卷。《晋书·儒林传》: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南史·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少年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  相似文献   

17.
前言华峤字叔骏,西晋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历事武、惠二帝,“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晋书》本传),因而长期主持朝廷的撰述之事。华峤早就不满《东观汉记》之烦秽杂乱,有意改作。自为台郎,得以遍览宫省所藏秘籍,于是整理史料,排比考校,上起光武,下迄孝献,述东汉一百九十五年历史,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同上),改名为《汉后书》。其十典未竟而峤卒,于是又经其子华彻、华畅相继董理遗编,遂成完帙。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小传》云:“樊州诗四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樊川诗四卷,加上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明明只有六卷诗,何以编为八卷呢? 经检核,《全唐诗·杜牧集》前三卷,与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樊川文集》(以下所引《樊川文集》,均用此本)前三卷所载诗同,编次与《樊川文集》亦同。不  相似文献   

19.
1.《通典》卷十《食货十》漕运篇(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后魏)孝文太和七年,薄骨律镇将刁雍上表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又不废田。”(第219页)案:《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下同)有:“七年,雍表曰:奉诏高平、安定、  相似文献   

20.
北周武帝的废佛是历次灭佛中作用和意义最大,最为积极和进步的。一、减民负担、富国强兵、统一北方。本文首次厘清了废佛前原有、废佛时废掉了一共约四万所寺庵,约三百万僧尼。其中北周约一万所寺观,一百万僧道;北齐约三万所寺庵,两百万僧尼。二、民族凝聚融合团结战胜了民族分裂离散歧视。周武帝和北周统治集团提倡儒学,崇尚华夏传统文化,带头汉化融入汉族。北周已是鲜汉共治的国家。北齐则胡风很盛胡化回潮,是个顽固坚持民族压迫、鲜卑特权,以胡为主的国家。不废佛就不能平齐就不能实现民族团结与融合。三、避免了国教、政教合一、全民信佛、神权专制。本文首次考出北方的佛教僧尼和在家的居士世俗的信佛者已达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那种局面已是现实的可能和严重的威胁。而在那样的国度和时代,便可能因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民族的分化。四、使隋得以南平陈朝统一全国,北抗突厥维持平衡。当时突厥已经崛起并日渐强大,对北朝构成严重威胁和边患。中国已形成四分天下的政治和民族格局。南北不统一便不能抵御突厥南下,中原便又会陷入五胡十六国那种极其黑暗战乱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