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杨钺 《国际论坛》2012,(1):14-19,79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推广,如何管理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治理新的课题。本文回顾了网络治理机制从最初的个人管理方式,到美国主导下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再到相继出现的世界信息社会峰会和互联网治理论坛等新机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全球网络治理在主体间、机制间和规范间存在的三大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了网络治理机制在有效性和合法性上存在不足,认识和理解这些矛盾所在有助于推动网络治理向更平衡、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理解治理时代是准确把握政府改革方向的首要条件。现有对治理时代的研究较零散,尚缺乏系统性。治理时代的称谓与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密切相关,是由工业社会以政府为中心、控制导向的“管理模式”向后工业社会合作治理为主流的“治理模式”的转变。治理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人类追求理想生存状态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时代意味着新型的治理结构、新型的主体间关系、新的公共行动机制,以及新的愿景和目标。从统治、管理、到治理,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也必然要求政府的角色、能力、存在样态和运行方式做出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近海海洋环境管理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凤  赵晶晶 《东方论坛》2008,(1):106-111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同时其近海也饱受海水水质恶化、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非健康等环境问题的困扰。长三角近海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特殊的环境管理方式,即区域海洋环境管理,这是海洋环境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成果,可以起到解决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协调多方利益和中观管理的有益补充作用。本文拟探讨通过贯彻区域海洋环境管理理念,创设适用于长三角毗邻海域的、针对海洋环境管理的区域性法律文件,来治理与维护这一海洋区域的环境,从而为其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使发展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拓展至包括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农村社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内的政府、农民、市场、社会等四维治理主体。随着治理环境多样、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关系多维,各主体间的利益协调关系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多对利益关系间的交互形成了多种利益矛盾: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间的博弈、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抵牾、乡村治理文化与法律规则间的冲突。协调这些利益,单靠法律治理是不够的,需要将软法治理引入到乡村治理的实践中,选择自治、德治、法治相统一的治理价值,进而形成软法治理的双重参与机制、效力约束机制与耦合衔接机制,用以弥合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规制困境,进而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参与海洋环境治理面临诸多困境,这直接影响海洋环境治理效果。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本文以一个不具备政府背景、企业背景和基金会背景的社会组织为例,研究其在参与海洋环境治理时面临的困境。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在参与环境治理过程中受到资源、合法性、能力的三重束缚。针对这些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后,本文提出了完善购买服务与捐赠机制、嵌入社区、增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区域海洋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正被来自陆源排放、船舶溢油、海洋工程等多层面的污染影响,区域海洋环境治理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该现实特性问题可以通过区域内外治理主体的协同得到有效解决。在近年海洋环境污染的各类事件和冲突中,海洋环境跨区域治理的司法协同和司法救济是实现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对近年来我国近海海域跨区域环境治理现状的检视表明,在这一领域,存在着立法规范欠缺、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通过完善跨区域海洋生态环境诉讼制度、构建司法多领域衔接机制等方式,构建海洋环境跨区域治理的司法协同和救济体系,推动我国海洋环境跨区域治理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正式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众多学者对社会管理创新诸多方面进行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加深了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解。他们对社会管理的内涵、研究领域等进行了界定,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因、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对从“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反映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从行政管理新理念看政府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重塑政府的全球化浪潮中,描述了行政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划时代变革,评价了新型行政管理理念。包括重新理解政府、行政责任从模糊到清晰、权力依赖和互动伙伴关系、重界政府权限及行使方式等。在充分肯定治理理论的合理与新颖之处的同时,对治理理论的困惑与迷茫进行了反思与质疑。  相似文献   

9.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属地管理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基层治理出现诸如负担过重、权责失衡和效率下降等问题,属地管理的异化是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就是属地管理在基层治理中出现了过度扩张的情况。属地管理的生成与发展是国家治理权威性和有效性平衡的体现,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因为过度扩张也对基层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职责同构下的模糊治理是基层治理中属地管理扩张的动因,而政区空间的固定性、职能部门的资源调控性和基层政府的治理直接性是属地管理扩张的“触发条件”。基于此,基层治理中出现了治理失序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基层治理的负担超载、权责失衡和功能弱化。在属地管理扩张的背景下,可以尝试通过纵向政府层级、横向政府机构及条块结构三方面的协同,厘定属地职责、搭建联动机制和建构协调系统,实现基层治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实践与理论课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与重要内容。学术界对网格化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网格化管理进行分析,把网格化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提升到社会治理的层面来总结思考,提出了创新社区网格化治理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盈利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盈利管理的研究,能为认识会计信息失真、假账真算等现象提供更深入、客观的理论依据。本文拟从盈利管理与管理激励的内在联系来分析企业的会计行为,寻找导致企业实施盈利管理的激励和制约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会计行为,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管理的和谐与和谐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需要的一种特殊职能。只要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需要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从无形到有形,从经济领域到政治、军事、科技和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用,与时俱进,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追求和谐成为管理的美好境界和目标之一。通过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的管理同样是中国古代管理者的价值述求。在积极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刻理解管理的和谐,更需要努力践行和谐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管理思想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上 ,这种认识在经济学、心理学方面是关于人性假设 ,哲学上表达为人性二律属性。针对人性二律属性 ,分别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用科学的理性管理应对人性的理性面 ,用非理性管理应对人性的非理性面 ,二律管理互为补充 ,使管理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既保障组织的有序和高效 ,又保持组织内员工的高昂士气。  相似文献   

14.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因此 ,必须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并把后者置于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本管理这一思想的阐述 ,提出了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服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探讨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演进及其渊源承继关系 ,有助于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表明 ,整合组织内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利于创新和提高组织整体智能是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古典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典管理一直被认为是以物为本的管理。从古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泰罗及其追随者的思想中发掘其中的人本管理思想 ,并分析比较他们的人本思想和当代人本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知识管理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管理时代的核心作用 ,概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并对如何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e HR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管理的两大范式,二者都是主客二元思维的产物,具有内在的局限性;但二者作为对立的两极,具有互补性,二者的整合发展必然产生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对话管理范式。对话管理以科学管理为基础机制,以人本管理的精神为价值导向,形成一套新的内在机制和完整范式,是对二者的内化与超越;它超越主客二元模式,是一种主体间性管理,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今天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江苏省的自然灾害情况,认为自然灾害是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产生冲突的结果。在研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灾害损失变化的3个主要阶段,述评了国外的综合减灾理论。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减灾能力,并以江苏省的实践为例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