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思想渊源和形成过程, 认为杜威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生长理论”,主要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这一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他的实用主义经验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价了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合理的人生生活”的思想内涵。在分析他的一些理论缺陷和思想局限的同时,指出他对生活问题的哲学思考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合理”的思想成份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也是他最主要的教育理论。这个理论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非常有价值的见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即来源于其“生活教育论”。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曾师承著名教育家杜威。学成回国后,他为了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并以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为根据,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边办教育边探索前进陶行知对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坚持从中国的国  相似文献   

5.
梭罗是十九世纪美国卓越的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美国社会的民主与进步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学校管理中,他融人“做中学”思想,并率先采用“方案”教学;他倡导大众教育,即简化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梭罗崇尚思想独立,反对迷信权威。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 1 92 7年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的 ,其理论体系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字书本为中心 ,脱离实际生活 ,不能给学生以生活和创造能力这一状况 ,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改造 ,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思想。其一 ,“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陶行知看来 ,自有人类以来 ,生活就是教育 ,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他认为生活与教育要一致 ,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 ,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 ,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生活即教育”包含的意思是 :生活决…  相似文献   

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出发分析他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从而研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能使我们从哲学层面去把握他的教育理论,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仝瑞 《南都学坛》2007,27(5):117-119
一、“学校即社会”———学校改造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基于“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要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又合乎社会需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  相似文献   

9.
我对于“素质教育”这个词儿,一直不甚了解,及至看到一份1934年度的《淮安新安d、学第六年计划大纲》后。才若有所悟。这所小学是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来办学的乡村小学,是陶行知的弟子汪达之创办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  相似文献   

10.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如何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当代教育服务,本文进行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孔子德育思想中“人格为本”的德育目标论、“仁爱为纲”的德育内容论、“天人合一”的生态德育理念、“以德治国”的“德政”思想及“中庸”、“尚义”等道德准则分别从不同侧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2.
《管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内容丰富且逻辑严整,它基于对现实人性的体察,指出人们只有借助"以心知道""自省其过""谨禁微邪"等修养路径,方可成就"因物之性""因时而变""无私公正"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开始关注“生活美学”。2000年以前的“生活关学”研究关在生活中的存在领域;2000年以后的“生活美学”把“生活”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并把“美的活动”定位在两者之间。这些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美学”的基本问题“美”与“生活”之关系。引入马克思的“类生活”观可以发现,“美”乃“生活”应有之义,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充满乐趣的生命活动就是“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道”范畴是泰州学派王襞审美人格思想的高度凝练,其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审美人格本体论的“自然之谓道”;二是在“自然之谓道”基础上提出的审美人格境界论——“率性之谓道”;三是审美人格理想论的“王道”。  相似文献   

16.
先秦老庄建构“道”的哲学体系,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宁静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由此,老庄阐述了合“道”的整体幸福、悟“道”的精神幸福和法“自然”的真幸福.这种幸福观对缓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18.
在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体系中,"言志"与"载道"是一对核心概念。而且,对"载道文学"的批评是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言志文学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其一,对载道文学所维护的专制思想进行批判。质而言之,载道文学实际上就是为文化专制主义张目。其二,对载道文学所蕴含的"政治作用"的批评。过分相信和夸大"文字有灵"以及对于政治有大作用是载道文学的弊病。其三,反对模拟。周作人认为,封建专制是模拟之风久盛不衰的根源,其结果便是"无定见"。  相似文献   

19.
庄子认为,悟道真正的奥秘在于“虚”。庄子之“虚”是一种从不同角度否定常规的内心修炼功夫,它循着回归自然的途径,通过排除感官活动、生理欲望、贪生意识、名利物欲、道德观念、情感波动、知性活动、一己成心等,使生命最本真的愿望得以呈现,从而将世俗之人提升为体道之人。“虚”的工夫,类似于现象学所倡导的“悬置”方法,对改善现代人的心灵生态颇具启迪。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是罗辀重在陶龛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罗辀重的生活德育价值取向于"充实生活",强调在师生"共生活"中进行,以学生生活"自治"为途径,构建师生"诗的生活",从而成就了陶龛学校师生"血性"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