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遵宪作为客家人,在家乡客都嘉应州生活多年,自幼就受到客家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特别是客家民歌的熏陶,使他敢于提出“我手写我口”的诗歌理论。客家民歌的风格使黄遵宪的诗作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色。客家民歌,特别是客家山歌对黄遵宪的诗歌理论的提出和创作实践有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何岸 《源流》2009,(12)
黄遵宪,1848年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末杰出的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4岁读书,10岁学诗,1876年中举人。  相似文献   

3.
谢友祥教授的长篇小说《梦断嘉应州》(下简称《梦断》)出版了。作者是教授学者,也是机智风趣的作家,其《客家山歌对故事》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这部长篇小说问世在意料之中。《梦断》副题《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太平天国在嘉应州的覆灭,一是嘉应的历史文化。它是一本太平天国的书,又是一本广东嘉应客家文化的小说,它的问世既是客家文学史上的大事,也是太平天国文学的大事。本文重点评其第一主题。一、太平天国英雄群像19世纪清政府腐烂已深入骨髓,贪污和制造冤狱成为官员发财的主要手段,它已到了不亡无天理的…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两次攻下嘉应州,对青年黄遵宪及其家庭造成了灾难性打击,但他对太平天国革命却没有太多的仇恨;相反他在感情上同情太平天国,而对清军则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极度的憎恨和厌恶。这种现象意味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情:太平天国民族革命的思想和嘉应州人民与太平天国将士特殊的感情,曾一度动摇了清政府在粤东的政治权威和思想统治。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陕南”的移民运动,大批居住在以今广东嘉应州为中心的客家人从广东辗转迁徙至今陕西商洛境内。他们居住的地方仍以“广东”命名,以示不忘其祖。商洛本地人称他们及其后裔为“广东人”,称他们说的方言为“广东话”。考察历史文献资料,对照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可以看出商洛境内的“广东话”其实是客家话与商洛本地话进一步融合形成的客家话的变体。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如下:其学前教育得益于有进士家庭背景的曾祖母李太夫人,其小学教育主要得益于启蒙老师李伯陶,学业最后完成于嘉应州著名业师张其钢。在这些师长中,李太夫人和张其翊对他的思想和性格影响最大。梳理黄遵宪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对于认识他的人格、思想和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华荣槐楼     
红梅 《源流》2011,(7):50-51
2010年10月,具有悠久酒文化历史的五华县"荣槐楼"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荣槐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三源村安塘角,是一幢典型的客家民居围龙屋,由当时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广东布政司温荣槐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客家”,英语叫THEHAKKAS或只说HAKKA。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从词义上看,是个他称语,是由“土著”或曰“主家”叫出来的。章太炎光生《新方言》附录《岭外三州谘》云:‘演东惠、嘉应二州……其民自晋末逾岭,毛於海滨,言语敦古,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光客’、‘後客’之分,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光客’,元明以来从汀、赣二州迁人宥为‘後客。”汉代有“客民”之称,晋代有“给客”制度;到了唐宋,政府簿籍才有了“客户”的专称,但还未见有“客家”的叫法。估计那个时候…  相似文献   

9.
潮汕地区客家姓氏往往经由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南迁进入广东东部,以汀州(含宁化、上杭和永定)和嘉应(含梅县、大埔)为重要移居地,饶平横溪谢氏路径也不例外。饶平横溪谢姓先祖溯自宋元之交的谢枋得,经福建宁化、永定、漳州移入横溪。横溪谢姓先祖原先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逐渐潮语化。通过对客家谢姓的先祖追溯,发现客家人入迁潮汕的一般路径。发现进入潮汕的客家谢氏数量不少,而且往往经历潮语化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0.
清朝初年,包括朱德先祖在内的一批客家人从广东辗转迁至四川仪陇,他们的后裔一直顽强地传承着客家文化传统。朱德的家庭是一个恪守客家传统的典型客家家庭,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朱德勤俭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一位走在时代前面,对我国近代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人物。百年回望,这位前贤顺利时虚怀若谷、不骄不躁;逆境中充满自信、不卑不亢。他思想先进,视野广阔,加之丰富的生活阅历,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丰富的社会内容。他生于山歌之乡嘉应,儿时便感受着客家文化的熏染,所以他对客家山歌有着深沉浓重而又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他的山歌作品中,活用口语和新名词,化深邃的理论思维以通俗的语言廓清。一、山歌之乡的卓越才童黄遵宪称赞客家山歌是“天籁之音”,并慨叹“人籁易为,…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界革命”宣言的诗歌理论“我手写我口”,深刻地彰显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最基本方向,是黄遵宪“言文一致”与书面语改革的最早诉求.客家民间文学的特质、客家先贤诗歌创作的传统,是黄遵宪“我手写我口”文学思想背后隐藏的客家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宁化石壁与萍乡一带客家文化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萍乡一带客家人主要来自闽粤的“棚民”。“棚民”是客家的别称,据其族谱与方志记载来自汀州、嘉应州,其祖先大都以宁化石壁为迁移的中转站。萍乡“棚民”的许多文化特征,均与汀州宁化相似。“棚民”对开发江西山区、发展经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的客家源流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客家历史源流研究的先行者,黄遵宪在19世纪末提出了客家中原旧族 说、客家方言证据说和梅州客家元代形成说等较为系统的客家源流观,开启了20世纪客家 研究的先河,对此后的客家方言研究和客家历史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浩如烟海的中文书籍里面,出现了首次系统研究、介绍日本历史的《日本国志》,这部书被世人评价为数百年鲜有的奇作。它的作者也因之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级人物。 诗人的心声: “我手写吾口” 黄遵宪, 1848年生于广东嘉应州城(今梅县市),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他自幼天资过人,曾作诗“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为乡里推重的小才子。正当黄遵宪埋头沉浸在《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之际,西方列强再次把魔爪伸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不愿过那种“皓首穷经”的儒士生活,主张“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丰顺汤坑片的居民,一般都会说客家话和潮州话两种方言。在对丰顺县汤南镇潮州和客家混居的长坑管理区里的两个自然村落:长林村(客家)和金灯盏村(潮州)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居民使用语言的现状,并从性别、年龄、家庭、职业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居民掌握和使用语言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实践刁元庆,樊协太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和外交家.至于他的思想和他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作用、地位,则鲜为人知.因此,本文仅就黄遵宪在戊戌变法时期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实践略作论述.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封建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增设直隶州便是其中的手段之一。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在此次行政区划的变动过程中相继出现了龙岩、永春、嘉应、连州、宁都等多个直隶州,因此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雍正、乾隆时期该地区增设直隶州的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以及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原因的考虑。直隶州的增设也给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如治安好转、社会风气改善、文化教育发展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经济主动与文化的"亲密接触",加上之前全国古籍整理以及新地方志的编纂,全国掀起了地方文化研究热,广东此时也应势提出"岭南文化"概念。岭南文化源于南越建国,以广东为基础,发展到广西、海南等原广东地域的省份,影响力更包括了港澳、东南亚和海外其他国家地区。它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客家文化"三大分支。自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和他的客家妇女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的八十多首客家妇女诗,以其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和民歌式的明朗朴素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诗人进步的妇女观和美学观。它们不仅为民俗学留下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学资料,而且为我们研究黄遵宪诗歌的价值及其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提供了参证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