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超越现代性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选择,而纯然批判性、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必须渐渐让位于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生态文明无疑是超越现代性的最佳选择。生态文艺学的兴起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后现代建设意义,它促使文学重新履行对大自然的守护功能,并能够深入地阐释文艺审美本质,具有促使文艺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生态文艺学志在重建宏大叙事,再造深度模式,为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换找到一条最好的通道,也能够弥合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现代性罅隙。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标志,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条客观存在的线索,比长期以来我们运用的"反帝反封建"这一主观的政治视角要恰当得多;文学的现代性,绝不可与现代主义文学划等号;而"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反思、纠偏和补充,它是"现代"的伴生物;"现代性"在器物层面与思想文化层面完全可能互相悖离.  相似文献   

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分析现代世界观和生态危机的关系,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世界观及其扭曲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对现代性批判的同时,提出通过确立后现代生态世界观走向生态文明的解决道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相信,中国是当今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将日常生活作为探讨魔幻文学的视角,可以把握现代魔幻文学在日常生活叙述中所反映的美学追求。"在家"与回归构成日常生活叙述的两个层面,分别揭示了现代魔幻文学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取向。现代魔幻文学以微妙的方式建构了对日常生活的理解,通过魔幻式的远离反思儿童的成长和现代人的生活,体现魔幻文学自身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5.
文学审美论是当代占主流地位的文艺观.随着现代向后现代的发展,这种文艺观也在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反思,而现代性则是这种反思最宏大的历史视域.当前的现代性和美学研究已经揭示出文学艺术是审美的或美的文艺(fine art)概念的现代性质以及美学的现代性性质和它规划下的审美的现代舍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揭示出文学、审美及其理论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和话语与现代性及其话语的共生关系,而现代性是我们处身于其中的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本体论的、目的论的、决定论的元话语实践,它直接造成了我们目前的生存境遇.如此看来,在现代性视域下,我们才能看清当代文艺审美观的深度根源、价值、问题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现代性危机”,即德性传统失落所造成的意义危机和生态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企图为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提供了一种自然—人类—社会有机复合的后现代生态世界观,是对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也是对传统朴素的生态哲学尤其是中华传统道学的辩证回归。与后现代生态哲学相结合的中华道学智慧,可以解决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指明了以生态哲学之“理”主导下的“后现代理治社会”的文明转型的理想前景。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后现代"语境中的思想流派,它对具有"单一主义"或"二元对立"的传统的现代性思维方式进行了质疑,要求赋予自然与女性应有的地位,以图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意义是其"和谐主义"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下,在生态经济的先进基础上,形成了有关生态文明的一些"重叠共识":从文化哲学思潮的学理传统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实际上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传统和政治思潮中,出现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实际上阐释了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政治哲学;新兴治理理论蕴涵着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被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乃至印刷文本文化的移位和媒体意象文化的兴起所改变的世界里,在解构和颠覆现代性的后现代语境中,为了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东西方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以及超越了"同"和"异"的一种全新、互惠、平等的跨文化对话,就为比较文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描绘了灿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学理性传统与人道精神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资源 ,贯穿其中的理性传统与人道精神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思想动力 ,对建构主体性、现代性人格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在技术理性盛行、平面化感官化的后现代生存语境中 ,更需要重建价值理性 ,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艾森斯塔特阐述了多元现代性的形成及其动力,从时间与空间、事实描述与理论反思的角度阐释了“多元现代性”观念,批判了隐含于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之中的破坏性因素。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念对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状况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面而科学地认识现代性;促使我们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优势,发挥传统与历史经验的作用,趋利避害,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分是汉语学术界近来渐占上风的一种观点,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误读,其根源在于未能领受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不同本质,因而或者把文学艺术意义上的现代性等同于作为历史逻辑/世道的现代性,或者对后现代性中尚未充分展开的全新生存逻辑和世界结构视而不见。真正的后现代不是现代的一部分,而是彻底超越了以主体—客体二分法为基本逻辑的现代性的全新时代,从现代到后现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转折。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新的阐释,文化理念的创新性建构问题也由此在与传统、现代及后现代文化理念撞击的张力中凸显.尽管当代文化理念在与西方观念的撞击中呈现出回归意识,但不应沿袭传统文化理念的建构模式.文化理念的创新性建构应是立足于当代文化的现实土壤上,在与传统和现代的对话场域中,达到一种融通和批判性超越,生成具有当代视野的文化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的传统经典、史书、小说等,对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传统经典和史书中,胡适接受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宇宙观、实用经验理性、怀疑精神,并以之破除鬼神迷信;从阅读小说中,胡适接受了白话文训练,为以白话文批判文言文和文学革命准备了经验基础。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二元对立,传统是复杂的、多元的,它在胡适身上显现出两重性。胡适既承继传统,但又批判传统,以一种传统批判另一种传统。胡适并不将传统视为走向现代的障碍,而从传统中获取现代性资源,使传统成为步入现代的一座思想桥梁。  相似文献   

17.
虽然就流行时序而言,"现代性"在"现代化"和"全球化"之后,但是现代性研究已经将现代化、全球化诸概念包含于自身.如何看待全球化、如何以中国经验来影响全球化,乃是中国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自康有为以来,最有创造性的中国知识精英,始终保持着按照自己的人文理想来安排世界秩序的传统,同时又在对"世界文学"的追求中对传统资源作出创造性的发展.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悖论,包括西方人文主义本身的分裂和变动,最迫切的任务是沿着20世纪中国仁人志士和学界前贤所开拓的道路,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中国化的现代人文学术.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历经曲折。一方面表现为以西方为榜样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对文化民族性的维护而抵御西方。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诉求的全过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必须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放眼全球,与普世价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性,与传统完全脱节。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应该在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方面作出表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后形而上学时代理性与民主这一核心问题.韦默尔认为,后形而上学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是一个没有终极基础与和解梦想的现代性,一个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只有靠解释学的反思才能继续前进的现代性.理性批判需要抛弃绝对主义和先验主义立场,回到日常交往的生活世界.只有借助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反思,才能走出自我意识的囚笼,找到通向"他者"的道路.后形而上学理性观为民主的思考确定了新的哲学坐标.政治现代性是个人的否定自由和人类共同自由的历史和解,民主既不是一个确定的乌托邦,也没有一个先验的基础,它只能依赖于后传统的民主伦理生活形式.现代民主既依赖保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也依赖公共自由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如公共辩论和民主决策.这一政治思想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因为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另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延续,二者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和逻辑性。当今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以共时态形式出现;因此,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