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大批研究者经过艰辛开拓,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思想:其一,将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化;其二,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土化;其三,采取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通俗化语言,达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众化。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化、本土化、民族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大多数人甚至全人类的信仰并化为实际行动。大众化有多种或者说有不同的程度。大众化与时髦、通俗化、普及化、庸俗化都是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论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条件是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化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上。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辉煌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的辉煌成果。共产主义的全面实现是全人类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最高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李大钊在中国赫然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李大钊就已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作了"初步提示",并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李大钊是倡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性质、方法、意义所进行的探究,表明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解决中国面临的理论、实践问题中,所具有的思想上的独特性、创造性。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充满辩证性、实践性,而没有教条主义与机械主义的特征。李大钊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形态,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宣传唯物史观 ,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同时李大钊还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大量的努力。这一努力表现为心物关系、群己关系的唯物史观说明 ,历史变迁的辩证解析 ,大同理想的哲学探讨。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国情、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打破习惯势力、教条式的思维定势,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责任和独特优势。在新的起点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好"三个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与推进大众化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两个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二者统一于一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高层次、宽范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实现条件。我们必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唐萍李大钊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向中国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他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系统介绍的章,但是这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参照了日本学的作的。本通过对比《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日本学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两篇章,分析李大钊和河上肇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并提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是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章,也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从物质存在本体论或宇宙观的意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他试图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全面介绍和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瞿秋白的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着开拓性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瞿秋白是介于李大钊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之间的中介性人物,起着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李大钊的伦理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下的徘徊到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唤醒下的觉醒,再到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确立等三个发展时期,从而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先生不但是我国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而且还是会通、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家哲学思想的第一人。他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注重历史的研究,更关注现实的中国。这使得其将马克思主义同传统儒学乃至现实之结合成为可能,概略研制,其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会通主要体现在"以儒接马"、"以马评儒"及"融儒于马"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是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李大钊曾对新生的民国寄予厚望,然而实际情况是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列强咄咄逼人。内忧外患之际,同为亚洲“病夫”的土耳其又奇迹般实现复兴,刺激李大钊发出创造“青春中华”、实现“民族复活”的呐喊。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十月革命的时代意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张走俄国道路。基于唯物史观,李大钊开始改变仅仅依靠青年、走资产阶级道路实现复兴的主张,转而提出要依靠广大劳工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之复兴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文化调和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并在十月革命后认定第三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明。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方法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以唯真的态度科学评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以创新的精神深刻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以辩证的思维牢牢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以坚定的行动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和形式大众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创新传播平台和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大批理论家、宣传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人才保障;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基本思路是从文化角度探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李大钊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他孜孜不倦的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文化选择的理性精神是文化选择正确性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他文化选择的科学理性、民本理性和实践理性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