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熊十力的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18年以前,熊十力对王船山、老庄和佛学都有兴趣,思想比较杂乱;1920年后到支那内学院研究佛学,成为轮回论的信徒;1922年到北大讲授唯识学,自创《新唯识论》;1949年后,熊十力的思想从《新唯识论》时期的"摄用归体"逐渐向"摄体归用"转化,完成了"由佛归儒"到"以儒衡佛"的最终转折,以一个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而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公元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是唐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学家。他继承了先秦法家的思想,主张革新前进,厚今薄古,反对儒家颂古非今,复古倒退的思想,主张人定胜天,反对儒家的天命论;他公然批判反动统治阶级的“圣人”孔丘和儒家“经典”。因此,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儒法斗争史上,是一位值得介绍的法家人物。他的著作有六种,计八十三卷。《史通》一书是代表作,在这部书中闪耀着尊法反儒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孔子学说与先秦“显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孔子学说与先秦所谓显学的儒、道、墨、法四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但是不应该把孔子确定为诸子之中的一子;代表他思想的不是《论语》,而是"六经";四家所谓显学与孔子学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侧重强调了孔子学说中的某个或某些部分;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对诸子学说的求同,而不应该只是求异.  相似文献   

4.
儒法思想之融通,在历史渊源上呈现为"儒法同宗"的命题。管仲的思想是其实质依据,后来稷下学宫的《管子》将其文本化。李悝、吴起师儒而任法,开"儒家"向"法家"转变之先河。"杂家"尸佼曾为商鞅之师,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法家思想,亦体现了儒法思想的融通。"转关人物"的思想不但从学术源流上印证了法家出于儒家的命题,且揭示了法家的"政治家"本质,蕴涵了对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人物思想矛盾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为儒家的学说宗旨在当时的通行理解。尤其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对"儒"的理解,作为战国时代评论各家"儒"的总结性代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因应秦的统一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孔丘、孟轲、荀况都是儒家的大师,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孟轲继承和发展了孔丘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被尊奉为“亚圣”.至于荀况是否儒家,曾经产生过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法家.但他本人明确以儒家自居,推崇孔丘.汉初司马迁作《史记》也是把孟轲、荀况合传,认为  相似文献   

7.
浅论墨翟的反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后期,我国奴隶制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当时,反映在政治思想领域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法家先驱人物积极参与了反对奴隶制等级制度(周礼)的斗争,要求打破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反对儒家的复古倒退路线。而以孔丘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则顽固地推行复古路线,大造反革命舆论,力图扼杀新生势力。这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翟,也对孔丘及其儒学进行揭露和批判。今天,我们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批儒评法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墨翟的反孔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儒法斗争史,揭露和批判孔丘及其儒学的反动实质,更好地推动批林批孔运动向前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论宋学兴起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继汉学之后兴起于宋代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宋学的兴起 ,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 ,生产关系变迁的震荡 ;第二 ,空前繁盛的经济文化 ;第三 ,重经旨的科举考试改革 ;第四 ,宽松的文化氛围 ;第五 ,高度发达的学校教育 ;第六 ,传统经学的僵化和没落以及儒佛道三家学说的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金代官方对儒佛道三家思想学说之态度,多遵循唐宋旧例,主张以儒为主、兼容佛道的策略,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家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三入翰林、连知贡举的金代学者李纯甫儒佛道思想曾经历两次大的转变,先是各业兼修尤重儒学的“儒家子”,30岁时开始向习佛尚佛方向转变,视佛学为最高学问,至44岁撰少林寺《重修面壁庵记》,有强烈的尚佛抑儒道倾向,《新修雪庭西舍记》回应社会热议,表现出淡化三教高低、相对缓和的心态。其临终遗著《鸣道集说》则基本采取均衡立场,集中阐释儒佛道并尊主旨,表明其最后认知已由佛学至上转向三教兼行并尊。其第二次较大的思想转变包括儒佛同心理论、客观看待佛对儒之影响、三教一体论等观念。李纯甫思想的发展经历透视出宋金时代儒佛道文化交织发展的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走向。  相似文献   

10.
陆学是在综合儒、道、释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它的本体论思想明显受到了禅宗本体论的启发,但是它又不同于禅宗本体论,它仍属于儒学范畴,儒家学说始终是陆九渊学说的核心、中心,是体,禅宗一直是陆九渊学说的外壳、外层,是用,陆九渊学说的这种“儒体禅用”的实际状况,使得其显现出近禅不是禅而是儒学的本来面目,是吸收了佛禅思想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所提及的“乡愿”代表一种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与现今社会上的“老好人”“好好先生”在表现上契合。这类 人没有原则,为了一己之私可以放弃公义,对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隐患。先秦儒家早就对“乡愿”做了批驳,认为乡愿是 “德之贼”。从两个层次来阐述全文:第一层次分析先前儒家代表们对“乡愿”的态度表现为批驳;第二层次分析先秦儒家对“乡 愿”批驳的原因。经过分析,原因如下,第一,与理想人格大相径庭;第二,异化和丑化了“中庸”“中行”;第三,乡愿行为与提倡 儒学人群的担当不符;第四,乡愿曲解了儒家推崇的“礼”。  相似文献   

12.
扬雄,西汉大儒,一生著作颇丰。扬雄以儒家正统传说为思想归向,强调自己以孔子为师,“治己以仲尼”,但他并不因此认为孔子是不可超越的,相反,他主张学习是无止境的,儒家学说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正是由此,扬雄对孔门十哲的评价是贬大于褒,把他们湮没不闻的原因归结为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3.
自孔子后,儒学的传承是按两条理路行进的,一条是忠于儒家经典"六经"的注释和传播(继承),一条是对儒学的创造性改造(创新).山东是儒学的发祥地,山东的学人因处"圣人之地",自荀子以后就选择了对儒家经典注疏这条理路,而荒于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所以,山东的儒学研究在汉代显赫,自宋以后显得沉寂.这构成了山东儒学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向把<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这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事实上,<论语>中不少语录蕴含墨、道、法各家的思想因子,<论语>思想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具体深入地分析这一层意义,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孔子及其弟子对先秦学术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中国哲学的主题是“究天人之际”,那么先秦儒家的天论的演进便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先秦儒家在天论演进的背景下追寻人人之为人,而非个人之为人的根据。从孔子的“命运之天”经孟子的“心性之天”达至荀子的“自然之天”,先秦儒家哲学的天论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够达到的思想高度,伴之而来的是天的神秘性渐趋消解,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6.
彭绍升是清代居士佛教的代表人物。他先学儒,后入道,最后皈依佛学。其佛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净土为归,倡导净土实修;第二,释禅净之争;第三,通儒释之阂;第四。倡三教一原。彭绍升的佛学思想不但在佛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也对近代公羊派等硕儒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即是试图通过对彭绍升佛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丰富学术界对这一清代重要思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但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庄出于儒”的几种观点,然后从庄子对儒家经典内涵的昭示,《庄子》寓言对孔子的借重,以及庄子同颜回的相似、相通之处三个方面进行考稽、分析,指出庄子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庄出于颜氏之儒”说有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孔庙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学热"和海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研究孔子和儒学,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和儒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因此,研究孔庙对于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孔庙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本文通过以时间为轴分类、分主题的梳理方法,将近二十年来的孔庙研究成果予以综述,肯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指出不足,并对未来走向提出期许。  相似文献   

19.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他的思想与儒家学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对儒家学说进行猛烈批判的同时 ,也以如下两种方式对其进行了吸收与改造 :一是借儒者之口阐明自己的观点 ,如轻罪重罚 ,“平法”、“持势”等 ;二是借儒家概念阐明自己的观点 ,对“仁”、“义”、“礼”等或直接继承与延伸 ,或对其本义进行改造 ,赋予其新的含义。这都是为了提高自己学说的影响力 ,为树立自己学说的独尊性与权威性服务  相似文献   

20.
论孔、墨朴素的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和墨子分别是儒家和墨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历史观是相同的 ,都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