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佛教在世界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北朝时期既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阶段,也是北方各个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两者在此时发生了交集。由于北方各民族基本上都接受和或多或少的信仰佛教,所以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就有可能成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和借鉴的桥梁,在共同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生活下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国家意识,促进了当时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为宋辽金元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各民族先进、优秀的经济文化也交融一起,汲取升华。  相似文献   

3.
宋元之际的郝经,为了保护中原传统文化和使亿万生灵免遭涂炭,提出"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民族思想,冲破了"严夏夷之大防"的狭隘民族观,在促成元朝正统地位的确立,北方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景教在华传播的起点是今之新疆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西安 ;与在内地两度大起大落的历史遭际有所不同 ,景教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一直呈平稳发展状态 ,尤其是当唐末景教暂不流播内地时 ,西北边陲民族地区转而发展成为景教传播的中心和再传内地的源头。因此 ,长期以来学界有关景教在华传播曾经“中断”了的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景教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和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中国特色民族大学的建立,是我国民族政策中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重视。我国的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地理分布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和人群。民族大学诞生于多民族的土壤,服务于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多种文化、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艺术和心理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其成为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基地、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挥民族大学的办学优势,扶持和促进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文化、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将更好地实现民族地区的平等、团结、进步、繁荣。  相似文献   

6.
回族在我国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的发展中,回汉杂居地逐渐出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从服饰、饮食、婚俗以及葬礼等方面当地回汉民族文化出现了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章从中国饮食的文化渊源、养生文化、艺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饮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中国地域广阔,居住着五十六个民族,由于居住的地区、气候各不相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试图分析赫哲族、藏族、侗族的饮食习俗,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食俗文化作一初步探讨。 1 主要生活于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猎为主和使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地缘范围内,由于人类及其文化的长期交流与融合,最终由多元区隔走向一体多元是世界范围的人类历史规律。在中国,在新疆,也是这样。透过祆教遗俗在新疆各民族中延续的情况,可见一斑。西域的古代民族大都信仰过祆教,并为之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祆教的一些理念、思想和行为方式被新疆的多个民族所接受,并融入民族风俗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饮食文化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体现了人们的社交理念。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对发扬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及促进其融合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分别从中西方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的差异3个方面来探究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外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4.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对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保护民族大众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民族大众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支点.然而,面对如此强势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同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突出表现是民族大众文化的衰落.若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无异于毁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将是保持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途径,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支点就是民族大众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从封闭到开放: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京牛街回族聚居区的变迁 ,经历了由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寺坊社区 ,转变为开放性象征社区的发展历程。牛街的个案显示 ,探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模式 ,不仅要注意社会距离与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作用 ,以及城市民族分布格局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更应当关注其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生态意识及其经济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但决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效应。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包括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要树立民族文化生态的"环保意识",提出"文化生态经济"概念,大力发展"文化生态经济",把它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系统与"边缘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共同体里少数民族文明跟汉族文明之间,存在着共生性、互化性和内在的有机性,共同构成一个互动互化的动力学的系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它所产生的凝聚力、辐射力,加上少数民族的“边缘的活力”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把握这种“内聚外活”的文化力学结构,才能梳理出中华文明及其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民族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学界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况、文化保护、社区建设、民族关系等问题而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20.
这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是不和谐、不平衡的。弱势文化有自己本身的文化传统 ,我们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西方文化失落的今天 ,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 ,应该保护汉文化圈中的多元文化 ,以丰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