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美”的定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而一直是个“理论之谜”。我们认为:美是真和善的自然和完满的体现。何以见得呢? (一) 我们不妨先对照一下古今中外一些有代表性的解说。在中国古代,道家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和之美”的说法;孔子认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则美”;孟子进而曰:“充实之谓美”;荀子则从反面论证:  相似文献   

2.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 ,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 ,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 ,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 ,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荀子“性恶”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苟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分水岭在于荀子以“生”论“性”,他讲的“性”是人生俱来的自然情性及其自然的本性,它与庄子哲学有很大关系;孟子讲“性”是指人之异于禽兽的人之性,即我们现在一般之谓“人性”。这一概念荀子称为“朴”、“资”,它指礼义、人道。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首先需要理解却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是,荀子的“善恶”概念也与孟子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一般道德观的局限而以国家、社会的治乱为背景,以是否合乎礼义来论善恶。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已具有明确的积极的社会美与人格美意识,其代表性语词是“里仁为美”与“成人之美”。社会美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上下人际关系和谐,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大同”是美之极致。人格美,不同于道家以“柔”为人格之本,主张刚柔相济并以刚(“刚”、“勇”、“直”、“敏”)为主导,因此而有孟子提倡的正气浩然的“大丈夫”人格与荀子理想中的“全”而“粹”的“至文”人格。  相似文献   

6.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相似文献   

7.
1、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它所关注的,主要不是物,而是人。人上什么,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几千年中国文化史的经久不衰的主题。 儒家学说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划清人与动物的界限。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亦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荀子上面那句话亦足以为证。虽然他们所制定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8.
关于“……之谓”式,至今说法尚不一致。本文专就“……之谓”式的作用及特点进行一些探讨,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并借此机会求教于王力先生和其他同志。(一) 翻开古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句式: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3.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4.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可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人格美学与自主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提出了“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仰不愧于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汉代出现的唯心主义美学,是以“天人感应”、图谶迷信为核心的官方宗教神学这一母体怪胎中产生下来的一个畸形儿。它以假乱真、以恶代善、以丑为美,把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社会价值、现实存在形式,把美的主体性、审美价值、感性显现形式,严重地扭曲了、否定了。虚妄则成为这一唯心主义美学的一个总体范畴、一大痼疾,阻碍着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阻碍美的创造与发展。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坚持元气自然论哲学、反对官方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践中,构建了他那丰富独特的唯物主义美学范畴。他在《论衡》一书提出的许多重要美学范畴中,是他对唯心主义美学的一次重大拨乱反正,是他对人的主体地位、意识、社会价值、现存形式,对美的主体性、审美价  相似文献   

11.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美学的高峰。为了批判当时流行俄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和俄国化了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体系,车氏在他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回答“什么是美”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美的定义:“美是生活”。这个定义曾被普列汉诺夫称为“天才的发现”,在历史上曾起过光辉  相似文献   

12.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整个美学史证明 ,离开实践去谈美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饶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 ,引导美学家们把实践概念引入美学中 ,从而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一、实践是认识美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然人化”  美学 ,“自然人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自然物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联系 ,成为人类生活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而才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的社会内容是人赋予的。没有人 ,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 ,也就没有自然物的社会美。自然…  相似文献   

13.
一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哲学争辩的中心问题。针对孟子提出的知性、知心、知天的“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肯定了天道发展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对天人关系的初步的解决,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然而,荀子对“天”的本质的理解是粗浅的。他说:“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王夫之称“天”为“未成乎形”的“不形”,而不谈“无形”。认  相似文献   

14.
普罗提诺在其《九章集》开篇就在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谈到美,他更多地在理念和至一中探求美的基础;他提出了从具体事物到美的德行、最终再到至一之美的本体形上的美学秩序论,他将美视为存在,要求人返回自身以寻求内在于人的至美,这不仅体现出他的美学的心理观察的品性,而且也成为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基督教哲学“返回内心深处”的学说的先声;他不仅在本体形上层面讨论至一之美、精神之美,而且也在其中探寻艺术美学,认为艺术涌出于艺术家的直觉,对于直觉的理解就是智慧,这是其作品之可观想性的基础.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对于基督教东西部教会学者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都具有重大影响,其成就至今依然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辨析了《圣经·旧约》中“美”概念的多种含义及美的特质 ;论证了神是希伯来民族所认为的终极之美 ;揭示了“旧约”的审美思想中同时包容了感性之美和理性之美 ;指出了后期希伯来美学逐渐向伦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春秋五霸”之说始自战国,《墨子·所染》和《荀子·王霸》都认为五霸乃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和越句践。汉唐学者也言五霸,只是对其构成看法分歧,出现三种与战国人不同的观点:其一,东汉班固《白虎通·号》云:“或曰五霸谓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庐也。”其二,也见于《白虎通·号》:“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此说最为通行,诸如东汉赵歧《孟子·告子下注》、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以及唐司马贞《史记·十二侯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研究“美的理念”怎样通过“感性形象”来显示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美的理念”纵贯黑格尔美学的全部,具有统管一切的作用,因此剖析“美的理念”,对于了解黑格尔美学及其特点,评价其作用,是有裨益的。 (一) “美的理念”并不是黑格尔的独创,它最早源于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客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因而不“真实”;只有抽象的一般的美,才是真正的存在。他把这种在具体事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般的美叫做“美的理念”。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8.
方琳 《南都学坛》2007,27(3):119-120
荀子的人性论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荀子坚持“性伪之分”,认为人性指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孟子把后天的道德品性加入人性之中的“性善论”,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又陷入和孟子同样的道德先验论中,指出“人性恶”,虽然有其历史原因和进步作用,但表明其唯物主义人性论是不彻底的;另一方面,荀子又强调“性伪合”,肯定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人性的改造和影响,认为人的本质实现于社会之中,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扩大,大教育的观念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这教育的春天里,我们建议教育界开展对“教育美学”的研究。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也创造了美。美好的心灵是自然界最美丽的花朵。教师是美的使者。提倡进行教育美学研究,不仅仅把美育作为“五育”之一,通过音乐、美术、舞蹈、雕塑、建筑、美化校园、旅游等课程或教学环节,来抒发美感、陶冶性情、移风易俗,而且把整个教育过程都看作是鉴赏和创造美好心灵的审美活动,即马克思称之谓“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活动。教育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教育学与美学两门课程相互渗透而成。学科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有关“美”的核心观点是“里仁为美”.“里仁”是指一种居住方式,其实质是动作行为的静态持续.因而“里仁”之美就不是对象性的,而是生成意义上的.“里仁”之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孔子对道德凝聚力和感化力的坚定信念.由于孔子同时把“处仁”看作是源于智慧的规定和获得智慧的标志,因此区别于古希腊智慧的自然性特征,孔子以及先秦时期的智慧观都主要指向国家社会和人伦秩序,这也正是先秦古典智慧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