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代蜀中文人结社兴起于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年间,至万历时期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逐渐多样化。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属于地域性文人结社活动,受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因相习、互为增益,文人通过结社酬唱展示巴蜀地区文人的文才风流,传播巴蜀地区的文学观念。明代巴蜀地区的文人结社是明代四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明代四川文学的发展,对巴蜀文学的传承以及文化传统的构建具有促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徽州文人结社的兴盛,是明代文人结社的一个缩影。明代徽州文人结社活动正德之前很少,嘉靖、隆庆之际出现高潮,万历时达到鼎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外,其他明代徽州文人社团皆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入社成员大都来自徽州本郡。明代徽州文人社团大体有诗社、文社和禅社三种类型,社团的社约规定了入社原则、经费来源和使用、处罚措施等,据此可了解这些社团的活动特点。明代徽州文人结社丰富了徽州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徽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提高了徽州文人的知名度,推动了徽州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使徽州在万历时成为在文学上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明代科举与文人结社的关系极其复杂。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巨大,而文人结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时候,也会反作用于科举。科举对文人结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登科士子的结社促进了结社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直接催生文社并推动文社发展,三年一次的科考为士子结社提供了契机,而科考的内容和方式对文人结社也有很大的影响。文人结社对科举的反作用直接体现在科举考试的录取上,间接体现则是在八股作文的文风上。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与明代社会关系密切。吴敬梓何以厚洪武而薄永乐,是和洪武朝礼乐制度的建立有关,而永乐篡位本身即是对周礼的违背,且自此之后,礼乐制度废弛。高启桀骜不驯,其性格与魏晋人物类似,吴敬梓推崇六朝,但由文中所及《高青丘文集》看,吴敬梓对高启极为熟悉,从其个人及文中王冕行迹看,吴敬梓及其创作受高启影响更大。明代文人结社之风盛行,清代对于明人结社态度多为否定,吴敬梓当受特定时代思潮影响,对文人结社也比较反对。《儒林外史》涉及文人结社颇多,且多为反面,这一现象当与吴敬梓个人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公安派结社始于万历八年,讫于天启初,前后持续40余年,总计达到37例.它汇入到明代文人结社的整个洪流中,大大丰富了明代文人结社的内容,对于公安派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学思想的传播、文学影响的扩大等皆有深刻的影响.公安派结社经历了由兴到衰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公安派兴衰演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以智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大学者之一,成就卓著。他早年于家乡桐城曾结泽社,具有文人社团性质,但今人对此知之不多。泽社之成立不迟于崇祯元年(1628年),方以智与社友课读其间以应举业,并进行文学活动,长达七年之久;泽社的社课为方以智的文学及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泽社为明代文人结社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文人结社图是文人社团活动的产物,在明清的江南尤为兴盛,其兴盛原因与历来文会传统、社员留名于世的思想有关.另外,江南地区众多杰出的画师也为之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文人结社图有单人肖像图和群体肖像图两种,而以后者为主要形式.善于突出人物个性,人物神态丰富多样而又和谐统一,以及表现方式带有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是文人结社图的三大特点.文人结社图记载盛事,扬播风雅,对于提升结社活动的风雅品位、认识社团的组成格局以及解读多文化融合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桐城文人结社到明末清初之际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潜园社"便是这一时段桐城文人结社中的一个代表,其成员中不乏杰出的人物,而且具有地域性、家族性、衍生性等特点,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文人结社与文学发展的关系紧密,明清时期的桐城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与当时的文人结社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宋代集会、结社之风盛行,是文学会社发展的成熟期。宋代文学会社之所以能获得全面、迅速的发展, 其原因主要有六:一是“以文会友”的文化传统,二是民间集会、结社风气的影响,三是文人追求雅、俗谐调的生活情趣,四是士子为应付考试而相互结纳,五是多元文化选择及文人党争的推波助澜,六是乱世文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为社会政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中国古代文人社团发展到此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很多文人士大夫把结社作为其文学生涯重要一部分,社团观念发生新的变化,文人结社达到高峰,并且社团作为在野的“清议”力量参与了当时的党争,到天启四年,文坛诗社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研讨八股文为主的文社,凡此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1.
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诗人,集才士与英雄于一身.他不仅是明末云间派后进之领袖,就是在整个明末诗坛,他都是一颗闪亮的巨星.明清易代之际,夏完淳参加了抗清斗争,在残酷的现实中,他长歌当哭,渐渐摆脱了拟古习气,而呈现崇高一路的美学品格,诗格老成,得盛唐之伟丽.夏完淳少年英锐之气与老成之诗格相反而相成.夏完淳是有人气的英雄,并具有多元的情感世界.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天才序列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12.
麟趾学士是北周明帝设置的文化著述职官。麟趾学士的主要执掌是“刊校经史”,主要的修撰成果是《世谱》。麟趾学士的设置为文士的集中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南北文士的文化交流和北周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迁都洛阳后,北魏文学有较为快速的发展,文学风气得到重建,外在表现就是社会上文学活动的相对兴盛有密切关系。文人在相互切磋交流中提高了写作技巧,南北文风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初步融合。北朝后期唯有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多数的文化遗产,这就为北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5.
~~赵暄墓志与都洛北魏朝廷的道教政治因素@赵振华$洛阳古代艺术馆!河南洛阳471023~~~~[1][北齐]魏收.魏书[N].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朱亮,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相似文献   

16.
讲会是古代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有明一代 ,孟化鲤、吕维祺、张抱初、王以悟等人在洛阳一带大兴讲会 ,可考者达十六个。其规模宏大 ,成员众多 ,学术交流频繁 ,以宣扬王阳明良知之学为嚆矢 ,使洛阳成为王学北移的两大重镇之一 ,在学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尤时熙与明代洛阳的学术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代洛阳学术经历了由初期株守程朱学说到中后期崇尚阳明心学及经世实学的转型。这个转型是由尤时熙完成的。尤时熙将阳明心学首传入洛,师承阳明心学又兼融传统理学,且具有一定的实学思想,以此开创了洛阳学术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洛阳是明代北方仅有的两个阳明心学传播中心。在阳明心学影响下,洛阳心学群体对文道观、特征论、风格论等文学基本问题及明代文坛的复古、模拟、性灵等重要命题均有所阐发。洛阳心学群体的文学思想有着调和传统理学文学观与阳明学说影响下公安末流等文学观的色彩,研究洛阳心学对于了解阳明心学对北方文学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正是古代的基础性研究,才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文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11,31(1):54-61
"诗文评"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问名称和书籍类别(从目录学角度看),最初是由明代学者焦竑在《国史经籍志.集部》中提出来、并在清代修撰《四库全书》时被广泛使用而推行开来的,但是,就这个名称下所包含的一门学问而言,它本身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先秦。研究文艺学一定要追溯它的源起和发展过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论革新和转化的先驱者,借鉴西方理论观念,开启了从古代形态的"诗文评"向现代形态的"文艺学"转化的历程。中国古代形态的诗文评与西方的文艺理论有明显的区别:中国古代的诗文评的哲学基础是以"善"为中心的伦理哲学,而西方古典哲学是以"真"作为中心,西方的文艺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即是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研究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必须要和社会的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把"内史"和"外史"结合起来,要以问题为纲。20世纪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发展轨迹划分为蓄势、蜕变、定格、突破四个时期,四个时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