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经济、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作用,家庭养老方式基本适合中国国情。但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解决和克服困难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家庭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社会化的道路,建立起居家养老、国家和社会协助、社区提供服务的家庭养老体系。这既能减轻子女的负担,满足老人对亲情的需要;又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国家支持协助家庭养老,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从经济上保证家庭养老质量;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等方法完善国家和集体帮助的家庭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农村养老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农民的思想观念及组织程度等多方面与城市存在着差距,这客观上决定了农村和城市养老模式的不同.通过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概念的区分及结合对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考察,文章认为双元养老模式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优选择,现阶段应着重提高家庭养老的保障能力,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向社会养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化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研究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建立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养老保障方式。研究表明我国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社区养老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式逐渐兴起;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各有优点,将来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相互结合的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社会养老模式存在许多弊端,社会认可度不高,入住率比较低。居家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既保留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的优势,又引入新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符合我国的国情。但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需通过明确政府职责、完善相关的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等措施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银发浪潮”是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形象描述。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政府有限的财力、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机构养老的缺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服务将成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方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因此,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这将是未来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通过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分析,提出在目前的境况下社区养老的价值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6.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虽然西方社会养老模式和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各有利弊,但近年来东西方养老模式均以家庭为中心发展变化的趋势.由于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既不割裂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又可减轻家庭照料负担的优点,所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成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居民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方面,探讨了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衰减、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短期内难以普遍发挥效能,随后提出了在农村社区推行“老年集体自我养老”的构想,并分析了这一养老形式的可行性依据,列举了它对老年人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主张将其作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的补充,与之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社区集体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本文认为,在众多养老模式中,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应注重从物质和精神备方面赡养老人;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关键在于形成健全的社会养老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使日益增多的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9.
支持老人就地养老是当前老年社会服务的一个核心实践。它不仅能够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度过晚年,维系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而且与机构照顾相比,能够显著降低社会成本。分析我国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结梳理国际上的养老服务经验,提出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建立社区综合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框架。这一框架试图将当前参与养老社会服务的多元主体纳入其中,包括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类似家庭或模拟家庭)养老、结伴(老年公寓)养老等方面。最后就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完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和构建良好的养老环境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对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城镇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养老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公寓养老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建立以社区网络化服务为内涵的居家养老,已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汉代尊老养老制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汉代的养老制度和政策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不仅给老年人以物质和法律上的优惠,而且大力奖赏孝事老人者,倡导全社会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授予"王杖"是汉代颇具特色的养老措施之一,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对吉林省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阐述,提出维护农村老年人依法养老权益、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老年人对家庭经济资源控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1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有四种模式:收入关联年金模式、平均津贴的普遍养老金模式、专业性农民年金模式和农民个人储蓄性模式。这些模式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改革探索。借鉴其经验教训,在建设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一要注重法律规范,二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三要体现保障层次的多样化,四要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农村养老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由于经济的特殊性,农村养老更需选择高效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立足历史,解决未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期间发生了多次变化:计划经济下单一的政府支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家庭和土地的双依托模式;市场化进程中抵御经济的风险社会化模式。但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自保和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农村社会保障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只起辅助作用。未来的社会要逐渐形成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体,伴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农村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但同时家庭养老社会化的条件又不成熟,因而要解决现阶段农民的养老问题.笔者认为应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并将家庭养老保障与土地养老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整合起来,共同实现农民的养老.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历来十分重视并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路径。从智利、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践中 ,我国可以吸取的经验与教训主要是 :政府应鼓励养老金投入资本市场并向海外投资 ;应重视企业补充养老金保险制度的建设 ;还应避免在现阶段走养老保险私有化与个人负责的极端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养老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三个方面.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养老主要是其经济供养的方面,探讨的是养老金的来源及其比例分配的问题,很少涉及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的方面.本文的重点就是关注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在老年人生活照顾方面所各自发挥的作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创造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入了老龄化的 2 1世纪 ,占全国老龄人口 75 %的农村如何养老已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大问题。分析农村现有养老的利弊 ,目前宜采取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即对农村老人和准老人以互助家庭养老方式为主、青壮劳力以参加社会养老保障为主的主动型养老方式 ,方适合中国农村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作为国家养老保障改革试点,目前正面临着养老统筹收支缺口日益扩大的危机,需要财政作为最终支撑。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养老统筹和地方财政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统账"式养老保障供求平衡决定因素中财政支持的作用与能力,从而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推动社会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辽宁经济运行的健康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