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汶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此为基础确定的生态服务价值则是确定生态补偿额度的关键依据。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大汶河为例,将其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分为直接市场价值、间接市场价值,并结合市场价值法、替代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和指标,通过对大汶河的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得出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101.9亿元,其中直接服务功能价值约为25.44亿元,间接服务功能价值约为76.49亿元。这一结论为以后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生态补偿资金不足、补偿标准难以确定等问题,导致流域内发展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普遍存在"上游保护地区发展缓慢,下游地区免费受益"现象。通过引入以水权交易为补偿模式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江西流域生态与经济耦合关系,有效实现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因流域生态保护失去发展权的补偿,平衡流域内不同行政区经济发展,为江西省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方向。在机会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水质系数1/IP综合、单位用水经济效率系数1/E以及协商系数β,建立江西流域生态补偿模型。以赣江南昌、宜春段为例,计算得出2012年的补偿额度应为20.890 3×β亿元。通过结合两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协商系数β的合理取值范围,最终确定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和运用价值的补偿额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艾比湖流域为例,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了1990、2001和2005年艾比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从1990年到2005年艾比湖流域的生态服务总价值是增加的,共增加了8.4943亿元。(2)通过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改变对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综合考虑农户受偿意愿、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构建生态补偿标准转化模型,对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分区特征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为365.64亿元/年,湿地农户受偿意愿总值约为82.96亿元/年,鄱阳湖湿地行政区内部和外部生态补偿标准总值分别约为86.88亿元/年和84.91亿元/年;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实施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域,在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核算的基础上,结合谢高地等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张掖绿洲1985~2006年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21年间增加了2.96亿元,主要是由耕地面积增加和区域价值修正造成的;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废物处理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且在研究期间内增量最大,为0.53亿元.  相似文献   

6.
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 --从社会公正的视角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于流域生态时具有从上游到下游的单向性,加之上下游地区对流域生态资源做出的贡献性质上的差异,导致了上下游地区在利用流域生态资源上的不公正.从上下游地区付出和收益的情形分析,流域生态补偿既要包括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也要包括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补偿.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可以通过制度和市场两条道路进行就制度而言,应该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方式和资金来源,并将补偿保证金制度、补偿责任保险制度以及补偿基金制度作为辅助性的制度;就市场而言,应该建立和完善生态使用权交易市场来实现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标准的量化问题是当前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以水源地为研究主体,运用边际收益分析法对补偿标准的上限与下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水源地水资源保护中产生的成本和水资源价值分别提出核算思路,由此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成本效益核算的一般框架与方法,以期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战国四公子”形象略论(修订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上下游区域之间矛盾的尖锐性,决定了流域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为了使区际流域生态补偿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实施保障,应该建立完善的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综合立法和单行立法相结合、程序性立法和实体立法相配套的立法体系,确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向该服务提供者付费"这一指导原则,并对生态补偿金、补偿主体、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等内容作出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对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1.614亿元增长到2015年15.498亿元,每公顷耕地的补偿则由38.3元增长到263.7元;耕地生态补偿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和各地级市呈现出"中心城市低,周边县高"的空间格局;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总量主要受到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且三者对耕地生态补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潜在可能性在增加.进行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对保护耕地生态,提高农民耕地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农民权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为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源区生态输水治理补偿标准研究——以东北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东北沟流域为例,探讨了生态输水治理的补偿标准。从直接投入费用和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生态输水治理的总成本,以生态价值的增加作为生态输水治理的收入。引入用水效益系数作为生态收益分区的标准,确定出对东北沟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生态输水治理后总的生态收入为每年16 317 670.98元,受水区每年享受了77.4%的生态收入,水源区每年享受了22.6%的生态收入。水源区承担生态输水治理的全部成本,生态输水工程实施后,受水区给水源区补偿标准应为每年2 258 637.48元。  相似文献   

11.
关于爱的理论是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弗洛姆认为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是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 ;爱的本质是“给予” ;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 ,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综合” ,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但仍然是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和"变革"的概念入手,从中国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际巨头IBM公司为例,详细阐述了文化变革下的价值观再造、战略再造以及组织流程再造。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作者阐明了业务方面选择、摆脱路径依赖、强势CEO在文化变革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安全管理和提高安全技术水平两方面阐述了保证高校网络安全的策略,从而确保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一次全面的经济转型,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有目共睹,而低碳经济转型势必需要政策力量的推动才可能实现,因此,研究政策对低碳发展的不同影响就成了政策制定的必经之路。对于低碳发展的研究目前有很多,文章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的政策影响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相比对,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两种情景进行了预测,并对政策的制定、研究和分析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奢侈品作为一种高档或顶级商品,无疑是那些富足有余的人们经常关注或消费的对象。课征奢侈品税,其实就是征富人们的税,不会因此损害中低收入的普通消费者的利益。相反,通过课征奢侈品税,然后再把这部分税款通过社会公共福利等形式提升低收入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就在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上给那些社会上的"最不利者"带来了补偿利益。如此通过税收立法的手段,一方面削减了高收入者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形成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达到了相对的平衡,从而更加有利于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对物上请求权的种类、性质以及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消灭时效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广电集团化的实践进程,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对这一全新的课题进行了各种探索和研究,从广电集团化的起因、发展及现状、集团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对他们的研究作一综述,从求同存异、相互取长补短中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乔姆斯基的语义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姆斯基的古典理论认为语法理论不应该建立在语义基础之上。标准理论阶段,他提出深层结构决定意义。在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乔氏把语义解释放到了表层结构上。乔氏管约理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是自主的形式系统,不受语义因素的影响。乔氏内在论的自然主义语言观和研究方法表明他的语义观是建立在内在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滤波器的作用和类型,并利用Labview语言设计了巴特沃斯滤波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产生、盛行与社会上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学校教育上的缺陷、学习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扩大招生引发的教学管理失衡等客观原因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在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性质、特点和危害,并提出了遏制考试作弊歪风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