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是我国零售商面临的新课题。为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有必要实施营销组合策略,运用差异化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竞争优势、以功能弹性化创造竞争的渗透性和拓展性、使其附加价值能带给消费者超值效用并通过价值创新使消费者与企业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市场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STP(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策略分析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定位的基础,从消费者心智、品牌差异点和零售业态调整三个方面阐述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比较了北京、武汉、长沙三地消费者在零售企业品牌偏好、品牌选择、品牌忠诚及对中外零售企业品牌差异的认识等方面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三地消费者在人口统计特征、品牌偏好度、品牌选择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而在品牌忠诚度、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等方面差异不大。中外零售企业的差异主要在服务,消费者选择购物场所时注重的是商品、服务和环境,消费者并不总是偏爱国外零售企业,忠诚度偏低。这对于国内外零售企业开展针对中国城市消费者的品牌营销活动特别是品牌的跨区域拓展有直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品牌竞争力评价和自有品牌竞争要素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品牌竞争力的企业能力视角和外部表征视角构建了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自有品牌支撑能力、自有品牌管理能力、自有品牌市场能力三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应用模糊综合测度模型,以两家在中国的跨国零售企业为例,对其自有品牌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连锁企业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外自有品牌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而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由于品牌营销能力、盈利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自有品牌开发严重滞后。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应借鉴国外发展自有品牌产品的经验,认真制定本企业自有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品牌营销能力,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转变企业盈利模式,加强质量监控,加大技术投入和专业人才建设,以实现自有品牌商品规模与利润的大幅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从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内涵和开发的意义出发,结合吉林省商业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所具有的优势,从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扩大企业规模、选择合适的品牌开发方式和产品项目等方面提出了自有品牌开发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零售企业在市场中先导行业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连锁经营以及其它新型零售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自有品牌已经成为零售商与制造商在市场中博弈的竞争利器,研究和发展自有品牌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构建了零售公司品牌权益驱动模型,并以消费者为调查样本,采用结构方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零售公司品牌权益由零售公司品牌质量、品牌信任、品牌认知、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构成,它们之间呈现出有次序的因果联系.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零售公司品牌权益产生了重要的前置驱动作用,其中,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分别通过零售公司品牌质量或品牌信任对零售公司品牌认知、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型零售企业如何实施自有品牌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零售业自有品牌是零售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战 略,大型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商品方面拥有的诸多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战略利益。实施 自有品牌战略应慎重选择制造商,注重商品类别的选择,保证商品质量,合理设计品牌,同时,注意品 牌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将企业形象、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纳入零售企业社会责任驱动顾客忠诚的影响机制模型中,并以大型百货商店和综合超市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零售企业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对企业形象均有积极影响,而对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的只有经济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不仅对顾客忠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相比企业形象,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影响作用更大。另外,不同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零售商引入自有品牌产品和制造商开辟在线直销渠道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增加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零售商自有品牌弱化了制造商品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线直销渠道的引入减少了制造商对零售商销售渠道的依赖程度。利用博弈论方法,研究零售商引入自有品牌产品和制造商开辟在线直销渠道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在制造商不开辟在线直销渠道的情形下,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较大时,零售商引入自有品牌产品更有优势;在零售商不引入自有品牌产品的情形下,制造商开辟在线直销渠道更有优势;当制造商开辟在线直线渠道,零售商不引入自有品牌产品时,消费者收益最大。  相似文献   

12.
西方零售商自有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关于零售商自有品牌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自有品牌购买者特征与态度、零售商自有品牌策略的选择和制造商如何应对零售商的自有品牌策略这三个方面,对西方自有品牌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理论综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北省379位农户的调查,基于农户认知视角,分析零售店内知名农资品牌对其他农资产品的连动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测量了赊销和价格折扣策略对连动效应这一过程发生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农户对农资知名品牌的认知(知名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会影响农资品牌连动效应(主要体现为引荐力、店铺信誉力、其他产品信誉力和行动力);零售商赊销政策正向调节知名品牌忠诚度与行动力之间的关系,而价格折扣不能起到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了农资零售商可通过优化产品组合、适时适当的选择促销方式来提高店铺总销售量或销售额;知名农资品牌产品生产商应利用“吸引力效应”,避免“稀释效应”,保证零售商及顾客的忠诚度;弱势农资品牌生产商可通过“攀龙附凤”提高其产品影响力和销量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回收再利用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以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动态闭环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分博弈理论探讨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的影响。通过构建回收率线性微分方程、供应链成员效用函数及HJB方程,研究制造商公平关切、零售商负责回收废旧产品模式下供应链成员的最优批发价格、最优销售价格和最优利润问题,最后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制造商公平关切程度与系统回收率及零售商回收努力水平成反比,与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在完全分销渠道中,利用博弈模型研究包括制造商层次与零售商层次的双重竞争关系对零售商合谋定价与制造商防范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双重竞争较为激烈时,制造商对零售商的合谋定价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使其得到更大利润;而在双重竞争程度较低时,制造商对零售商的合谋销售不能采取防范措施,否则会得到较低的利润甚至亏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了单一制造商和多个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与非合作博弈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知识共享机制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制造商和零售商都会陷入"囚徒困境",而制造商的成本补贴激励政策无法解决该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合理控制供应链中参与知识共享企业的数量,建立共享平台,培育共享文化等策略提高制造商与零售商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办高校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广东培正学院"虽然已是广东民办高校的知名品牌,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广东培正学院"品牌的知名度,实现我院的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综合打造、突出重点、长期建设"的品牌发展战略,将"广东培正学院"塑造成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18.
闲置产品的处理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电子商务角度出发,考虑由制造商构建闲置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来处理闲置产品。研究结果表明,闲置产品电子商务拥有广阔的适用空间,可以开拓潜在市场需求,增加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对闲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支持能显著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及市场占有率;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应选择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得出了最佳服务提供方的判定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双11”“618”等促销打折季会使得一部分暂时还不需要产品的消费者在评估产品未来可能的价格和获得性的基础上,做出提前购买的决策。在考虑消费者的这种提前购买行为的基础上,构建四种双渠道零售商供应链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四种模型的均衡解,研究双渠道零售商的延迟送货策略问题。研究结论表明:零售商不会选择在两个渠道同时允许消费者提前购买,再延迟送货;零售商在哪个渠道允许消费者提前购买,再延迟送货取决于零售商线下渠道所占的市场份额;零售商允许消费者提前购买,再延迟送货,制造商和零售商均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消费者的提前购买行为会导致产品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