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中国加入WTO以后 ,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就业结构问题 ,分析了加入WTO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短期、长期影响。提出在短期内 ,尽管就业总量不是很大 ,但结构性矛盾仍会增加 ;从长期看 ,第一产业就业机会将锐减 ;第二产业相关行业将有调整 ,第三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就业机会将大量增加。总体就业总量将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利用PADIS软件对未来40年城镇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4年出现高峰,到2025年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城乡分化的差异性特征.未来城镇劳动力资源总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会经历先增后减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资源呈逐年下降.从结构观察,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各时期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都高于农村.城镇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则经历不断老化再到相对合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检验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预测人口总量及其结构的走势和老龄化的未来趋势,分析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尤其是老龄化趋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占比增加、人口抚养比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在对经济增长的回归中人口结构的解释力不及劳动力数量,但在预测未来时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力更大。第二,总人口会在低方案情况下已步入下降通道,如果总和生育率不快速提升的话,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近50年将持续加深。第三,延迟退休可以减少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提高生育率可以减缓老龄化程度,但在短期会抑制经济增长。延迟退休方案增加劳动人口越多,越能促进经济增长,延迟退休实施的力度越大,法定退休年龄越大,对老龄化的缓冲程度越大。如果男女每年延迟退休递增1年,分别最终延迟到70岁和65岁,在一些年份甚至可以完全抵消老龄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2001~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经济开放对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表明样本期内,一方面,经济开放使得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就业比重呈倒驼峰型变动、服务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这意味着经济开放对工业就业比重的拉升作用会在某一阶段呈下降趋势,使得工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渐下降,而有利于服务业就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自身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调整存在积极的作用,各产业的发展均对自身就业产生了正向的拉动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二是要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其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三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建立优质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四是逐步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马克思增长"转变为"库兹涅茨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迅速,结构不断优化。然而,物质资本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人力资本的贡献有下降趋势;基础人力资本是第一、三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或显著性变量,而专业人力资本对第二产业增长渐具显著性;经济增长仍属于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马克思增长"。基于人力资本结构及其贡献的这种变化特征,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路径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推动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第一产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产业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要由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由于体制转变和信息化的 作用造成的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会使农村释放出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信息化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越来越低。为增加社会容纳劳动力的能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总和受教育年限、总和就业年限指标测量目前劳动力潜在的供给特征,并应用微观人口仿真模型分析了近期内供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未来5-1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结构处在变化转折阶段,变动趋势是:供给规模增长将转变为惯性增长;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老化趋势不可逆转且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外包的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服务业外包业务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服务业外包效应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利用制造业外包的理论模型对服务业外包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可以证明服务业外包对发达国家就业的消极影响是非常小的,从长期看反而可以增加其对技术型工人的相对需求。即服务业外包可以带来外包输出国和外包承接国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提高。  相似文献   

9.
国际比较分析显示,农业和工业排斥就业的趋势还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提升而加强,服务业作为就业存量和增量主要渠道的地位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农业下降趋势加快,工业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差距仍很大.现在,我国已经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将会进入快速变动的新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为服务业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推动经济结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协调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服务业存在诸多问题,服务业劳动力的匮乏和结构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加和成本降低是这一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为河南省服务业劳动力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河南省对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在扩大和提高。在对新形势下服务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河南省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为今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做好劳动力储备。  相似文献   

11.
西部民族地区经过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与过去相比在向合理化转换。第一次就业比重明显下降,有些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一定的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但总体来看,就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还很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缓慢甚至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也还比较低。落后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增加,进而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相关数据表明,经济增长率显著高于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长期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是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工业产值增长的就业弹性最高,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就业弹性虽在下降,但也保持较高水平,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农业排斥就业,而且趋势加强。因此,扩大就业、优化就业结构,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3.
荷兰的就业政策是欧盟各成员国中最为成功的,它特有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协商的制度,被总结成"荷兰模式",由此产生的灵活就业制度等,对我国就业政策有借鉴意义.我国在就业政策上要加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商,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发布的24个国家投入产出表,文章分别计算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各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第二产业生产服务发展对服务业生产率,以及对服务业就业和产出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当用于第二产业的服务中间需求不断增加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将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会带来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并且对服务业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就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保持稳定和适当的经济增长。必须把解决就业问题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要把解决就业问题寓于经济增长过程之中。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我国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继续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这两大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地位便凸显出来。通过有效的措施推动贸易的深化和投资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则是一个较为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程度决定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将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劳动力需求对接,探寻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如何优化以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基于北京大学全国大学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利用行业—学科人才就业矩阵确定各行业所需的不同学科人才的基本比例,将各行业人才需求转化为学科人才需求。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首先表现为总量性失业,各学科的未就业率都超过两成,在现有科类结构基础上调整学科间的比例关系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学科和行业不存在简单的就业对应关系,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各学科的毕业生也分布在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中,其中工学毕业生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最大,在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也排第二。三层交互分类模型的结果表明,毕业生起薪在产业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超六成大学生聚集在第三产业就业并非工资水平驱动的就业转移,而是由于第三产业对高端劳动力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学用匹配率最高,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更加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同产业对大学生的专业特定技能和通用技能有不同需求,高等教育各学科应采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对接策略,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认为: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行业集中度相对高且非常稳定,其就业结构与行业的增加值结构存在较密切的关联。从提高行业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两个行业具有一定的就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制造业,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弹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不甚合理,需要优化.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及就业弹性角度分析,我国应重点发展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这有利于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高技术产业发展引领,而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对就业岗位是否会产生冲击而造成大规模失业,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为此,将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演化经济地理学主题相结合,采用“产业空间”方法测度了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关联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其与其他产业关联密度在城市工业就业上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1)高技术产业具有就业创造效应,城市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因高技术产业诱发关联产业发展而显著增加。(2)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技术应用与服务,使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释放出一定规模的劳动力。(3)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密度主要是通过生产效率提高促使产业规模扩大、提高居民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提升等机制促进城市产业就业需求增加。高技术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就业的促进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