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尔比说:“先辈不讲尔比,后辈穷于言词。”由此,足以想象“尔比尔吉”在彝族人民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现实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在彝族人民生活中起着道德标准、行为模范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习惯法的作用。在解放前的彝族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用显然对立的“尔比尔吉”来阐明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用“尔比尔吉”来进行各种思想和意识的交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彝族文化遗产尔比进行诠释;说明尔比是彝族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了“尔比”的教育思想和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3.
彝族尔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洗炼而生动的谚语。这是彝族语言中的精华 ,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彝族尔比 (音译为 :尔比。意为 :谚语、格言 )是彝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形象生动、想象丰富、词句精炼、短小精悍、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句式整齐、吟咏上口、易于理解、又易于记诵 ,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千百年来 ,一直广泛流传在彝族人民之中。本文对彝族尔比的思想性、艺术性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彝族法文化是中国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自然形成和智慧累积的成果,是彝族习惯法观念、习惯法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法规范、习惯法行为和习惯法的实物形态的总和。受彝族社会的封闭性、习惯法不成文特点、强烈的敬老观念和传统教育方式等的影响,彝族法文化主要通过口头和行为两种方式进行传播、继承,具有前塑文化的特点。在彝族法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德古和毕摩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凉山彝族“克智”与“尔比”的混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智尔比"是经过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的不断锤炼和积累起来的知识与经验成果,是异常精妙绝伦的民间口头文学语。"克智"与"尔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凉山彝族"克智尔比"伴随着人类话语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其思想内容包罗万象,语言艺术独具一格,在民间中有广泛传播性。"克智尔比"语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研究彝族历史也是十分宝贵的素材。展演"克智尔比"能够起到沟通与增进感情,教育后代,以及鼓劲和安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尔比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提炼、扬弃而丰富起来的一种语言片断。它以形式固定、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道理,是彝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内容深刻、涉及范围宽广,包罗了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尔比的语言生动精炼,形式与汉族的谚语近似,但与谚语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大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社会生活中,舅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在民间流行的谚语、婚丧嫁娶、习惯法及人际之间的称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凉山彝族社会中浓厚的母系遗风。  相似文献   

8.
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为研究对象,全面阐述了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特征,客观分析了婚姻家庭习惯法所体现出的等级原则、血亲原则、宗族家支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凉山彝族继承习惯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彝族继承习惯法的基本理念、制度基础、具体内容以及继承习惯法中的合理性与滞后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彝族繁衍发展的精神支柱及文化理念,更深层次的认识彝族与诸多民族在婚姻、家庭、继承理念上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0.
"克智"与"尔比"是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是彝族人民根据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精品语言,包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审美,在彝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被彝族人民称为"语言中的盐巴"。"克智"大多在婚丧节庆等重大场合中使用,"尔比"则适用于调解纠纷和教育场景之中。但"克智"与"尔比"也可以互相交融、互相掺合使用,从而形成了"克智"与"尔比"共用的独特语言格局。这种共用性主要体现在群众性、社会性、娱乐性和传播性上,具有普遍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彝族尔比因为修辞格的广泛灵活运用,而显得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本文对尔比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辞格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以成文法为主流的社会,国家法制统一内在地要求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是全方位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彝族习惯法自身的因素等原因,目前,彝族习惯法在凉山仍然存在和有效运行。并且由于彝族习惯法代表和满足了凉山彝族地区、彝族社会关系网络中彝族成员的需要,因此,有它生存的特定社会空间,同时也就有了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凉山州是彝族人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里生活着200多万彝族同胞,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同胞不仅在物质层面有了较大改善,思想意识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在新的历史时期,彝族传统习惯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和冲击,与国家法相悖的习惯法逐渐绝迹,但绝大部分的习惯法在变化中仍在当代彝族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习惯法在现代社会变化巨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凉山奴隶制习惯法里探讨彝族妇女的法律地位 ,将清律中的相关法条与习惯法比较 ,用案例佐证习惯法的实施与效力 ,从而得出彝族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比较清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彝族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有相对多的宽松与灵活、得到的保护更多。  相似文献   

15.
祖先崇拜作为彝族的崇高宗教信仰制约着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彝族习惯法关于伤害耳罪的规定,是受祖先崇拜制约而产生的习惯法.法理通教理,教理制约法理.对彝族地区立法必须考虑到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才能避免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法冲突,是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为视角,在对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断裂,是导致目前凉山彝族地区民族法治建设困难重重的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只有对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整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解决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彝族习惯法在凉山非诉讼纠纷解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定纷止争作用,本文探讨了彝族习惯法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等积极作用;也分析了其挤占现代法的治理空间,使得恶俗纠纷难以有效治理等消极作用。进而提出了加强"德古"培训、成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构建凉山彝族习惯法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凉山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凉山彝族习惯法与传统伦理道德的结合,深入彝族社会,其公开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广泛的约束作用。凉山彝族家支浓厚的民族道德色彩、注重家支以及家庭内部和睦,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习惯法是历史岁月的沉淀物,至今未完全丧失自身的价值。当前凉山彝族社会存在着两种法律类型:习惯法和国家法。这两种法律都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实施,使安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并由此对彝族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尔比”作为彝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有着重要的规范意义。没有“异族意识”就没有“本族意识”,“尔比”中有很多有关族群差异认知方面的解说。内部认同作为一种自我肯定的延伸,在“尔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