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堪称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教科书。它取材于英格兰历史,反映了英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具体描写了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红白玫瑰战争以及英国宗教改革等历史大事件。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体部分是两组四部曲,它们构成了一整套前后衔接的连续剧。《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为第二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为第一个四部曲。莎士比亚为什么先写《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  相似文献   

2.
国王的演讲     
公元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带领孤军深入法国腹地,最后他的军队被法军逼到一个没有防卫的要塞. 莎士比亚为我们描绘出当时的场景.在战役打响之前,国王作了这样的演讲:“谁没有心思打这一仗,就让他离队好了.我们发给他通行证,还让他带上钱作盘缠.既然他不愿和我们一起以身报国,我们也不愿和他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五世达赖喇嘛是藏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文章通过对五世达赖的家世及其诞生、寻访、认定过程的介绍和分析 ,对 17世纪西藏社会政治、宗教界为争夺西藏统治权展开激烈斗争的历史作了考察 ,认为五世达赖的寻访、认定是当时教派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小说<一个叫亨利的名人>中,主人翁亨利·斯玛特的身份建构是作品的主题之一.亨利的爱尔兰人身份建构经历了从个体身份建构到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个人姓名、爱尔兰地理、风俗、社会生活、宗教、爱尔兰语言以及亨利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经历都是亨利身份建构中所涉及的诸要素.这些要素在后殖民语境中的身份建构过程里突显张力.在特殊的语境中,亨利的身份建构呈现出否定性和经历式的构建特征.  相似文献   

5.
科尔姆的《大师》运用“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走进了亨利·詹姆斯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亨利的过去”,借用“亨利的写作”等素材,探触亨利灵魂深处的秘密;揣摩他的思绪、触摸他压抑的情感、描绘他汲取写作素材并进行创作构思的实况.《大师》的叙事沉着克制、从容内敛,生动传神地诠释出亨利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将亨利内心难以平衡疏离与亲近的苦痛、情感上的迷茫、近乎残酷的理想追求,表述的自然而又真实,细腻中包含着深沉和犹豫.《大师》回避了亨利那些耀眼的成就、闪烁的光环,引导读者靠近的是那个孤独、凄楚、落魄,还有些绝望的亨利.  相似文献   

6.
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de bzhin gshegs pa,1384-1415)为明代三大法王之首,其晋京之行意义重大。文中,我们以百灵寺《敕建普福寺纪功德碑》为重要证据,结合《红史》《贤者喜宴》和《噶玛噶仓传承大宝传记·无边宝月水晶鬘》等典籍,对五世噶玛巴返藏途中的河西之行进行考述。在确证五世噶玛巴曾于返藏途中取道河西地区的甘州(kan civu)、凉州(lang jus)广弘佛法、维修寺院的同时,勾勒出五世噶玛巴河西之行的大致路线,并结合历史背景和汉文史籍就其取道河西返藏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取道河西返藏应是五世噶玛巴在综合考虑明朝政府的河西治理政策和自身意愿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五世噶玛巴的晋京之行在促进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强化了汉藏佛教关系,推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亨利王子是葡萄牙航海探险事业的组织者和开拓者,也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开创者。本文通过对亨利王子航海原因及其历史地位的论述,说明了葡萄牙早期海外扩张和地理大发现时代最初发生的情况,肯定了亨利王子在地理大发现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对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和创作特点。欧·亨利的作品之所以精彩,不是因为他对于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熟练驾驭,而在于他洞悉社会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美国社会“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真实性才是欧·亨利小说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导致了英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其中举足轻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论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与影响,揭示其历史必然性,指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完成和英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极为关键和必要的一步,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亨利     
《亨利》是美国幽默大师卡尔·托马斯·安德森的连环漫画杰作。《亨利》的主角是一个光头小男孩,一双小小的眼睛闪着机灵的光,无论遇到什么事,面部都几乎看不出明显的表情。在学校亨利是一个读书不用心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罚站受训是家常便饭。他虽顽皮,但一点也不坏。爱犬小白是他最好的伙伴。  相似文献   

11.
《维纳斯与阿董尼》是莎士比亚年轻时创作的两首长诗之一。诗中维纳斯的形象一直备受评论家和读者的争议。表面上,莎士比亚颠覆了传统爱情诗歌对男女角色的定位,塑造了一个积极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维纳斯仍是作者以男性中心的视角对女性所作的不公正建构,这一形象既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献身精神和女性贞节的双重要求,也体现了男性在情欲与理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著《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莎士比亚所塑造的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之一。长期以来夏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贪婪,吝啬,残忍容一身的不受欢迎的反面角色。强烈的金钱欲使他失去了人的正常感情,成为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一个残酷无情的家长。他把钱视为命根子,甚至他认为金钱比他的女儿更重要。这一切评价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作为一个犹太商人,我们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性格多面性的立体形象,他作为一个放债人,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要求在人格上与他人平等,他为奴隶代言,这是他令人敬佩的一面。本文拟从夏洛克的地位,处世方式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夏洛克形象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3.
注视:约翰·济慈的莎评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视”是让.斯塔罗宾斯基提出的文学批评术语,是他对文学批评的隐喻式描述。批评主体与作家的创造意识虽不能融为一体,“注视”却要求批评家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对作品进行批评式阅读;长久的“注视”会把人的视线引入神秘的领域。在莎评中,济慈热情地“注视”文本并在“注视”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和契机,并将“注视”的焦点对准“神秘”。  相似文献   

14.
《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将自我塑造理论运用到传记写作中,以自我塑造理论为线索,聚合各种材料,发掘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研究认为,格林布拉特通过聚焦创作圈子和整个社会的权威与他者,在两者的互动中,阐释了自我塑造的获得方式;格氏通过探讨莎士比亚对权威的态度,在自我与社会文化力量的互动中,揭示了其自我塑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格氏从偷猎事件入手,论述了莎士比亚的自我塑造策略。这样,格林布拉特就揭示了莎士比亚"自我塑造"的复杂运作过程,书写了人物心灵的历史,创新了传记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流派中,马克思主义莎评作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批评流派,曾对当代莎士比亚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莎评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注重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诉求的政治批评。这种批评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拧螺丝》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他采用独特的叙述技巧,赋予了该作品永久的艺术魅力。叙述学理论指导我们通过对人物叙述者的分析,论证了文本叙事的不可靠性;而“互文性“和“无意识”的理论,则引导我们去探寻作为社会语篇的文本表层言语下面的深层内涵,即隐藏在不可靠叙述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在《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中,采用了厚重翻译法,即译文加注的方法,其中对于双关语的翻译更是炉火纯青,为学术界所称道,使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成为莎氏学术研究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被称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悲剧创作的思想蕴涵极其丰富。本文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深层次挖掘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电影工作者在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搬上银幕时已对其作品进行了大胆的僭越与颠覆,《哈姆雷特2000版》便是其中的代表影片。这部电影带着深深的后现代主义烙印进入到观众视野。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为依据阐述这部电影当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可以探寻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作品电影改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20.
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中有关戏剧情节的论述,分析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双情节结构对《诗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