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有关立案的政策、措施以及《会方面的回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绝大部分教会大学和大多数教会中学的立案基本上结束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内中、外教育并存的半殖民状态,从此教会学样不再作为一种外国教育体制存在,而是作为中国私立教育体制的一部分由国家统一管理,这是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2.
教会中学作为我国近代私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收费制度经历了由免费津贴制的无偿教育到较高收费的有偿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对教会中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了教会教育事业和传教事业的调整。探讨教会中学的教育收费制度对规范今天私立中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初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是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推动下,由知识界人士发动、青年学生特别是教会大学的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爱国运动,其特点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影响和领导下的刊物的导向下。它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教会学校的宗教奴化教育,体现了反帝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坚持反对盲目排外,拒绝了“一律取缔、尽数关闭教会学校”的封闭性主张,将反对帝国主义宗教奴化教育与崇尚科学二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鲜明地体现了“五四”精神,为我国教育近代化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是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兴办的一项教会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显著的特色。论文探讨了近代教会女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及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考察和初步研究,认为教会兴办女学是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扩大宗教势力的需要;教会女学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上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对近代女学运动产生影响;教会女学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但不可能解放中国妇女  相似文献   

6.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在其开始,主要是学生运动。六三以后,不但工人运动高涨起来,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参加了运动,而且农民运动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五四时的农民斗争,在现代农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研究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农民斗争,对于我们认识五四运动的广度和深度,认识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山东的农民,几千年来深受封建的剥削、压迫,近代以来又加上帝国主义的宰割,灾难极其深重。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取代德国,占领了  相似文献   

7.
萃英中学是苏州地区一所历史久、规模大的典型教会中学 ,在学校建设、领导体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取得了一定成绩。作为教会学校 ,萃英中学当然脱离不了宗教教育 ,但对促进苏州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北京大学是这次运动的中心,这与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改革密不可分。蔡先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方针,网罗众家、广延积学名师,充实和调整教师队伍,求得学术的自由发展。实行“教授治校”,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推动北大由封建衙门式学堂到资产阶级民主大学的质的转变。改革学生读书做官的封建观念,树立学生探求学理、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新风。主张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蔡元培先生在主持北大时期实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改革及成功,使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妇女爱国运动有着与西方明显的不同的特点.它始终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相联,并且与整个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及其民族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十分注意妇女的问题,辛亥革命时期,广大妇女积极组织军事团体参战,或成立红十字军救护伤员,以及募捐助饷.为近代妇女爱国运动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旋律.五四运动则开辟了近代妇女爱国运动的新纪元.广大先进妇女在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以多种方式争取男女平等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等有利于妇女自身解放的机会.不仅如此.她们还要求参政议政.给当时的妇女爱国运动和解放运动增添了活力.  相似文献   

10.
周玉麟1906年生于晋城市巴公镇。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反帝爱同运动时,周玉麟才13岁;他渴望自己快快长大,沿着“五四”爱国运动之路走下去。1923年,周玉麟考入太原第一中学,不久,他与进步学生彭真、王瀛、贺昌密谋策划成立了学生联合会,他担任主席。  相似文献   

11.
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从中国小说的近代发展历程线索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规模碰撞与融合,即近代西学翻译的背景来看,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影响表现在5个方面:汉语语言的通俗化、创作技巧的革新、功能的嬗变、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创作局面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先进科学技术与传统中药结合应运而生的现代中药,给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结合中国中药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当前现代中药专利保护的困境,指出现代中药本身具有的传统特性、相关制度的缺陷,加之医药企业专利保护意识的淡漠等问题,使得现代中药专利侵权现象十分严重,加强和完善现代中药专利保护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局限于现代小说这类文体上,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在文体方面存在的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在很早就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予以关注的,特别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曾经系统地从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做了分析和总结。在当代学者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这一点几乎无人提及。这既不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也不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一直是近代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又见仁见智的焦点问题。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从而得出了中国文化早就已经死亡的结论。文化保守主义者注重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坚心要为中国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做见证,但也存在着根本不承认中国现代文化是整体的"中国文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马魂中体西用"论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明确肯定这一"文化生命整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期,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偏于简单的政治批评。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就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把握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批判的所谓“实用主义的”写历史的办法,一是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只有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社会基础的关系,才能真正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正确地引导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是以古汉语词义训释实践及其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着许多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和词义演变;有助于深化现代汉语词汇语源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有助于分析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抽绎文学史理念 ,然而能够成为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则应似“人的文学”。这是因为它既可透视和发掘现代中国不同样态文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内涵 ,又可穿越和梳理现代中国文学艰难曲折流变的历史隧道 ,即使那些政治意识色彩浓重的“革命文学”的“人学”意蕴也可以洞察和概括。故“人的文学”观念能够作为科学把握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维 ,也能作为贯通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汉语拼音是现代汉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规范化离不开汉语拼音;应该注意克服或消除对现代汉语和汉语拼音的干扰;《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法定的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但是,它也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是在与敌对阵营的艰苦斗争和同一阵营的互相辩驳中发展壮大的。在此过程中,现代汉语诗学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战型文本"。其中,有针对性极强的显性战型文本,也有暗中较劲的隐性战型文本。在显示出针对性与尖锐性的同时,战型文本也暴露出有所偏颇甚至极端偏激的不足。产生大量战型文本的原因,一是为了抢夺与捍卫话语统治地位,新旧诗学之间必然爆发话语战争;二是新诗学战胜旧诗学之后,为瓜分话语权力必然爆发内部话语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