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省民勤县人口空间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年民勤县分乡人口统计资料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人口密度、人口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和论证,并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民勤县99.7%的人口分布在民勤县不足20%的绿洲区内,区内人口密度达到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6.7倍;发现民勤县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并为民勤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甘肃省各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分别计算各县区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密度。首先应用Arc GIS软件分析老龄化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重心计算均衡点;其次应用Geo Da软件对老年人口分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从人口、经济、社会角度探索性地分析导致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老龄化现象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扇形模式,老年人口密度呈现以兰州市及周边地区为圆心的同心圆扩展模式,老龄化重心位置逐渐向兰州市靠近;老龄化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的自相关性;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异与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宋健  张洋 《人口研究》2015,(3):18-33
婴儿死亡漏报是影响婴儿死亡率准确性及平均预期寿命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并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婴儿死亡漏报率的可能水平及其对平均预期寿命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死亡水平越低,婴儿死亡率变动所引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就越大;婴儿死亡漏报率越高,婴儿死亡漏报率的变动所引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就越大;婴儿死亡漏报率变动对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和西南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变动对婴儿死亡漏报率更敏感;死亡水平及婴儿死亡漏报可能性指数的分布全局上不存在显著的双变量自相关,但局部显示一定的空间聚集且分性别的空间模式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六普”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区域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对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着重对比了“六普”与“五普”的差异、省内流动与跨省流动的差异.研究结论如下:(1)从分布特征看,“六普”流动人口的分布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一些重要的人口流入地的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更强”的特征.(2)从空间集聚状况看,显著热点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五普”相比,中国流动人口集聚地最显著的是长三角而不是珠三角.(3)对比跨省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跨省流动人口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沿海集中连片、中西部一枝独秀”的特点,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跨省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出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省内流动人口分布相对均匀,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省内流动人口数量要远大于跨省流动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个代表年份的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首先,根据三个年份人口老龄化系数情况,将广东省老龄化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初期、成年型后期、老年型初期、老年型中期五个阶段。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分布趋势呈现出的从外围(粤北、粤西和粤东)向中心区(珠三角地区)扩散的趋势,通过引入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阐述了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序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形态模式、分布规律的成因,认为总体来看,尽管由于受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地区人口老龄化延迟,但是,目前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人口亏损期将接踵而来,广东省应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以利补亏,以应对老龄期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各区县的人口总量和GDP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计算出京津冀地区各年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对比分析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迁移规律。并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及经济分布的空间集聚现象,揭示京津冀地区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京津冀地区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都在向东北方向移动;京津冀地区人口空间集聚呈现高-高、高-低、低-高三种特征,经济空间集聚呈现高-高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4,(5):5-17
现有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数据在全国层面缺乏连续性,在省级层面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参考国际成熟方法和国内成功经验,使用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到1982~2010年全国及各省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对数据的分析发现,1990~2000年是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最快的阶段,2000~2010年增长速度有较大下降,整体呈"鞍形"走势;30年间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经济欠发达、原有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省际水平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这种差距仍然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条从东北到华中再到华南的高水平分布带,处于分布带东侧省份的水平次之,西侧省份的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正在迎来"银发浪潮",老龄化作为人口转变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基本国情.该文利用最近3次人口普查获得的资料,对我国省级层面的老龄化时空差异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较快,老龄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梯度特征,差异程度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2)各地区老龄化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老龄化水平较高(低)的地区相对地趋于和较高(低)水平的地区相邻,空间集聚性随时间变化有所弱化;(3)老龄化水平的时空变化呈现出稳健的条件收敛趋势,地区老龄化指数的增加速度与其初始水平负相关,初始水平较高(低)地区的增速普遍低(高)于初始水平较低(高)的地区,未来省际差异预期不断缩小,收敛速度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状况评价及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各区县的人口总量和GDP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计算出京津冀地区各年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对比分析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迁移规律。并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及经济分布的空间集聚现象,揭示京津冀地区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京津冀地区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都在向东北方向移动;京津冀地区人口空间集聚呈现高-高、高-低、低-高三种特征,经济空间集聚呈现高-高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的一个典型化事实是绝大多数微观个体向特定地区流动导致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即发生人口集聚现象,同时这些特定地区的经济集聚特征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形成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本文以2000年至2015年我国省级常住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为样本,根据空间四分位图和莫兰指数识别我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空间特征,分析人口和经济集聚地区的同一性情况;利用不均衡指数测算我国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一直呈集聚状态,经济指标的莫兰指数数值更大,经济集聚的程度要高于人口集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9个省份的空间相依类型相同,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省份相互临近,各省份人口和经济比重的匹配度非常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匹配度在持续地优化提升,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一致性。应通过弱化户籍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视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人口和经济集聚,提高人口经济集聚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户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户代际结构的分布则能从直观上认识家庭户结构。本文基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代家庭户数据及相关资料,以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基础,对五普数据中的分代家庭户比例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空间分布,采用GIS方法得到分代家庭户比分布图,分析发现:二代户仍然是中国家庭户的主要模式;不同地区分代家庭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二代户比例最高;三代户与四代以上户分布特征相似,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分代家雇户的分布与绎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eoda095i的陕西省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反映属性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对陕西省各区县1990年、2000年和2006年人口总量及其增长状况和人口结构的空间统计分析.发现陕西省人口总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而人口增长水平表现出很明显的北高南低态势,人口性别结构则表现为地域上高度空间正相关的北低南高局面。陕西省人口重心微弱向东北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山区人口分布受多种经济、社会等非空间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文章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以乡镇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方法,兼与全局普通二乘法(OLS)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海拔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如坡度的影响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反相关,而医疗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城镇建设、鼓励人口聚集,加强生态移民工作、保护资源环境"是未来毕节地区相关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欢  黄健元 《南方人口》2013,28(3):17-25
人口死亡特征不仅具有时间和区域属性,同时也具有年龄属性,多重属性决定了人口死亡规律的复杂性。在研究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以及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型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构建了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并对江苏省人口死亡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能够细致刻画人口死亡过程依年龄变化的特点;江苏省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和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式可以分别采用威布尔对数线性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和罗吉斯蒂模型来描述;近年来江苏省人口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但各年龄层死亡水平下降特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失踪女性"数量的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持续升高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女孩死亡水平偏高导致失踪女性现象严重,使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文章使用全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对普查数据修正的基础上,分时期估计了1900~2000年中国失踪女性的数量和比例,研究各时期失踪女性的特征和主要原因,并讨论了估计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此过程已不可逆转,但其反作用力也同时存在,并形成多种梗阻因素。为挖掘这些因素,本文从社会保障均衡发展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基于AHP多层次评价模型构建了城镇社会保障均等化评价体系,并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发现省区社会保障水平总指数存在显著正空间自相关,在地理分布上表现为集聚格局;然后应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社会保障均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空间误差模型(SEM)估计效果更好,政府供给是主要影响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为显著促进因素,同时佐证了空间计量分析的必要性;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社会保障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死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死亡的解释和修正可以用多种方法。本文试图从社会经济与死亡水平的相关角度,分析2000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死亡水平的准确性,并从这一角度提出对死亡水平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了城镇社会保障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2012年省级截面数据计算得到各省区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总指数以及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个子系统指数。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其省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我国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态势,中部省区最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指数分布跟总指数趋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指数在各省区差异不大;总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东部的江苏、上海两省市和广东省分别形成两个保障水平极地;基于人均GDP加权的LISA分析显示西部诸省区显著高于中东部,河北、四川分别形成两个保障水平洼地。最后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