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粤赣交界地区原住民族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越人遗俗的“山都”是闽粤赣交界地区古代越人的后裔,与西汉初南海王织领地的越人一脉相承,是该区的原住民族。畲族与“山都”的文化习俗大别,不可能与“山都”同为本土越人的后裔,不是原住民族而是迁入民族。  相似文献   

2.
畲族发祥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闽浙赣深山峡谷中,居住着数十万畲族同胞。关于畲族最早的发祥地问题,民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大致上有蒋炳钊教授的“闽粤赣交界地区”说,施联朱教授和徐规教授的“湖南武陵地”说,费孝通教授和张崇根先生的“淮水流域说”,陈元煦教授的“福建土著”说,以及笔者的“潮州凤凰山”说,等等。  相似文献   

3.
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畲族的来源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基本上有三种说法:(一)越人后裔说①。持此说者,有的认为畲族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的则认为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也有的认为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②。(二)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③。(三)“南蛮”说。持此说者仅仅根据盘瓠传说这一孤证材料,认为畲族源自古代“蛮”或“南蛮”,是广东的土著居民④,而这与畲族自称“山哈”(意即居住在山  相似文献   

4.
畲族 ,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 ,原来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因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为险恶环境及艰难生计所逼 ,不断迁徙 ,唐代即有零星迁入闽东的记载 ,到了明清时期 ,畲族人民开始大量落籍闽东。畲族乃古代土著越人的后裔 ,宋元以来一直退居山林 ,落籍闽东的畲民大都选择汉族居民较少、地方政府控制相对薄弱的县际、乡际、村际的周边山区“搭寮”而居。他们“以盘、蓝、雷、钟为姓” ,对祖先“岁时祝祭” ,“不中不履 ,自相匹配” ,对汉文化的接受较为迟缓 ;而在“治为陇田”、“刀耕火种”的艰苦劳动中 ,形成了畲…  相似文献   

5.
畲族原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个世居山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过着刀耕火种式的原始游耕生活。自唐朝设置漳州、汀州两郡并把封建的生产关系移植到畲区后,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部分畲民开始进行频繁的迁徙、流动。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政府实行“招民垦荒”的政策,使大批畲民迁入闽东、浙南等地山区,开荒垦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6.
潮汕地区先民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潮汕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学术水平之提高,潮汕文化已被更多人所关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弘扬潮汕文化,自然而然地会对其先民加以追溯.潮汕地区古代土著属于哪一种民族?自来说法不一,要言之有俚族说,畲族说,越族说,莫衷一是.而且在已有的成说中,往往不是失之过简,论点缺乏证据,就是泛泛谈论,难以令人信服.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潮汕地区先民族属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郎名"是古代畲族和客家先民中常见的一种命名方式.长期以来,"郎名"被认为是源于畲族,或者是闽粤赣边畲族和客家先民所特有的一种命名习俗.本文从史料的考证出发,结合对谱牒资料的分析,提出"郎名"系由数字名转化而来.唐宋时期,"郎名"曾在汉族中盛行.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这一命名方式被传播到了闽粤赣边的畲族地区.畲民在接受郎名之后,又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部分改造,使郎名的使用更加规范,从而形成了畲族的郎名文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畲族的来源,到目前为止,大致有三说:一是通说,即认为来源于长沙武陵蛮;二是徐松石所持盘瓠神话源于东南越族说(见《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三是已故潘光旦教授所持畲族来源于“东夷”的“徐夷”说。潘教授指出盘瓠传说与徐偃故事有联系。但他没有论证。至于说畲族来源于山越、南蛮或广东土著,实可包含在一、二说之内。1982年上半年,受国家民委委托,我与其他同志一起到皖、浙、赣、粤、闽五省作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获得了一些新资料。本文拟就上古“东夷”民族的迁徙,考古文物和民族学资料对畲族源于“东夷”进行论证。一、从檠瓠传说的历史背景看畲族与“东夷”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相关资料考证,大理国段氏为云南土著说存在诸多质疑,其段氏祖籍当在西北,为天水地区氐族南迁的段氏之后裔。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证了西汉前期的南海王国是古越人一支建立的,南海王的封邑及其疆域位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宋元时期这一毗邻地带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文章指出客家人的来源除以中原陆续南迁的汉族为主体外,也融合了当地土著古越人,这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可得到印证.畲族先民迁入闽、粤、赣的时间较晚,与汉族(含客家人)是两个民族,各有独特文化;元明清时期,畲族与客家人也曾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在《畲族的历史来源》一节中指出:今天主要分布在闽东、浙南的畲族“普遍流行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的传说”;根据各地方志和其他史籍记载,“可以判定闽东、浙南诸地的畲族基本上是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迁去的”,而且“最迟在七世纪初,畲族就已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了”。广东省考古队和我们先后在粤东梅县发现的一批新石器晚期的遗物,或许能为以上的说法提供点滴证据。  相似文献   

12.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13.
小说《锦香亭》约创作于明清之交,作者当为吴地的明遗民。畲族多种歌言采作题材,多有取舍和改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再创作,生动地表现了畲族的忠勇精神以及塑造本族英雄的内在需要。应当运用文化学的而不是历史学、文献学的眼光来看待与《锦香亭》相关的畲族歌言。  相似文献   

14.
现代瑶族和畲族是我国古代越人发展而来的两个民族,在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族名来源、居住地域、历史文献等各个方面。都斑斑有迹可考。 苗族和瑶族在语言谱系上虽然同属一个语族,古代和现代也多半错居一地,但在汉族的文献上,“三苗”之名却与“百越”之称相对出现,说明有史以来他们就不属于一个族系。其次,苗族传说以伏羲和女娲为始祖,瑶族和畲族则以“槃瓠”为始祖(评后),二者在始祖传说上互不相涉。再次,苗族自己的历史传说中,只提到他们与九黎蚩尤的关系,后来还和楚国的先祖有过密切的关系,而古越人既与蚩尤异源。又不与楚人同流,故苗族同古越人及其后裔瑶族、畲族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16.
越族是我国上古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南部及南方地区一个古老民族,在先秦古籍文献中,对于我国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指出,“自江以南则日越”。越族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兴起,“吴越争霸”继而逐鹿中原,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这个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断发纹身”与中原...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闽西是目前学界所称的"客家大本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许多盘、蓝、雷等姓畲族向东、向北迁移,使闽粤赣边逐渐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地。但今天仍然生活着一些畲族,包括上杭县已被官方承认、恢复了畲族成份的蓝、雷、钟等姓,以及长汀、武平、永定等客家县中未恢复畲族成份的畲姓。据傅衣凌先生的考证,畲族中除了盘、蓝、雷、钟4大姓外,还包括陈、黄、李、吴、晏、辜等近20姓,①不过这些畲姓在闽西无论自称还是他称都已是汉族。大本营内客家人的不少生产、生活习俗都受到畲族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畲客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8.
客方言并非完全来源于古北方汉语,客方言的形成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深刻。客家与畲族关系极其密切,其共同来源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广东是畲族的发祥地之一,潮州凤凰山是畲族传说中的始祖圣地,据1955、1963、1982年广东省数次较大规模的畲族调查。广东畲族主要散居于罗浮山、莲花山、凤凰山的迭嶂重峰中,人口仅3000余人(1987年)。近几年来,广东省民族学、人类学界注重对粤中、粤东地区民族走廊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其中铺开了对东江流域及其支流地区,尤其是九连山地区畲族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粤东以九连山脉为中心的周边诸县,都有畲族的居民点,人口当有数万。就目前掌握的九连山畲族的文化资料,跟国内各地对畲族的调查所积储的材料相鉴别,九连山畲族保留和发展的畲族历史文化特征,及其深层意识与心理内涵,确实是一次禽族文化的全面突破。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珍异的“犬文化”民俗画卷,为再现畲族历史,研究这个悠久历史的民族的时空发展,添补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畲族是潮汕地区的土著民族,潮汕凤凰山是畲族的策源地。畲民吟唱的歌谣畲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汕歌谣。潮汕歌谣咏叹社会百态,是一部潮汕民间史诗。从1929-2012年,潮汕新老民俗工作者收集整理20多种(一万多首)潮汕歌谣本子。这些潮汕歌谣,语言婉约清丽,保留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时遗风。在分析这些潮汕歌谣艺术特色的同时,探索畲歌、潮歌的内在联系,揭示畲歌对潮汕文化的影响,并就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笔文化遗产等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