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主题、诗学理念及美学探索中展现出的伦理为"平衡伦理"。这种"平衡伦理"不仅决定着其诗歌作品的伦理立场,同时也打造了其独特的诗学认识论和诗歌美学。一方面,"平衡伦理"是弗洛斯特在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之间缔造的中庸理念,提供给现代人遭遇存在困境和价值抉择时的多种伦理选择,从而为理解和解决现代人多重的存在问题构建出多元化的选择策略体系;另一方面,弗洛斯特在传达其复杂的诗学理念和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之间也遵循着"平衡伦理"。弗洛斯特的艺术成就与其诗歌的普及程度相得益彰,这也恰恰展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代人生存问题的不凡探索。  相似文献   

2.
作为"草根民主"的农村基层自治,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基层政治生态,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具有多种政治伦理价值.从政治层面看,农村基层自治既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逻辑起点,又是中国农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从伦理层面看,农村基层自治是基于道德秩序的传统自治态的延续,也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分离的政治伦理生态使然;农村基层自治在其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它强大的政治魅力与伦理魅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提出,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由学界的理论自觉演变为道德实践呕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道德内涵和形上哲学根基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从诚信范畴管窥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不仅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中国伦理的具体范式及其转型路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了范式平台.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被视为一位南方作家,他的创作常被解读为对美国南方,特别是密西西比这一独特区域内的人物、冲突和历史的反映;但同时他的创作中也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主题.福克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位作家苏童、沈从文、莫言、余华的创作在"命运与自由"个人与群体"可利用的过去"以及"忍耐"四个层面上蕴含了"国际性"和"普遍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作为前现代的意识美学,建立在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基础上,仍然固守主体性的理性传统,因而不能解释后启蒙时代的大众文化.而后现代性的日常生活美学,反拨意识美学贬低身体性的倾向,论证了通俗艺术的合法性,但抹杀审美的精神性、超越性.在关学思想史的发展链条上,较之前面两派的极端主张,生存-超越美学执两用中因而更富有理论张力.当下中国既有前现代的残存,也有现代的情境,更有后现代的景观,因而对于知识界来说,更应该正视生存-超越美学的整合维度和学术进路,方能"发展出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中国当代美学",从而更好地参与当代世界的文化建设,重新测绘国际美学地形图.  相似文献   

6.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决定的。该制度从自然伦理层面看,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从社会伦理层面看,体现了经权相济的思想。亲亲相隐制度对我国建立现代的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欧洲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看,他们更加注重凝聚着东方哲学和美学精髓、体现汉民族文化本真语言特性的作品,同时把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关注其历时性的发展进程以及东西方文学理论和现象的相互影响和差异。但是欧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系统的研究体系。欧洲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理论视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美学热"绝非仅仅是文学和美学层面的话题,其生成机制、话语内涵和思想脉络,都与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变革密切相关。在"手稿热"、"译介热"、实践美学与文艺美学的表征呈现中,凸显的是从美学自律到社会启蒙、从知识场域伦理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拮抗关系。"美学热"的理论谱系也并非仅仅指向学科自身,而是指向新时期的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权。知识"大生产"与"有限生产"双方此消彼长、人学取向的西学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框架体系相互规约,共同促进了知识的现代化转型。此种理论探索并没有伴随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化与美学边缘化而停止,相反,它所确立的场域伦理、现代视野和人学启蒙思路将继续长久而深刻地影响历史,以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以"共通感"的形式渗透进中国现代转型的公共性批判与建设之中,为主体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两大伦理学家麦金泰尔和罗尔斯对"公正"与"公义"的不同层面的阐释,标志着当代西方伦理学对希腊伦理传统新的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西方伦理向传统的复归.本文从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不同的伦理层面出发,试图揭示存在于西方传统伦理中的内在张力,并着力刻画与麦金泰尔和罗尔斯的现代回应之间的关系,为重新审视整个西方伦理传统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韦伯命题""中国命题"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斯·韦伯把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和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认为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忠孝两全""推己及人"等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伦理思想,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相关联.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注意到儒孝伦理对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例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探讨如何利用儒家伦理的合理内核建构企业社会责任,参照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对儒家伦理进行全面而全新的整合,使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婚事畸形消费高增长的现象却愈演愈烈。这种畸形消费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成为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也违背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宗旨。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关注,加以引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我国土地权属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长期以来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实践中纠纷迭起,理论上争论纷纭。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弱化是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当前各种改革思路具体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摆脱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困境的根本出路:立法上明确规定以村为单位的农民集体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设立村集体财产管理委员会代表村民集体行使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通过构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3.
如何选择乡村旅游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以不同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企业绩效分析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乡村社会文化特征与企业组织形式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各类乡村旅游地不同项目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4.
女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他们在农业生产、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的主体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提高农村女性自我认识入手,促进主体意识的内在觉醒;加大教育的全面投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主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政府制度保障,为巩固和体现农村女性主体地位营造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村增量人力资源非农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人力资源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人力资源非农转移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村增量人力资源因为具有种种竞争优势 ,已经成为农村人力资源非农转移的主体。农村增量人力资源非农转移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需要我们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角度 ,对我国农村增量人力资源非农转移的模式与政策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新型农民培养存在政府投入不足、培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新型农民培育过程中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培养机构的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山西省忻州市670组农村劳动力的截面数据,考察非农活动参与率与性别、收入、年龄、受教育年限和土地数量的关系,并运用Logit模型估计农村劳动力分化不同动因的各自影响程度及其综合作用下的分化程度,然后依据分化程度分析劳动力转移的概率。实证表明:非农收入是农村劳动力选择参与非农活动的最主要动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土地数量对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的影响非常显著。按照分化程度与转移可能性的数量关系,可将农村劳动力划分完全转移、一级潜在转移、二级潜在转移以及农村必需劳动力四个类型,并可模拟得出具有政策指导意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概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乡村精英”逐渐成为“三农”研究中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学者分别从政治与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的视角进行探讨,或作整体考察,或作分散研究,或作理论阐释,或作实践调查。在乡村精英的概念与分类、角色与地位、权力结构、形成、流动以及“超级村庄”的社区精英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讨论。但乡村精英的分类不尽合理,研究视角单一,缺乏跨学科研究的成果,缺少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之间关系的深层次考察。有必要从宏观视角思考乡村精英群体与乡村治理过程的深层次关联,通过研究后税费时代背景下乡村精英的行为模式,深入分析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方式,从而凸显乡村精英研究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福建省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支持及福建省全面启动“阳光工程”等现状,分析了造成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的种种问题的原因。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的法制化建设等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乡贤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是乡贤活跃的深厚土壤。随着科举制度的终结以及近代国家权力逐步介入农村,乡绅(贤)逐步从乡村治理中退场。新乡贤出场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即近代以来乡村精英长期的单程流动,导致乡村内生性建构力量不足;面向后喻文化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乡村精英协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破解乡村精英不足的瓶颈,构建新乡贤出场的平台。新乡贤是开放的精英群体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本质既是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体现,也是能力本位的时代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