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论述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生态建筑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的选用生态建筑技术和生态材料。  相似文献   

2.
生态建筑的艺术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建筑的艺术表达体现了建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回应。气候条件的不同会使生态建筑呈现不同的特点;地域文化的差异也使生态建筑具备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技术条件的选择,同样对生态建筑产生着巨大影响。总之,生态建筑在形式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浅谈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建筑作为建筑界积极迎接可持续发展挑战做出的选择,是建筑界为应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国外对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生态建筑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尚在起步阶段.当前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缺乏广泛的实践,生态建筑研究的经济合理性始终不能解决,生态建筑应当符合地方自然、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  相似文献   

4.
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本世纪的主旋律,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人居建筑设计中也要体现生态的理念。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的概念,对生态建筑的特征作了分析,从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与尊重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建筑是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论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建筑的本质,分析了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目前在生态建筑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欠缺,并从加强生态教育与宣传、重视科研工作和建立鼓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当代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生成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其中蕴涵的差异思想、深层生态学思想、共生思想。将这些思想中的图解、块茎、游牧……喻体的生成方式与建筑设计的操作手法相结合,构建了适应后工业社会生命时代发展需求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图解的生态建筑生成图式、块茎的生态建筑生成组式、游牧的生态建筑生成变式。研究成果阐明了德勒兹生成论影响下的生态建筑形态与功能仿生、动态协调共生、连通式自组织生成与更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和生态建筑是在不同尺度上营造可持续发展居住环境的方式,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居住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市及生态建筑的系统分析研究,寻求营造可持续发展居住环境的指导方法,探讨建筑师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建筑发展过程中,形态软化趋向日显突出。通过对近年各具代表性的生态建筑形态特征的表述和分析,指出其形态创作的内涵有着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生态建筑中对太阳能利用的两种基本方式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举例说明了其在当前的应用状况,论述了对太阳能利用的价值取向.文章指出太阳能光电系统在未来的生态建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从早期的生态设计思想到实践的生态化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早期朴素的注重生态的设计思想和当今一些生态化建筑设计实例的介绍和分析,指出生态建筑将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建筑类型之一,应使已经走向实践的生态化设计更广泛地深入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论沈从文的现代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文学家和思想家,沈从文始终立足于关爱全人类的思维高度,在关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思考着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种种问题。他以大胆而超前的意识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的烛照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神即自然”、“人与自然契合”、“爱有生一切”、“人与人关系的重造”等生态思想和生态观,表达出重建生态文明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视自然万物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形成了"贵人"与"重物"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贵人"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体现为"便生利人"的建筑价值观,"重物"的观念则体现为"中庸适度"的建筑审美观。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既最大限度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又在客观上形成了均衡、和谐的艺术韵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作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创立的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并把它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新形态。通过作者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梳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生态文明新理论从学界马克思主义视野,进入政界马克思主义视野的历史轨迹,深刻阐明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观念,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巨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革命实践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控制人口数量、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兴修水利、加强水土保持、广泛植树造林等方面。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观生动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贤哲人的智慧,这种和谐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新型生态观,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以适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全球化格局的当今时代,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对于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关”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儒家思想家的生态智慧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态道德哲理,文章深入阐述了儒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和“节用而爱人”的命题对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提出了如何利用儒家生态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自然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西北特殊的生态位置以及生态失衡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的威胁,以“生态优先”定位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从而确保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演进进行对照性阐释,既可以分析文学生态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立、精神资源的汲取及其审美特征的形成的内在关联,又可以揭示出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理解状态、接受途径、改造方式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