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世纪的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化的进程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了新的表征,即赛博格.赛博格源于控制论思想,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将人与机器在现实中以杂糅体的方式实现.同时赛博格还以游走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的方式成为个体的人的生存方式,更进一步的,从整个信息社会来看,赛博格已经成为同样作为控制论有机体的信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都是赛博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人类文化新景观的一种描述.  相似文献   

2.
AI时代的智能机器人具有性别特征的社会意义,可以拥有与人类同样的社会属性。科幻电影《机械姬》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主流商业电影的"女性话语"与性别权力关系表述,表达了一种非二元的、反霸权的、反本质主义的、消解性别的倾向。从该影片的情节、对白和语言中,可以发现不同于传统的"女性话语"表达与性别权力关系表述,而这些暗示着一种非二元的、反本质主义的性别权力关系话语,并直接地体现在影片对机器人"自然身体"的消解上。对影片中女性机器人"身体边界的模糊性"的解读,可以看到从赛博格中超越性别、重建性别权力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以“后人类”视角观照中国科幻话语,在梳理技术赛博格、文化赛博格的观念发展后进入科幻赛博格叙事。科幻赛博格叙事聚焦赛博格身体感官体验的故事讲述,是基于身体的异质性经验而产生的身体-情感非常规认知,并由此发生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念变革。中国科幻赛博格叙事兼具身体间性、世界间性与文化间性三个维度,最典型如双翅目作品《精神采样》的赛博格叙事,展示出中国新锐科幻作家正在以赛博格话语重建身心二元观念,以整体性思维重构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关系。科幻赛博格话语让我们认识到新世界正在生成,人类正在成为多元与多维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从映射论出发,以汉语词汇"青春"为例,讨论其隐喻认知系统.将"青春"的源域分为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其中身体经验可以从五种感官以及人体的各个部分来感知,社会经验始源域可分为自然界、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三个源域.本文结论是,人们在理解抽象概念的时候往往借助具体的事物,通过映射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隐喻实质上就是人类认知经验的映射过程,它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成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芒福德是20世纪著名的科技哲学家,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开山鼻祖,一生都深切地关注人类技术与文明的走向。文章从芒福德的视角出发,以技术史中钟表的发明作为突破口,通过对比钟表产生前后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说明钟表加速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进程,钟表是工业时代的关键,进而论述钟表的产生加速了人类的异化。  相似文献   

6.
赛博格不仅是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与仿生、医疗假体和军事等技术相联系的实体,它还是一种话语形式,是吸取了技术力量的表达方式。美国新媒体文学的经典作品《拼缀女孩》是利用超文本写作软件对18世纪科幻小说《弗兰根斯坦》的续写,它以独特的创意,从内容、叙事和技术层面多角度地构建了赛博格这一后人类形象。女怪物的身体和她对自身的理解映射出边界混淆、有机体与技术融合、颠覆二元对立的赛博格特征,同时也例证了超链接技术创设的多文本交互指涉、分散式认知环境、复杂的信息网络等运行逻辑。由于新型的文本、生物技术等的出现,18世纪的科学幻想被赋予了更加深刻和具象的内容与内涵。  相似文献   

7.
技术和技术物是当代哲学、艺术和文化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有关当前技术与文化状况的分析和评估方面,唐·伊德、唐娜·哈拉维、贝尔纳·斯蒂格勒的研究富有启发。伊德分析了技术与人的多重关系并强调技术-文化的"嵌入性";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突破了人/非人的界限,突出技术带来的身体跨界为人类所开启的新的可能性;斯蒂格勒指出技术的"药性"一方面毁坏文化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则催生了社会联系和人的多样化存在。物质文化研究探讨人与物的复杂关联以及"与物为春"的共存境遇,如上有关技术物的嵌入性、杂合性和药性的剖析,是物质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生理增强技术是利用药物、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改善人的身体机能和生命活动的技术方式或手段.其伦理两难体现为,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全和进化带来威胁.要解决此问题,就要调和生理增强技术和人类自身的共同善之间的关系.身体德性立足身体之自然善,致力于解放身体、挑战身体的局限,以发挥身体的自由和价值.身体德性指导下的生理增强技术,应以身体健康为基础、以身体强健为动力、以身体自由为目的,致力于人类自身的共同善,如此生理增强技术就不仅会实现自身的积极价值,也会为维护人类自身及其进化的利益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世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引发了学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或者说天人关系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作为价值主体,而将自然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判断;非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作为价值主体,而将人类社会作为价值客体,其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有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也是世界进步的主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技术无疑充当了“发动机”的角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化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所不期望的后果。从技术哲学视阈去审视,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在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以及技术与社会发展等层面上无不体现出相悖性关系。正确认识其相悖性,理性面对当代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是破解相悖性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