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两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权利指向和利益指向两分模式可以揭示纠纷本质.权利指向型纠纷解决机制以权利分配作为纠纷解决的基础,比如诉讼、早期中立评估制度;利益指向型纠纷解决机制则以利益分配作为纠纷解决基础,比如调解制度.不应将权利与利益不同指向的纠纷解决机制发展成双跨不同指向的"全能明星",制度异化将导致"当判不判"、早期中立评估制度的中立人为促进和解而导致评估失实、以判压调等弊端;理应将颠覆纠纷解决机制本质的因素去除,并应同时做好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应只用单一的调解率来评价纠纷解决机制,而应采用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美调解在运用法律评估方法上立场迥异:美国调解主张避免法律评估;中国调解则强调法律评估。调解是在中立的第三人协助下进行谈判解决纠纷的过程,具有对话性和过程性。从理论上来讲,强调法律评估的调解方法,将很大程度上违背调解的对话性和过程性;而从实践上来讲,强调法律评估的调解方法导致调解手段单一、调解与诉讼同质化等弊病。我们应当借鉴美国经验,避免法律评估,使调解回归其本质属性,实现调解、诉讼、仲裁等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与复仇式纠纷解决机制和神判式纠纷解决机制等非理性的方式相比,西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也形成了一些更为理性的纠纷解决机制,即调解式纠纷解决机制,它是把纠纷交给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进行调解和诉讼审理的一种机制。调解式纠纷解决机制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纠纷解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他们解决民间日常纠纷最常用的方式。此种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很强...  相似文献   

4.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效地弥补了诉讼等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对高效化解医患矛盾、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运作,保证第三方调解与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我国立法应当设置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为诉前程序,确立第三方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制度,赋予第三方调解协议法律执行的效力,建立对医疗纠纷证据的互认制度,构建第三方调解组织参与诉讼制度;遵循第三方调解合法原则、赋予第三方调解协议既判力、构建以第三方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医疗纠纷解决体系;实现第三方调解的司法化,为公平合理的解决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调解制度在促进纠纷解决机制的多样化发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中权利意识的苏醒、主流信仰的偏移和调解协议效力的微弱,当人们将传统调解机制遗忘并寄予诉讼来解决所有纷争时,诉讼的弊端却也开始显现出来.由此,建立ADR模式的诉前调解机制,使传统调解制度在现代法治中得以延伸就成了一种必要而可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诉讼调解是中华法系和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共同传统.诉讼与调解在存在基础、社会分工和运行机制上都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而诉讼调解的程序混同则可能带来公权的失范和私权的失衡,破坏审判与调解的各自内在运行规律.因此,应当通过审判与调解程序分离的方式取消诉讼调解,在职能分工与程序衔接的基础上实现分工合作,通过裁判形成对纠纷解决程序利益的评估体系,影响当事人对程序利益的心理预期,促成调解,更促使当事人就彼此权利义务的协商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实体法设计的应然权利状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民事诉讼立法对适格原告的要求过于严格,无法契合反垄断私人诉讼的特殊需求,导致此类纠纷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得不到有效的司法救济。借鉴域外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构建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原告资格制度至关重要。私人提起反垄断诉讼因其利益指向的不同有着反垄断私人诉讼之“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分化。在起诉者利益指向分化下,二者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困境和需求,由此在原告资格的确立上也应有所差异,即反垄断私人诉讼适格原告二元化。  相似文献   

8.
从民事诉讼目的的流变看我国诉讼调解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事诉讼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民事审判模式,长期以来决定我国"调解型"民事审判模式的观念基础就是不同时期的民事诉讼目的."程序保障"和"保护当事人实体和程序利益"的现代民事诉讼目的,要求我国现行的诉讼调解制度进行结构性的变革.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当将民事诉讼目的、诉讼调解和诉讼和解三者进行统合考虑,建议在取消调解原则的基础上,将诉讼调解与和解进行整合,并专章规定"调解与和解".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矛盾现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以理性人为前提,用成本和收益理论分析了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各种解决机制———和解、调解、诉讼与信访的运行情况。结果发现,现行农村基层矛盾解决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诉讼机制成为当事人的劣后选择;当事人过分依赖调解与和解机制;信访机制被架空等。进一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诉讼机制的各项成本均偏高;强制执行力的不足导致和解及调解机制存在收益偏低的风险;信访成本收益的失衡导致农民将其视为最差选择。最后提出了构建成本较低且收益较高的农村基层矛盾解决机制的建议:针对标的额小的婚姻、继承等家庭纠纷和债务纠纷,主张采用调解或者和解机制;针对"利益大"的一些案件,如土地、承包经营等问题,可以先调解,调解不成再诉讼;针对农村黑恶势力的案件,以诉讼为主;万不得已才选用信访。  相似文献   

10.
林权纠纷的解决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权纠纷兼具行政和民事纠纷特征,包舍由林权引发的两次行政确认纠纷和民事纠纷,其解决方式主要有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林权纠纷的调解主要是行政调解.在行政解决方式中,存在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问题.此外,我国正在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还将出现林权纠纷的仲裁解决方式.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构成了林权纠纷的诉讼外解决机制,将与诉讼制度一起在解决林权纠纷的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严打”是一种指导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具体刑事政策。在贯彻“严打”政策时,要处理好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关系,在发挥刑事政策有利于打击犯罪积极作用的同时,约束“严打”破坏法制的冲动;处理好“严打”政策与刑罚轻缓化政策辩证统一的关系,用“严打”的本质要求消除“严打”一极化的发展弊病;处理好贯彻“严打”政策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努力提高执法者的宪法意识、程序意识和用和谐社会理念指导司法工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由“贡献你自己”而“牺牲你自己”而“发展你自己”,文学的价值走向也相应地经历了由二十年代末至共和国建立、由共和国建立至八十年代末、由八十年代末至世纪未的流变。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及文学的价值走向是一个与近代流变过程有着某种相似而又并未因二十世纪的终结而完成的流变  相似文献   

13.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人也要求对象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人对现实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主要是: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美学的范围由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规定为三大方面:审美客体(美感)研究,审美主体(美),审美创造(艺术)研究。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美学在社会实践之中与人类的其他知识体系和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区别,从而形成了美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性质。美学在形成过程之中与哲学关系最为谋求,从而决定了美学的哲学性质。美学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过程之中,由于现实所包含的自然、社会(他人)、人自身(自我)的不同方面,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美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作为一个物质、经济、文化的综合体,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则协调各种景观文化元素,融合可持续生态建设的价值观,使城市景观文化具有实际科学的、审美的价值意义。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在人文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城市景观建设应符合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识别城市的环境基础空间,在此基础上建设和谐的人文生态景观环境;在生态价值取向方面,城市景观建设必须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等生存发展的生态功能,确保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开拓性的规划,使自然生态和人文价值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5.
宪政自由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宪法规则体系所规范的宪政自由,有其内在的价值维度,并呈现出一体三维的结构,即个人场域的自主性、社会场域的创造性和与政治/国家场域的参与性.三者分别是基础性价值、终极关怀的价值和兼目的性与工具性色彩为一的价值,相互连接形成现代政治中宪政自由的价值与功能的图景.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对品牌导向的探讨成为品牌管理与战略管理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现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甚至彼此矛盾和冲突.在对品牌导向概念内涵与构成维度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混合战略导向的分析逻辑重新审视企业实施品牌导向的本质,从不同战略目标这一角度出发对品牌导向类型进行解析,并对品牌导向的前因后果作出评述,最后对品牌导向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课程定义遵循着“手段—目的”和“存在—个人性”的发展理路,前者是一种工艺学模式,后者具有更多的人文意蕴,注重课程的情景性。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西方课程政治理论的发展,课程的中立性遭受质疑,课程的政治意蕴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课程被理解为一种政治文本。  相似文献   

18.
新生入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传统的学生入学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及全员育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从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入学教育目标、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设计等方面对如何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传统的产业定位理论 ,指出其对伦理要素忽视的缺陷 ,进而提出了企业伦理的概念 ,阐明了企业在进行自己的产业定位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着眼于企业的有序、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伦理与企业性质的统一 ,即把企业伦理纳入产业定位理论之中。最后 ,给出了企业伦理建设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