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素有“曼倩遗风”的传统,从先秦时代的倡优一直到如今的谐剧、独角戏亦或时尚的喜剧小品,无不体现了这种传统的深厚与影响久远。先秦时期的倡优是先秦文化艺术领域里与古代音乐、歌舞并驾齐驱的艺苑奇葩。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古代倡优特别是先秦倡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从“倡优”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入手,剖析这一群体的活动特点和历史成因,期以揭示它与先秦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先秦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第一次研究思潮,以《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汉书·艺文志》为代表文献,是战国至汉代哲学家、思想家一种自觉的学术反思。他们的共同之处或者说突出特点在于:将先秦诸子的问题意识植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传统与思想世界之中,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想轨道中进行探讨,更具有学理上的“纯粹性”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知识”视域,其要义是对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进行动态的、历史的、传统的考察,展现于历史维度与时代维度之中,历史维度是指《诗》《书》《礼》《乐》传统在春秋时代经历的“重构”或“阐释”;时代维度是指这种传统成为春秋时代精神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色。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中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应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春秋时代礼乐传统的“地方性”,是先秦诸子哲学发源的根基;其二,抉发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原创性,防止陷入“格义式论证”的陷阱;其三,彰显先秦诸子哲学对人类贡献的普遍性智慧与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社会是我国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阶段,尽管由于“民不聊生”、“礼崩乐坏”而处于大变革时期,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予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并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不仅是先秦社会中最主要、最主流的思想.而且先秦儒学价值观体系在维护当时社会秩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谐”观探源──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邓红蕾一和谐”与“争斗”,已成为当今国际哲坛高度重视的一对范畴。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中,对这对范畴的哲学探索,古已有之,集中体现在“中庸”理论中。本文试以先秦儒家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  相似文献   

5.
《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一书,从“学术反思”的视域对先秦女性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秦女性社会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正是这些文化要素促成了两性社会地位的逐步分化。进入文明成熟期后,男性主导的社会通过各种制度性文化规范巩固了两性社会地位的分化。在这些文化规范制约下,女性已经认同了男性社会所赋予她的性别角色。该项研究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其结论及研究方法对当前性别社会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哲对孝观念多实践上的具体要求 ,理论上的阐述缺乏系统性 ,且往往相互抵牾。孔、孟、荀所倡导的道德自觉与自律、修身与立人 ,是以孝为起点 ,以仁为核心的。经董仲舒“三纲”的规范和宋明理学的改造 ,先秦儒家的孝观念逐渐失却本来面目 ;“五四”以来批判、否定的正是“三纲”、“天理”统御下的、异化了的孝道。本文对孝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内涵进行了甄别和梳理。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 ,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历史背景下文化转型的标志和丰硕成果。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 ,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 ;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 ,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 ;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 ,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历史性转型下的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周秦是中国社会思想的滥觞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与当时的“士”的自觉分不开的。本文主要循着知识社会学的理路,从知识、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一士人的价值取向、文化自觉等内在原因和经济、政治、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外在条件方面对周秦社会思想早熟的原因作些探析。  相似文献   

9.
历史比较魅力无穷。先秦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出现了“轴心期文明”,产生了影响久远的原创文化,具有强烈的可比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差异,承认差异,才能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提出与费孝通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有关。文化自觉既是毛泽东构建其文化理论之前提,又内在于毛泽东文化理论内容之内并表现于外。文化自觉体现于毛泽东文化理论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对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地位认识上的自觉,对中国新文化内涵的自觉界定.以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从文化自觉的视角理解毛泽东文化理论。无论是对全民文化自觉的培养,还是对加强我国在新时期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集体意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百年新诗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历史经验表明:"集体意识"在新诗发展过程中的消长,始终与新诗所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关。不仅如此,在逐步成为判定新诗重要文化价值层面的过程中,"集体意识"也成为反思新诗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注重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从历史结缘、整体趋势、风格制约的角度探讨"集体意识"在新诗历史中的构成,就成为阐释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学术派别之一。本文探讨法家产生的纵向历史渊源和横向环境条件 ,论述法家学说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现代价值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以降,在文学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性别向度上农家女进城的生存转向叙事。在空间对峙与文化并置中,她们作为游移的文化活体,在性别化的人与城的隐喻化、模式化、空间化、边缘化的文学构想中,农家女意象荷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基于城乡发展失衡与二元户籍制度的划分,文学的城市呈现出否定意象的文化症候,其历史进步性、文化熔炉的聚合性、生存家园的建构性成为被遮蔽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时期,发生了两次大的"哲学突破"。经由这两次承前启后的"哲学突破",逐渐形成了以疑天惟人、因革变易、德刑相合、保民惠民为主要内涵的中国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和赖以生存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者提出文化诗学将近二十年,文化诗学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缺少"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的中间环节:社会心理与审美理想。文化诗学的理论分歧,主要是新学科与方法论之争。如果文化诗学具备了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召唤和权威的论定等方面因素,成为一门学科是早晚的事情,但也不能忽视成为一门学科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是一个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组织严密的社会文化有机体。为有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民族民俗文化和文化空间,坚持原真性原则和“文化自觉”,并通过新农村建设、历史保护、产权管理等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50年代、60年代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意识的断裂,也导致了文化价值的模糊和道德标准的破产,并作为美国文化史的"分水岭",带来了黑色幽默文学这一特定文化语境中文学突变式迁移的结果。它既为黑色幽默文学烙下了强烈的时代性胎记,也赋予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应有的史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科技期刊编辑文化自觉异化的现象入手,讨论了编辑文化自觉异化的特征,对科技期刊编辑文化自觉异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就目前学界对“文化自觉”的内涵所持有的三种典型观点——“认知”论、“基因”论、“友思”论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由此而衍生出的两方面问题——挫伤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制约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以本土文化为行为对象的系统,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对其真谛应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