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世纪中叶 ,中国逻辑思想论争实质上就是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之争。分析性理性同形式逻辑思维的精确性相关 ,而辩证理性则同思维的整体性相关。周谷城试图以“主从说”来解决二者的关系问题 ,而毛泽东则引导了那场大论争  相似文献   

2.
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提供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社会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崇尚科学、崇尚理性的精神.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必须帮助学生把辩证思维从知识上升为信念,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以取"象"为原点的中国传统非理性思维在现代文学创作过程中与西方以"意志"为基点的现代非理性思维发生交汇与对接,所形成的独具优势的创作主体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建构起现代中国文学的以诗性与哲思相融合为显豁特征的审美景观,隐喻或象征思维的成功运用,增强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深度与诗意浓度。  相似文献   

4.
科学理性主义是以爱因斯坦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在冲破旧的机械论自然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基础上所建立起的与辩证思维相一致的自然观、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理性主义为辩证理性思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自然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5.
直觉思维、中庸思维和实践理性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认知方式,既反映出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注重总体把握、灵活应用和关注道德现实等合理成分,又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缺乏逻辑推理、思辨理性和圆滑老成等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倾向于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立足于用现象世界无限变化的过程本身来说明本体的存在及其作用,追求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觉悟.意象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类型,它们以特有的认知特征反映并能动地作用客体.  相似文献   

7.
对非逻辑思维方式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缺乏逻辑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这与西方几千年崇尚理性形成鲜明的对照。十九世纪以来,在西方形成一股反逻辑的思潮———非逻辑思维。这一思潮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对于中国,则是背道而驰。中国的传统思维特点是重直觉、顿悟,而轻逻辑、理性。鉴于此种情况,在中国应力克无逻辑的弱点。建立以理性(逻辑的)分析为基础的整体性(辩证的)思维,兼容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筷子、手指和刀叉作为三种餐具,与思维方式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筷子文化圈属于陆地农业文化,是合一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综合思维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德治突出,是群体社会、宗族一宗法社会.手指文化圈属于山地沙漠文化,是亲证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辨证思维突出,重视宗教,注重教法,宗教精神和信仰理性突出,重视种姓家族,是种姓家族社会.刀叉文化圈属于分割自然派,是海洋工商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分析思维突出,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发达,重视个体,宣扬自由、民主、人权,是契约社会.从现在来看将来的文化发展,三派的单一发展都不利于整个人类.最终应该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的综合思维方式、辨证思维方式和西方的分析的思维方式结合,即人文精神、宗教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最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要以思维为先导.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思维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具体化、理论化和民族化三个层面.在具体化过程中主要运用分析综合、演绎推理思维;在理论化过程中主要运用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思维;在民族化过程中主要运用反思扬弃、融合创新思维.在运用这些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理解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事物的对立统一性、量变质变性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性质.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明智的做法是以辩证思维为指导进行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0.
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是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辩证思维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辩证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含有辩证的成分,批判性思维具有辩证的性质和特征。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分析了"个人崇拜",确立了真理标准;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坚持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提出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直觉思维、中庸思维和实践理性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认知方式,既反映出中国传统道德具有注重总体把握、灵活应用和关注道德现实等合理成分,又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缺乏逻辑推理、思辨理性和圆滑老成等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是人,而人的根本则是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顺利与否,而现代文化发展能力的强弱则直接通过相应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和结果表现出来。在马克思"一定要适合"辩证思维基础上经过现代系统科学的具体化所形成的辩证系统思维方式,为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科技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也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当代设计思维具有由传统理性思维演化为复杂性思维的新特性."复杂性"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文化逻辑与话语系统,表现为不断涌现的自组织性结构、矛盾共生的异质间性关系、不断趋向未知的开放性状态、多义模糊的人文性与审美性价值.将"复杂性"引入到当代设计思维的研究中,可以从更动态与辩证的角度对设计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作出更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认为辩证逻辑包含形式逻辑,并且把前者看作高等逻辑,后者看作初等逻辑。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有其“合理内核”,直到今天,这些思想在我国学界还有深刻的影响。分析黑格尔的这些思想对认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实现其现代化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缺乏形式逻辑这一思维工具,传统的辩证思维又由于缺少形式逻辑的支撑而导致其先天不足,所以必须加强形式逻辑的培养和训练,更新辩证思维,全面提升逻辑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统摄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并造成传统思维方式发生明显偏向.当所有传统的思维方式均受到现代科学技术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深入剖析传统思维偏向的深层根源并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竞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筷子、手指和刀叉作为三种餐具,与思维方式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筷子文化圈属于陆地农业文化,是合一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综合思维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德治突出,是群体社会、宗族-宗法社会。手指文化圈属于山地沙漠文化,是亲证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辨证思维突出,重视宗教,注重教法,宗教精神和信仰理性突出,重视种姓家族,是种姓家族社会。刀叉文化圈属于分割自然派,是海洋工商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分析思维突出,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发达,重视个体,宣扬自由、民主、人权,是契约社会。从现在来看将来的文化发展,三派的单一发展都不利于整个人类。最终应该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的综合思维方式、辨证思维方式和西方的分析的思维方式结合,即人文精神、宗教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最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7.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首次传播逻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引起国人对传统思维方式变革的响应。鸦片战争以后,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近代的有识之士积极推动西方逻辑的系统传播,同时以西方逻辑为参照系,努力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考察这一文化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正确评价逻辑学的价值,搞好中西文化交流,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是与源自西方的概念思维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形式。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全面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也包括其产生的思维方式。经过一百多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西化了,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时使用的也是西化的思维方式。由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使用这种西化的思维方式严重地误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方法论上实现自觉地摆脱西方思维的影响,成为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的前提。因此,必须终止概念思维,进入象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缺少分析理性,这是它不能产生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因.辩证理性需要分析理性的"监督",否则就会沦为诡辩.哲学曾经历的庸俗化需要基于分析理性加以清理.现代逻辑的重大成果是分析理性的杰作,其丰富的哲学营养和对传统哲学思考的挑战应当引起哲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思维的法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思潮是一种文化潮流,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推毁性和建设性双重质素.法制现代化是从传统人治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价值--规范体系的转变,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汇的历史境遇,我们应正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探寻在思维层面与价值层面上理性批判.对现代法制的解构与重建,从转型期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前现代与现代思维的基础上吸收后现代思维--方法论之精华,把握后现代法学思维转型的走向和法制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