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物返还国际争议体现了不同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倾向于将文物留存在国内,而另一方则极力主张文物的自由流转。解决文物返还国际争议,应遵循国际合作原则,寻求建立一种以共享和交流为主要方式的互惠性的安排机制,从而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视野下中国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物资源丰富的大国,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让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转的现实堪忧。如何追讨流失的文物,让国宝尽快回归故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借鉴国际经验,主要的策略应包括国际诉讼,国际公约框架内的追索,双边返还协议以及回购等。这些措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必须严把文物进出境审核关口,文物出境鉴定标准和范围要适时调整,建议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入援外计划。帝国主义列强和文物奸商导致中国大量文物流失国外,必须依法堵住珍贵文物长期非法流失的黑洞,遵循文物返还领域的道德原则与法律规定,加强流失海外珍贵文物的返还和追索工作,依法行使流失海外珍贵文物的追索权,建立跨国流失文物的国际追踪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起因不同、种类多样,且往往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甚至人类共同利益,因此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焦点是文化财产原始所有人与善意购买人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应根据争议的起因及具体类型选择恰当的纠纷解决机制。只有诉诸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才能有效化解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争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对非法盗掘流失海外的考古类文物进行合理追索时,常常面临文物来源国与市场国之间法律层面上的障碍与困局。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遗址被盗金箔饰片案为例,根据中国与法国的国内法规范,分析案件争议标的物所有权移交过程中的问题,关注原物所有者、善意取得者、时效规则、国家利益与公共政策等利益的平衡。依据国际软法规定,梳理出有利于中方文物所有权永久回归的规则。摒弃以往可行性较小的诉讼解决途径,由中国国家文物局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与法国吉美博物馆进行双边协商与谈判,并以物之所有权永久回归的方式推动考古类文物的返还。  相似文献   

6.
请求返还鼠兔两兽首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请求返还这两件流失海外多年的文物,以及能够用什么方式追回。以英美近年有关跨国文物所有权争议的重要判决为视角,作者提出中国如欲以诉讼方式请求返还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其关键是采取合理的诉讼策略,主张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才能使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回归中国。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掠夺或者被非法转移文物的返还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要介绍了国际社会的相关实践,分析了中国被掠文物返还的法律基础,并探讨了中国收回被掠文物的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虽然在这个领域里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但一些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和国际组织的宣言、建议仍可以作为我们与相关国家之间进行谈判的指导原则;收回被掠文物的主要途径除政府间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外,还包括有关国际组织的协调、民间机构的广泛参与和受害者的诉讼等。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二战以来各国针对英国提起的文物返还请求,英国设立了专门的文物返还事务处理机构“掠夺建议委员会”。在综合考虑法律、道德、买受人是否善意、公共利益等标准的基础上,掠夺建议委员会将作出提出返还请求、同情性补偿、驳回请求人请求等三种建议。委员会提出建议时的考量因素,对于我国此后向英国主张类似权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由各种途径流失日本的文物不计其数。通过诉讼途径实现流日文物返还目的自然是最具说服力的首选方式,但限于诉讼过程中所面临的"四大难题",当前也很难在追索上有所突破,所以,有必要在理性分析这些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文物法制体系,积极对外发出"中国声音";在依法追索的前提下主动拓宽中日双边司法合作途径,在追索流日文物的同时截断对日文物走私的暗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跨境非法流转文物追索中存在的种种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结合中国文物的现实处境,提出了应对国际文物争议诉讼法律冲突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乃至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发达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沿黄两岸的焦作、登封、巩义为例,应在开发文化遗存的同时,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以影视城建设与经营为主的影视文化产业,使两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以实现冲破瓶颈、科学发展、提升效益的三重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0月28日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法》将原法“私人收藏文物”更名为“民间收藏文物”,并由原来的3条增加到10条。新《文物保护法》对民间收藏文物诸条款的规定,一方面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所面临的新情况,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和政策上有利于实行适度开放的政策,从而达到规范市场,使民间收藏文物有序流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中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世界文化的控制权;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掀起了文化间冲突;霸权的强势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构成破坏,对弱势文化进行侵犯并威胁其生存,使得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受到挑战。中国作为相对的弱势文化体,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需要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应对文化挑战,即在国际文化领域发挥影响机制变化的作用,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国内文化领域加强监管和引导,同时创造新的更加符合时代气息和需要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各国考古文物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际文物保护的视野 ,汲取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保护和研究的关系 ,以及立法、操作和公众教育等问题 ,结合中国的现状作了比较和探讨。文章认为 ,健全法制和加强公众教育是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纵观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和亲与文化交流在汉匈关系史上有着突出地位。近年来,随着匈奴考古学的深入展开,在匈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即今蒙古国),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城址、聚落遗址等文化遗存。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汉匈和亲政策及诸多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蒙古国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主要考察对象,并结合文献史料,将汉匈和亲关系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等方面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