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大学历史系里,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它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历史文献,而且要培养其查考、分析和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对于这样一门课程,长期以来却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各高校文选课教师人自为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水准的提高。杨燕起、陈泽延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是几十年来关于中国历史文选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文选”(又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是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年代首先开设、6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历史系普遍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但时至今日,全国统一的大学本科教学大纲仍未制定出来,严重影响和妨碍了这门课的建设和发展.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术界对这门课教学目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学目的,最初的认识始于20年代陈垣先生,当时他开设了两门课,即“史学名著选读”和“史学名著评论”,后来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中国历史文选”.当初陈垣先生教学目的很明确…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文选教师既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注重教研结合,还要态度端正,持心以敬。历史文选教学既要注重完善教学环节,还要重视教学细节。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习心理,不断拓展教学实践活动的空间,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全国首届“中国历史文选”学术研讨会在江汉大学举行。该会系由北京师大、江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师大、中山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师院联合发起组织的,有关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从事历史文选教学的同行六十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认真的商讨,气氛炽烈,高见迭起,特摭其重要者以志之。一、关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张舜徽(华中师大教授、中国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5.
以务实的态度调整课程内容 ,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 ,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但在务实的同时 ,还必须坚守人文立场 ,去关注人类的精神、价值、观念、信仰等“务虚”的问题。“人本”与“文本”是本课程的两个基本点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两点 ,使学生自觉追求人性美、艺术美。本课程既是一门历史学科 ,又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史识”与“时识”结合起来 ,是解决本课程“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激发学生想像、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 ,以便使学生在获取文学史知识的同时 ,也能获得作品中的情感与智慧  相似文献   

6.
调查大学生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看法,真实了解学生在学习历史文选的学习动机、习惯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历史文选的动机不很强,学习历史文选的兴趣不太浓厚,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合理。要提高历史文选教学质量,教师尚需有针对性地在加强教学管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及提升自身实力等方面倾注精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围历史文选》(以下简称《文选》),被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历史系选作教材。周先生逝世后,三版修订本也已发行多年,对“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三版前言》),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注释不够准确。今不揣鄙陋,提出商榷,并求教于方家。一、唯九月,王在宗周,命孟。(《大孟鼎铭》)[注]唯九月:唯,语助词,用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文选》著成于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在历史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地解决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指引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提法,就是一个崭新的纲领性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在突出改革的基础上强调革命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实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142页,以下只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存在教学课时减少、学生古文基础较弱、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本着以生为本的宗旨,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并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隐性辍学”是近年来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种“另类”辍学现象,它常表现为逃课、“人在课堂心在外”等“症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师“冷暴力”的侵害、亲子教育和交流的失误等,可通过加强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亲情教育和交流等措施减少乃至消除该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紧紧围绕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教学目的,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从教材的处理、讲授重点的确定、讲授方法步骤的设计安排等层面上,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历史文选课的教改问题,提出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阶梯式推进,逐步逼近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自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问世以来,国内史学界的有关教师、学者们对中国历史文选教材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做了许多艰苦的努力。因而继周本之后,前后有数种新的历史文选版本问世。这些版本从选文、解题、注释乃至体例各方面都较周本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不能讳言,一些版本由于众手修书,编纂仓促  相似文献   

13.
文选教学在古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如何教,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选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和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古汉语文选教学的关键。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古代文化的阐释、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注重字词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对学生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培养 ,追求一种内在的心灵熏陶和感染。这对少数资质聪颖、有文学天赋的学生有极大的作用 ,而对大多数学生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吕叔湘先生说 :“十年时间 ,用来学习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 !”一语道破了多年的“咄咄怪事”的病根。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三中心” ,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独角戏”、“一言堂”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机器 ,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语文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只有改革 ,中国的语文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二周年之际,《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了,这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文选》主要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一九八二年九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和谈话。而这一段时间,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期。《文选》生动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二周年之际,《邓小平文选》公开出版了,这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因为《文选》主要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一九八二年九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和谈话,而这一段时间,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期。《文选》生动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推动和指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思维,在中学历史课中表现为学生对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浓厚兴趣,对独立思维有快慰感,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心情舒畅的满足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自觉地在历史园地中拓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精心备课、备“人”教师要有探索与创新精神,在备课时按逻辑思维规律,精心设计教案,使历史基础知识系列化,施教过程与学生认知思维同步。孔子曰:“不愤不启、不  相似文献   

18.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恢复了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过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对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靠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第372)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他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力量——“文化力”。邓小平也在这样的意义上阐述过“文化力”。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他还说过:“要懂得些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资格证“国考”给师范教育带来极大挑战,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担任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认真研读和把握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相关精神,结合师范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将学生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