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席慕蓉的诗歌里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爱意,这同她的生活与为人紧密相关。因为自己幸福,所以她把爱灌注在诗歌里像种子一样播洒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所以,她爱自己、爱他人、爱故土,憧憬爱情、赞美青春、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她的诗像一个个美丽的梦,她的诗让人如痴如醉,她的诗歌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心灵感受。  相似文献   

2.
在余秀华出现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普遍隐匿着一股对当下诗坛的怨气和一个或显或隐的"对抗"意识.不满和对抗让新诗把重点放在服务外围世界,从而偏离诗歌本质,使新诗整体上与纯诗的目标相去甚远.余秀华的诗歌发生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她的诗歌传达内心的悸动和眩晕.她生活在现世中国的最底层,赋予了她诗歌创作超功利的客观条件.其诗歌中与农村日常意象的邂逅完全是超功利的,不同于知识分子的寻找客观对应物.这些日常点滴引起了诗人对生命的诗意体悟,她就用诗记录下来,在不动声色的记录中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超功利日常生活写作和用诗来传达内心的悸动、眩晕两方面来看,余秀华的诗歌倒是无限地靠近了纯诗的写作.余秀华的走红,是中国新诗建设在百年之际成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艾米莉.狄金森近1800首诗中,死亡诗歌就有600余首。死亡诗歌是她诗歌创作精华之所在。通过死亡诗歌,分析了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首先是她对宗教的终生怀疑而产生的信仰危机,其次她个人生活经历导致她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再一个原因是她的诗歌不被当时出版界认可3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我总相信,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诗是灵性的,她可以涤荡人心中封尘的阴霾,唤醒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梦想;诗是青春的,她可以激扬生活、舒展记忆、拾拢情感。每一首诗也是一种态度,是诗人的态度。在李见心的诗歌中,可以见到这种对于生活、记忆、情感、爱与伤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诗人的成长足迹,诗成为她个人记忆和抒发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应该说,辽宁诗人很多,有特点的诗人也不少,但李见心属于敢于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实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那一位,因此,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的私密表达色彩。  相似文献   

5.
清代女作家归真道人有《冰雪堂诗》1卷,存诗424首,词6阕。其诗随事而发,缘情而作,是将无聊困苦生活成功诗意化的结果。归真道人的四时诗尤能反映她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体现在她诗歌中对人生情趣、意趣及谐趣的追求和表达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实现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了悟与超越,也使她最终能够以平静乃至冷静的人生态度度过长寿而不枯寂、平凡而不荒疏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饱含深情,动人心怀。《致生命》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致生命》这首诗的细读,浅析诗歌中饱含的激情与悲凉及诗歌创作与诗人生活、命运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刘章的组诗《北山恋》是刘章诗歌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标示着作者诗歌独有的审美个性。他的诗迥别于现代诗的某些病态意识和奇特的表现手法,充满着和谐,清新与热爱乡土生活的真情。刘章诗歌的文化底蕴是古典的,浪漫的。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这表现为诗中对大自然迷恋的情结,温柔敦厚的气韵及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技巧,他诗歌的形式与其内容相濡相补,共同构成其诗歌特别是乡情诗的内蕴,构成主体的“内在图式”,承载着主体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反映了北美殖民地早期移民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和感情。安妮从小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以诗歌这一经典文学体裁为媒介书写自我、表达情感,并对诗歌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安妮的诗真切、细腻而有节制,主题涉及宗教、家庭和社会等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早期女性移民与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们虽然很难走近狄金森的内心世界,但百花丛中有她的暗香。在她的世界里,诗即花,花即人,人即神。狄金森正是用她不朽的诗歌中花的语言歌唱着生活中的爱与美,在父亲的领地上诗意地栖居着。  相似文献   

10.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美国杰出的现代诗人。她在诗中明确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模仿生活,旨在表达思想;写诗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物质到精神,思想和现实相互交融、渗透的动态的过程;并提出了她的"动态诗学观"。她认为写诗要观察事实的细节、沉入或者潜入未知,以及诗歌本身要能表达诗人的感情,诗要新颖,要能给人以快乐,使生活可以忍受。她的梦幻诗具有超现实主义性质,但她又不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她把梦作为一种题材和写作方法,表现社会意识,是她未实现的愿望的满足。她的梦幻诗中,半梦和半醒的状态交替出现。她开发潜意识,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并不割裂的,但理性才是主要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的诗除了反映现实的诗作值得肯定之外,其诗集中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和怀古咏史诗也同样具有特色,值得重视。沈德潜笔下的吴地山水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描写其他地区山水的诗兼李、杜、韩等人山水诗之长,并富有理趣。其田园诗熔铸陶诗和盛唐诸公田园诗之神,并能自开生面。其怀古咏史诗则使事典切,诗境浑厚,能翻出新意。沈德潜备受诟病的歌功颂德诗、应制诗在其诗集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即使是这类诗,也不宜一笔抹杀。研究、评价沈德潜的诗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结合文化背景研究诗歌"和"以诗歌为材料研究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的文化学研究"这一课题,由于当前讨论的"文化诗学"概念对中国原有的为人熟用的"诗学"概念产生挤兑,因此本文也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诗歌作为纯个体的创造性艺术活动,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创作风貌与其所在地域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难以用简约的方式归纳。湖北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特别是自1970年代“归来派””诗人曾卓以降,承袭、偏移甚至反叛“滕胧诗群”创作走向的具有一定现代倾向的许歌创作群体在湖北诗歌阵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通过对他们阶段性创作成果的扫描和细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湖北诗歌的流变轨迹,进而洞悉其半瞻瑰奇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春秋以远官方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对春秋时期的诗歌、音乐、舞蹈有着深入的认识,并对后世文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孔子象征诗学观的来源及其象征诗学观的具体表现来论述孔子的象征诗学观。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诗人在当代诗歌中对都市的抒写;认为诗人对城市建筑意象的集中抒情,表现出其自身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建筑意象既隐含着抒情者的现代强国梦想,同时也牵涉着诗人诸多细微的私密经验,如时间感、道德感、精神存在感等;这些由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城市辨意系统,丰润并完善着诗人的现代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16.
论诗诗是一种较富特色的诗歌理论形式,但对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论诗诗研究中已涉及到的问题有:论诗诗的性质和特征;论诗诗的起源;论诗诗的作家与作品;论诗诗资料的收集。将来在论诗诗研究中,还应在理论方面、资料整理方面、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典故的涵义和类别,概述了历代文人用典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的最杰出作家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用典,大多能做到寓典于情、寓典于景、寓典于理、寓典于境、寓典于美,具有一种美丽而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西方模仿中国古诗而创的意象诗派和他们在二十世纪自创的具象诗都把画而感摆在首位,而忽视了形象背后的韵味:而中国传统古诗和模仿西方具象诗所作的现代诗把画面“言外之意”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9.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新诗,也曾称为白话诗、自由诗。但"新诗"一名不能标明其任何文体特征,"白话诗"古已有之,"自由诗"在格律体新诗出现之后已不能概括全部新诗。人们目前能够想到的命名,如"现代汉诗"、"现代诗"、"语体诗"、"西诗"等,都不大得体。"胡诗"虽然比较传神,却不大可能被普遍接受。故这一诗体,还是叫回它最初的名称"白话诗"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