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突破,人类正在进入智能社会。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社会模拟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并体现在微观(社会行为体)、中观(组织形态)、宏观(总体治理目标)三个层面。社会模拟的核心是构造“涌现”机制,高精度刻画和呈现社会运行的过程与结果。基于涌现机理解读社会复杂系统,社会模拟打通了社会诸系统、诸层面之间的关联,揭示了跨系统复杂关系与社会过程,这契合了智能社会的治理需求。社会模拟通过刻画微观层面的智能体行为,模拟社会行为体,并通过涌现机制来考察社会结果。因此,二者具有契合性。可围绕社会刻画、社会知识、模拟推演、社会预测、社会干预、社会优化六个环节,设计一个将社会模拟应用于社会治理的较为完整的方法路径。社会模拟可以在个体、组织、政府、社会、国际关系等层面实现突破,助力国际关系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社会模拟在智能社会治理及其具体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党内的探索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已经展开,并经历了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当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紧迫任务是,必须抓紧理清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等五大基本关系范畴。而执政党作为社会的领导者,通过主导管理格局、主导党群关系、主导基层基础、主导社会组织、主导虚拟社会、主导核心价值,事实上在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基本内容大体包括如下部分:社会体制、民生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社会规范、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聚焦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从整体上谋篇布局,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促进社会结构的调整,应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群体性事件正是现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综合反映。文章试从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社会功能、社会治理等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通过社会改革促进政治发展的逻辑要求,它不仅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定位和现实选择,更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与国家协同进步为系统目标。社会管理创新着力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以完善消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排解社会纠纷、化解社会风险的机制和能力,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社会管理创新有助于积累民主治理经验、民主进步动力和民主制度力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我国政治改革和政治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通常说来,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系统性、体系性等特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突出上述特征。而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应当更加强调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社会性、地方性和法治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要纳入社会建设视野,还应当纳入整个改革体系,坚持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相衔接,遵循社会改革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针,并且需要侧重于加强政府建设和促进社会重构。建设以回应型、服务型、有限型、开放型、责任型、守法型为特征的善治型政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重构以公正型、道德型、团结型、自治型、权责型为特征的和谐型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程是人类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工程研究在中国缓慢兴起并获得初步发展。依据现有的期刊文献、学位论文和著作,可以梳理出社会工程研究的若干基本主题,包括社会工程本质论、社会工程思想论、社会工程功能论、社会工程基本原理论、社会工程设计决策论、社会工程实施运行论、社会工程主体论等。社会工程研究的学科化进程方兴未艾,由于社会需求的强力拉动,正在走上稳步发展阶段的社会工程学有望陆续形成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社会建设的概念以及社会建设的主体、原则、目标、保证、动员机制、重要手段等作了初步界定,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建设中关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区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几个主要方面。认为要改变目前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状况,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应当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好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时空压缩与中国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时空压缩视角探讨中国社会建设的特点,认为从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来看,社会建设任务异常艰巨;在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中,社会建设具有扭曲性;与其他各项事业相比,社会建设明显滞后。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为加强社会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应抓住时空压缩条件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在调整社会关系、发展社会组织、改革社会结构、增进社会福祉、改善社会生活、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开辟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信任危机,其已影响到社会和谐乃至社会发展。借助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原因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网络、规范和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社会网络及社会规范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基于此,可通过拓展社会网络、构筑社会规范、倡导普遍信任等来培育社会资本,以化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1.
尽管侠士的行为与国家法令格格不入,但是由于社会对游侠有着相当强的需求,儒、墨两大学派对侠义之举比较推崇,同时许多地区还存在着尚武的传统,并且侠士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也很有吸引力,因此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群体在战国晚期的山东六国地区极其兴盛。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着眼于时代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侠文化作以阶级的分析,指出武侠小说对下层民众的不良影响及其危害性,对其思想倾向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但他对武侠小说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成就也有所肯定。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积极的时代意义,而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茅盾、郑振铎和瞿秋白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从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民族救亡的现实利益出发,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对侠文化和武侠小说及人们对其迷恋中所反映出来的国民性或民族性展开文化反思;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从思想倾向上对侠文化和武侠小说进行彻底批判乃至完全否定。他们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带有鲜明的政治功利色彩,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阶级的烙印。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这种批评话语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与时代的进步意义,但对其局限性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水浒传》中的侠客义士身上,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一种反叛与撼动。清代的公案侠义小说中,则是出现了反《水浒》的侠义精神的倾向。本应是游离在统治阶级之外的侠客们被纳入了统治阶层之内,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小说中的侠客义士们忠君色彩大为浓厚,而为民、爱民思想相对淡化。侠客的"义"重于生死的观念被"忠"高于一切的思想所代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是清政府针对时局采取的政策与手段对小说的影响,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某些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侠义公案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本身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塑造的布衣之侠郭解,堪称游侠典范.他一生任侠,身上独特的侠义人格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这种侠义人格让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之士在乱世中能坚持自己的"侠"之道义,值得后世颂扬.  相似文献   

16.
在柳宗元的传记、游记、寓言等三类散文中,都蕴含着的侠的意识,通过具有侠的意义的人和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具有正面意义的侠意识,也通过寓言表达了作者对侠的消极方面的警示.柳宗元对司马迁以来的侠的观念作了道德化、伦理化、政治化的选择和提升,他和许多唐代文人的共同努力,使中国侠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水浒传》出现之前.中国侠义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侠的出现和侠义观念的流行;侠义文学的出现;侠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成功的长篇侠义小说《水浒传》。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水浒传》都为中国侠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在题材选择、主题提炼、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创作模式诸方面.对后世侠义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救亡”的背景下,清末知识精英掀起一股尚侠思潮。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鼓吹侠风的同时对侠的人格进行重新阐释,努力将侠改造成为国为民的英雄,使人们相信侠能够承担救亡图存的重任。在他们尚侠的背后,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谭嗣同主要在于对墨侠实践精神的推崇;梁启超用侠来塑造“中国魂”;章太炎高扬侠风,则将之作为反清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对武侠电影《英雄》的艺术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影坛最大的“新闻”就是张艺谋的武侠电影《英雄》的公映。然而这部影片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有诸多应当清理的糟粕(如对专制、强权的盲目认同),在艺术表现手法乃至人物对白上,对过去的武侠片也没有丝毫超越,更谈不上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