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统一结束了西周种姓贵族等级分封制,开辟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二千年统治历史。史家把这一变革从根本上归结为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胜利。秦帝国承袭并发展了春秋以来中原列国的许多创造,但它也把北方的草原文化融进了缔造帝国、构建社会的制度、习俗和观念种种创新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或别一角度说,秦汉帝国乃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的辉煌。用经济——文化类型学或民族学去透视这一历史变革及其前因后果,将可能拓宽我们的跟光,改变成见,作出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结论。这里只想略陈陋见,就正方家,因此只粗列纲目,展示秦民族、秦帝国体现游牧文化精神的若干现象,并援引其他游牧民族相同或相近的习俗加以佐证,只求说明问题,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2.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辉煌——秦统一论纲(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统一结束了西周种姓贵族等级分封制,开辟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二千年统治历史。史家把这一变革从根本上归结为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胜利。秦帝国承袭并发展了春秋以来中原列国的许多创造,但它也把北方的草原文化融进了缔造帝国、构建社会的制度、习俗和观念创新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或另一角度说,秦汉帝国乃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的辉煌。用经济——文化类型学或民族学去透视这一历史变革及其前因后果,将可能拓宽我们的眼光,改变成见,作出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始皇二十六年平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何以如此庞大的帝国,会短时期便土崩瓦解?笔者试从思想文化的视角对其速亡进行探析.秦国自身本无多少文化传统,其文化,战国以来,大都是从东方移植而来,是东方三晋文化“东学西渐”的结果.秦视其文化,亦仅作为致国富强的捷径,而没有正确对待文化移植、文化融合的问题,把法家严刑酷法思想极端的发展到了顶峰.同时,这也把知识分子推到了反秦阵营.诸如此类的因素,最终导致秦帝国的覆亡.  相似文献   

4.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黄帝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 ,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 ,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因此 ,黄帝和炎帝、蚩尤 ,是传说时代中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三大代表。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黄帝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研究中国文化,要放宽历史的视野,从远古到现在这一长时间、远距离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察决定中国文化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探究过去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从具体内容来看,即把具体时段,一个朝代或几个朝代,一个世纪或几个世纪,作为一个文化研究单元。放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大文化范围内予以具体研究,从而获得更具历史逻辑性的合理结论。从这种大文化观来看,远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历史分期,应该抛开传统的分期方法,可以把几千年文化分为五个大的阶段:一是从周公到孔子,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二是中国文化千年基调的确立,也即先秦两汉第一文化帝国时期。三是中国文化多元鼎盛与一元再造,即从魏晋到唐宋第二文化帝国时期。四是中国文化的因循与沉暮,即从元明到清中叶第三文化帝国时期。五是中国文化的终结与重建,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以及其后长期的中国文化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6.
秦文学简论     
秦族很早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由于长期处于边地 ,发展过程又深受法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而且在短暂的秦王朝统治时期 ,实行了“以吏为师”、“燔灭文章”的文化专制政策 ,因此 ,一般认为“秦世不文”而对其文学尚没有足够的重视。秦能很快由地处边陲的小国发展而成为一个一统天下的封建帝国 ,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随着秦这一民族的发展 ,追溯其文学源流、特征 ,认识其文学的全貌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秦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似是由于秦人特殊的发展道路与地理政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秦文化的特点相对于中原地区那种内敛,保守,柔弱怕变,适可而止的文化特点来说,更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和统一战争的需要.然而,秦文化不是游牧文化的简单重复和翻版,秦在对游牧文化进行积极吸纳的基础上,又对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使它与先进的法家文化相结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从而使游牧文化的因子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8.
蒙古民族的起源12 0 6年春 ,在今蒙古国东北部的鄂嫩河源地方 ,召开了蒙古高原游牧部族代表者们的大集会 (库列儿台 )。出身于蒙古部族一位氏族首领之子的铁木真 ,在这次大会上由降于其军门之下的游牧部族首领们推举为最高统治者。铁木真的义兄弟巫师 (萨满 )选中了“成吉思汗”这个名称 ,并授予了他。这就是蒙古帝国的建立和蒙古民族的诞生。“蒙古”这一部族名最初出现在历史上 ,是在距此事件 5 0 0年前的 7世纪。然而公元7世纪的蒙古还既不是民族也不是国家。7世纪初的北亚处于突厥游牧帝国的统治之下。在中国 ,618年隋朝灭亡 ,出身于游…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帝国与秦帝国集权君主政治的共性胡长林亚历山大帝国和秦帝国各是欧洲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横空出世,地跨三洲,囊括南欧、西亚和北非大片疆域;秦帝国大气磅礴,吞并六国,虎踞黄河长江流域东亚大陆。两帝国的创立者亚历山大和秦始皇都...  相似文献   

10.
秦帝国道德要求的核心是"忠"和"孝",目的在于建构适宜于专制集权统治的家庭伦理秩序和官僚伦理秩序。把政治等级比拟为父子关系,将道德规范奠基于人的心理情感,这是秦主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蜀道连接了关中和蜀地两处历史文献较早定义的"天府",为秦的崛起和统一准备了条件。西部地区因蜀道的沟通,以经济文化区域的突出优势,长期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基础。秦人和蜀人合作开通蜀道这一重大的历史贡献,值得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者关注。蜀道交通体系具有完备的构成,集聚着诸多伟大发明,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信息。蜀道因此可以看作包容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交通线路。蜀道文化线路的研究,应当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及其前后一个历史时期 ,秦王朝与北非、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欧洲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的古老王国、帝国相比 ,物质、精神文化的具体成就互有短长 ,表明整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内在的联系 ,古希腊、秦、古印度、古罗马四大帝国是先后升起照耀世界的几盏明灯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游牧贵族掠夺农耕地区物质财富的需要,为消弭西亚亦思马因派的刺杀恐怖活动对蒙哥大汗自身安全及统治构成的严重威胁,13世纪中叶蒙哥大汗委派胞弟旭烈兀统兵征讨尚未降服的西亚诸国,发动了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蒙古第三次西征严重地阻碍了西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西亚社会生产力遭到空前的破坏,但是蒙古第三次西征客观上也对伊斯兰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游牧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永远不会退出人类发展的历史舞台,因而游牧文化的起源和中亚帝国兴亡史的探讨永远不会停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其现实价值永远存在着利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6,(6):31-36
秦统一之后各地的分裂势力一直存在,先后制造了一系列危及大一统政治的特殊事件,这让秦始皇意识到帝国的统治并不稳固,需要采取各种方式震慑分裂势力,维持帝国的统一局面,而通过求取仙药以实现长生不死正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手段。所以秦始皇求仙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福佑,还应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考察。另外,秦始皇对方术士的尊崇除了寄希望他们取得仙药之外,其实还有着实际政治层面的考虑,他想要通过抬高方术士的地位打压具有分裂倾向的原六国巫祝势力,并试图放弃使用传统的巫鬼之说进行统治,而让六国人民接受一直在秦地实行的法律令。可以发现,秦始皇的求仙行为其实也是试图对当时人们的信仰进行控制,实际着眼点是帝国的统一稳定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科穆宁制度是1081年阿莱克修斯上台后建立的以皇帝为中心、以皇帝的家族为统治基础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了皇帝家族和军事贵族的统治地位,建立起庞大的皇帝家族对非皇帝家族的绝对优势,为科穆宁王朝前三位皇帝提供了坚实的统治支柱,使他们加强了中央集权,恢复并保持了对贵族、官僚政治、军队和君士坦丁堡民众的控制,最终遏制了11世纪以来十分严重的贵族叛乱和阴谋活动,为拜占廷帝国在1081—1180年出现的百年繁荣局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春秋时期国人的斗争已作了颇多的研究。虽然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这一时期国人的斗争比奴隶活跃,但却没能把国人的斗争与奴隶的斗争、新兴贵族的变革运动作深入的比较研究,因此,也就没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促使井田制崩溃中所起到的不同的历史作用。笔者认为,国人的斗争是春秋时期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人的斗争引起了奴隶的大规模逃亡和新兴贵族的变革,并最终导致井田  相似文献   

18.
两汉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新道学与新儒学机制的先后重建,最终定格于新儒学,改变了秦王朝非儒学的集权文化和秦以前个体自由的多元文化形态。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与文学的冲突,本质是教化与娱乐的冲突,前者的政治性不排斥后者的寓教化于娱乐;而其融合取决于文人习惯角文学的方式表现文化,使散文不是在改造文化,而是在适应文化。在这一背景之下,两汉的历史、政论和学术散文的风格都发生着变化,或从自由灵动归于古雅骈偶,或从华美归于质朴等,共同构成两汉散文的景观。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历史上,农耕文化前所未有地越过长城,深入游牧,在辽阔的大漠地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与作用,对蒙汉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追述这一历史过程,并对两种文化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过去人们对法家思想在秦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促进了秦的统一,但后期对秦的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把秦的灭亡归结于法家思想。秦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归结于秦用法家思想统治而导致秦快速灭亡是缺乏根据的。统一后的秦王朝使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对于维护当时的统一局面是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上使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的朝代并不只有秦代,汉以后的政权仍然执行的“外儒内法”的思想,但并没有导致汉王朝很快灭亡。因此应对法家思想进行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