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什么可以用"舒适安逸"和"发展机会"这些关于"人"的概念来诠释城市的属性?因为其实际上揭示了"城市"这一概念所蕴涵的一对最核心的关系,即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城市及其环境无论在其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城市发展及其环境在给城市中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基于城市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等悖论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城市及其环境舒适安逸——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价值取向。城市及其环境的舒适安逸,体现了城市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真善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城市的生活逻辑——人与城市及其环境的和谐、城市人际关系的和睦、城市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建筑美与城市环境空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而当代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不合理布局对周围空间造成破坏,给人以压抑感,与城市景观环境不协调。应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景观环境设计及城市历史地域文脉的延续等方面强化建筑美学在城市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以营造和谐美观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4.
以建筑外观色彩作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现状,分别从趋同与多元、交流与创新、经典与流行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国居住建筑色彩设计的特点,进而提出创新是中国居住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湿地景观在调节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和美化城市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彰显出了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特殊的景观价值.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塑造时,应实现生态健康、景观美学和文化教育三大目标以形成其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发展当代设计的美学的、文化的策略,深深地存在于中国当代设计之中,用和而不同的理念构建当代设计,势必有利于中国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物质、制度到行为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层面,城市文化都呈现出一种集中与理性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压抑了人的感性生存。城市又提供了挑逗感性的多种商业化物质形式,游荡者应运而生。游荡者代表了人类追求感性的一极在城市化内在的理性化规约下力图保持艺术化生存方式的种种尝试,因而成为考察现代性的一个特殊视角。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思想观念的剧变提供了中国式游荡者群体生成与壮大的条件,后者也由此成为了当代中国现代性的一个缩影。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游荡者以其时代及精神特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主体性游荡者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性崩解后的游荡者两大类。其中,前者又有反叛型与游戏型之分,后者有寻找型与推销型之别。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异端形象以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价值追寻等的特殊性,勾勒出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审美性生存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许兴海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3):69-70,48
人文价值作为设计美学中新的价值标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灵魂。它为设计审美提供了新的思考点与切入点,成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亲近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小品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居住理念和文化品位。文章以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为设计宗旨,阐述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小品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期最终建立一个和谐而有时代风貌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1.
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3.
2010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中国进入"后世博时代",基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市与人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当今社会城市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必然造成其空间环境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因此能够帮助城市环境与人之间顺利沟通的城市标识导向系统在城市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标识导向系统通过"标""识"-"导向"的过程顺利地实现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使城市环境真正地为人服务。具备功能性、人性化、美观性并且能够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的标识导向系统必然能够帮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14.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设计的,这些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环境以人为本是当代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强调研究城市空间中的人性化场所,以及如何创造符合人性化、美观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更重要的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公共”这一概念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题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人人关注生活“幸福指数”的时代,城市社区的居住环境、邻里关系是两项重要的检验指标,而城市社区景观空间则承载着实现这个重要指标的任务。以浙江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为例,结合宁波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居住、邻里交往空间合理营造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策略,构建合理的社区景观空间建设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7.
[提要]城市繁荣代表着城市创造财富与辉煌的能力,它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导向,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和人类现代化成果的空间表征。当前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为城市现代化的未来实践明确了方向。我国在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经济增长、城市体制机制改革、城市精神与形象的树立等方面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创造了城市繁荣与活力。如何进一步理性认知城市的本质,创新城市治理,实现协调、共享、全面、绿色、稳定的城市繁荣,需要我们立足于人民性的根本立场,深入挖掘城市繁荣的人民性这一重要价值内涵,在城市安全、城市权利、城市财富、城市环境、城市记忆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彰显中国式城市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城市作为一个物质、经济、文化的综合体,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则协调各种景观文化元素,融合可持续生态建设的价值观,使城市景观文化具有实际科学的、审美的价值意义。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在人文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城市景观建设应符合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识别城市的环境基础空间,在此基础上建设和谐的人文生态景观环境;在生态价值取向方面,城市景观建设必须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等生存发展的生态功能,确保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开拓性的规划,使自然生态和人文价值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精神元素与物质硬件的空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景与物”的统一,体现相生相长、景物共生的艺术观念,是当代国际上倡导的人、城市与环境相融合的最大主题,也是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理念的世界性话语。为此对如何实现城市景观的景物共生、怎样把握景观雕塑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从空间布局、制度创新和城市发展等层面,对“十四五”时期中国构建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体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空间布局层面,需要以因地制宜的区域重大战略为引导,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做强、做精重点开发区与保护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在制度创新层面,通过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新机制和建立面向现代化的区域政策调控机制,以现代化制度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城市发展层面,通过提升城市人的现代化,打造城市经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科学的城市群结构,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基础设施、要素之间的共建共享与自由流动机制,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