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几乎所有人都将尼采哲学视为非理性哲学的典范.然而,从尼采"超人"理想中可以看出,尼采哲学实际上是"非理性主义"外衣下的理性哲学,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演绎理性".尼采只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发现并弥补了传统理性无法照应的理性盲区,是以一种与传统理性决裂的方式做理性追求.尼采哲学蕴涵的独特理性价值表明,其仍没有远离理性主义的传统大道.  相似文献   

2.
尼采反对将人理性化的抽象人性论,认为人是感性身体的、独特的、创造性的生命.这一理论的积极之处在于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分裂人的感性和理性并用抽象理性来压抑、摧残具体感性的人学模式,维护了人之生存的有机整体性,弘扬了人的独特性及其个性化超越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局限性在于否定了人的实践性本质,从而忽略了人之存在及其创造的条件性、历史性和相互联系性.  相似文献   

3.
<正>19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尼采第一次突破理性的束缚,深入非理性世界去探索艺术的奥秘:“重估一切价值”打破了西方知识体系与终极价值的理性基础,呼吁重视生命自身的价值——即他所说的“强力意志”: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瓦解了理性主义的深度认识模式,其“任意性”规则是对理性主义追求终极意义的重创,开创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弗洛伊德则打开了无意识世界,将其文艺观建立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瓦解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尼采和弗洛伊德直接开启了以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所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学界对理性主义的反叛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尼采哲学具有鲜明的反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尼采对理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反对把逻辑、理性视作形而上学的根基,认为逻辑和理性都起源于非理性,反对把理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强调感官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其次,尼采主张用主观的相对的透视主义取代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从根本上否定客观的绝对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透视既然是多元的,那么世界也是多元化的,是无限可解释的.正是尼采哲学的这些特点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其哲学具有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根据维特根斯坦“语义即用法”理论,作者认为,“美学”一词有四种用法,这四 种用法也就是美学的四种形态:美丽论美学,统一论美学,超越论美学,张力论美学。本文 首先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指出实践论美学被超越 的最重要的理由,实践论美学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指控,是它的理性主义。然后论述了西方美 学史上,叔本华对黑格尔,尼采对叔本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超越之旅”。最后指出,超 越论美学之“超越”,本质上是另一种“统一”,是感性统一理性,是感性淹没、覆盖、吞并理性。  相似文献   

6.
从尼采独特的认识论原理--透视主义的角度,阐述关于审美本质的学说.尼采提出透视主义认识论,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感性世界的价值,同时也界定了审美的本质.透视主义是我们进入尼采美学之思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哲学以其知识总汇的特点包融了人类童年对世界的一切看法。哲学家在寻找世界的本质过程中也寻找了人的本质。赫拉克利特以“寻找我自己”开启了从人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考察人的先河;苏格拉底从人的内在入手寻找人的根本,将人视为理性的存在物;柏拉图在将人的理性价值加以拓展时却潜藏着人本化倾向;亚里士多德坚持从自然与理性统一的角度规定人,并关注人的社会性质。人类自我意识的理性自觉在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后,达到一个相对全面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8.
尼采从怀疑主义、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维度批判科学理性、科学真理、科学方法与科学价值。他从怀疑主义维度,以虚无意向为思想特征,质疑客观性逻辑、因果律和科学语言;从浪漫主义维度,以“回归自然”透视科学,驳斥科学机械世界观与科学方法;从非理性主义维度,以权力意志为世界本质,责难科学理论、理性,否定科学真理的存在;从解构主义维度,颠覆现代文明,抹煞科学进步。尼采在吸收近代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搭建起通往现代反主流文化反科学思潮及后现代解构主义反科学思潮的桥粱。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启蒙时代初期,人的主体性观念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建立的,人的理性与西方传统的上帝(超感性领域)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西方近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尼采的"上帝死了",打破了西方社会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内在和谐,虽为人的存在注入了生命活力,但由于尼采彻底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及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致使他的以强力意志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陷入反理性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挣脱了传统制约的现代西方人的主体性观念在为西方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人与世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从而使现代西方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把人的主体性确立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及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和谐的基本范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与启蒙理性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内在维度,缺失这一维度则无法完整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德国浪漫派不是非理性、反动的,而是反思和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弊端并与之竞争的一种现代性理论.以马克思的老师A·施莱格尔的<启蒙运动批判>一文为例来看,浪漫主义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要点有两方面:一是善屈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二是理性的工具化以及虚无主义的呈现.马克思和尼采都承续着浪漫主义的这一批评思路.马克思是在坚持主体普遍性和现代个体自由的基本前提下,向往古典世界的崇高,批评现代世界的鄙俗.而尼采的逻辑则是,启蒙的彻底贯彻无法依靠一切人,而只能依靠特殊的超人,末人无法推进启蒙.尊重和宽容差异、多元、特殊,是自德国早期浪漫派,经马克思和阿多诺直到当代新启蒙的共同诉求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及其现代性批判在历史上一直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探究历史,无论是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批判还是以尼采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现代性所展开的非理性主义批判,都没有真正成为解决现代性难题的合理路径。哈贝马斯从现代启蒙理性的主体性出发,坚持现代性仍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进行了现代理性主义范式的哲学转换,真正从意识哲学范式走向了交往理性范式。对于现代性所呈现的多元价值立场基础上的统一理性规范基础缺失的危机,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理性代替理论理性,进而为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论出路。对于正在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的的中国现代化转型关键期来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也构成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思想的内在价值诉求和最为精髓、最富当代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身体性”为口号的审美现代性 ,秉承了克服理性主义之片面性的传统 ,是现代文化中审美主义的逻辑发展。但其哲学前提仍是理性与感性二元分立的人格模式 ,不外是对主体的“理性—感性”二重组合中审美感性因素的强化和夸大 ,并变本加厉地将后者推向了感官和肉体。相反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他者、人与世界都处在融汇一体的联系中 ,艺术审美是大型的对话 ,以此吁求社会性的行动与变革。这样 ,就有可能成功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哲学.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理性主义、近代理性主义.西方古代理性,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理性,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客观理性.经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代的客观理性逐步演变成主观理性,如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为代表的绝对理性主义.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相对理性主义或实践理性主义又实现了客观理性.但无论是绝对主义的主观理性还是相对主义的客观理性,都具有实体性的特点,并存在着理性高于非理性以及二者的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15.
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一直为所有哲学家所关心和探讨,但在理解上却十分含糊。文章结合西方哲学的发展,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定界问题,指出哲学史上三种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理论形态的片面性,阐述了理性与非理性界定的社会性文化性以及理性主义的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性理论在古希腊时期从人的德性出发,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发展趋向。近代出现了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理性主义人性论和感性主义人性论的分化。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向是对绝对理性的反叛。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现代性批判最为关注的是“现代灵魂”,其表现是意志力的衰微导致本能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种现代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它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尼采将虚无主义的原因归结为“高等的种类”的缺乏,把理性视为“破坏生命基础的势力”,对之进行了批判,意在寻求一个“理性的他者”,即艺术的酒神精神,把它作为宗教及理性的替代物,来为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哲学中,上帝代表了超感性的存在领域,对感性世界进行规定和限制。然而,随着上帝的死亡,只剩下了一个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的世界。在这个缺乏意义与充斥着荒谬本质的世界上,尼采主张用艺术而非真理抑或道德来拯救人的生存,即为人生进行审美辩护。在尼采看来,真理只是为人的生存服务的权宜之计,道德则在根本上与生命相抵牾。只有艺术可使人生超拔于虚无之上,进而美化人生,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9.
巴塔耶处于由黑格尔开创的现代性反思的思想谱系当中。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启发了他,尼采是其思想的直接来源,福柯是他的后继者。巴塔耶对理性和理性主体进行了持久的批判,揭露了现代理性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经过伪装的权力意志,而“理性的他者”却被一个可计算和可操纵的世俗世界所排斥。巴塔耶将色情、性、邪恶、死亡、排泄、耗费等异质因素视为理性的他者,以此来反抗同质世界,试图建立异质世界和神圣世界。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费尔巴哈正式开启了形而上学批判之路,这集中从他的感性观中表现出来。费尔巴哈直接确认了感性世界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并主张从“人”出发看待整个世界的对象性本质。这不仅戳穿了“超感性世界”观的虚假性,而且将对它的批判引向深入。而费尔巴哈批判形而上学的一个突出之点,就在于他由此提出的哲学观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