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施罗德的“新中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新政府的上台执政 ,使西欧政坛“左”转倾向加剧 ,舆论界称之为民主社会主义春天的到来和自由主义冬天的结束。施罗德的“新中派政策”因此而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对“新中派政策”的实质、特点、产生背景、发展前景等做出分析 ,认为“新中派政策”是“第三条道路”的德国版本 ,代表了新一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对民主社会主义传统理论所作的大胆超越。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德国经济再次出现滑坡 ,给施罗德的“新中派”经济政策当头一棒 ,执政党和在野党围绕经济形势相互攻击 ,一般大众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作者认为 ,2 0 0 1年德国经济滑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这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 :天灾、“德国病”和政策错误共同造成的 ,不应就此否定施罗德的“新中派”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3.
“第三条道路”是吉登斯的重要理论。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既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也是被欧洲各国竞相采用的政治策略。本文通过对“第三条道路”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其理论内容、实践政策的回顾,解读“第三条道路”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奉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应急政策,才能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中期以后 ,一个又一个的西方国家组成了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左翼政府 ,并声称走“第三条道路” ,从而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第三条道路”是社会民主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理论和政策调整。要认识这一思潮 ,必须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情况、新发展 ;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也必须结合这一思潮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5.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有德国新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包括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主要指第三条道路。文章对三大社会保障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作了简要分析,认为三大流派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实际上是循环往复、交替出现的,所谓新理论不过是旧有理论的回归、修正或综合;三大理论流派主要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与责任之间孰重孰轻所展开的争论;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社会矛盾的回应与调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首相布莱尔极力倡导“第三条道路”理论,主张走既不同于左翼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推崇的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本文通过深层次解读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其实质与内在矛盾,借鉴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长达十年之久的布莱尔政府的执政理念之基是“第三条道路”。在“第三条道路”框架之下,布莱尔政府的教育政策总体上保持了对前保守党“新右”思想的继承,再融合了一些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从而在“继承”和“融合”的实践中致力于寻找一些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是西方左翼政党及其领导人为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和一系列社会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效应更应该追溯于深刻而复杂的理论背景。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进步性,但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它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发展的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左翼政党及其领导人为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和一系列社会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效应更应该追溯于深刻而复杂的理论背景。作为一种理论,它具有进步性;但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它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发展的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政治思潮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就此著文立说,并取得相当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为一个研究综述,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和争论的主要问题及笔者对进一步深化“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的一点建议.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方法分为个案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译文译著四种类型.研究和争论的问题集中在“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及其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西欧国家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第三条道路”思潮。英国自 1 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上台之后 ,在多个领域全面实施“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在意识形态、政策、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进行创新改造 ,而作为主要倡导者 ,英国工党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对“第三条道路”进行大胆实践 ,成就斐然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第三条道路”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加速和知识经济出现的时代背景下 ,并随着中左政府的上台和新生中产阶级的扩大而迅速得到传播。“第三条道路”在西方之所以受到欢迎 ,是因为“第三条道路”主张政治宣称跨阶级的合作 ,强调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在经济上强调效率与公正的平衡 ,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 ,建立公司社会与民主企业的混合经济。“第三条道路”是西方民主党响应时代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执政理论 ,它试图为当代资本主义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移民大国,无论是在民族还是在文化方面,加拿大都是一个多样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加拿大政府一直致力于寻求合适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推动国内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和谐发展。但是,这条探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加拿大主流社会先后经历了盎格鲁同化论、熔炉思想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激烈争论,最终采纳了多元文化政策,至此走上了符合国情的蓬勃发展的道路。本文拟从加拿大主流社会观念变迁的角度阐述多元文化政策的出台,及其对加拿大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协调多民族关系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八大”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问的矛盾”。历史证明,“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结论是正确的。可是,在一年后的八届三中全会上(1957年9~10月),毛泽东同志首先在党内轻易地改变了“八大”结论。他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到了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宣布,“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思潮的评述,正确解读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地位是资本主义世界为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分析其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指导作用,并通过正确认识和评价第三条道路思潮中的教育政策,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新工党的社区发展政策侧重于通过第三部门的发展来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强调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采取地方性微财政策略,即有限的针对具体场点的经费资助.新工党的社区发展政策是回应由政府和市场失灵而引发的经济社会危机而出笼的,欧盟的社区发展政策和结构基金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导新工党的社区发展政策的意识形态是"第三条道路"理论.  相似文献   

17.
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具有内在精神纽带:(1)“双重解释学”关于社会科学的实践意涵;(2)时空条件与“第三条道路”的晚期现代性背景;(3)对现代性多维度的分析,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与国家的互动;(4)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5)能动性、乌托邦的现实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理论,在思想史思潮中有其一定的位置;“第三条道路”作为对变化了的历史条件的反映,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同时,“第三条道路”的执政实践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应了左翼的主题,参与了历史运动的进程;最后,作为理论思潮的“第三条道路”不再流行后,其方针政策会以历史行动延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西方国家的读者对译文的选择与接受和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之间始终存在尖锐矛盾:西方国家的读者青睐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存在有损中国形象这一问题,而中国政府依据自己的意图译介出去的作品在西方却又时时遭受冷遇.解决这一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效果.霍米·巴巴的“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超越“非此即彼”的第三条道路,即在两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以争取西方世界的积极配合,加快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却大量论述了与知识经济相符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理论核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主攻方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政策导向,“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