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学术界通常把“纯粹自然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认为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要为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1。本文认为,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指与纯粹数学相对应的另一类纯粹理性知识,即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因而康德解决“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其内涵和目的远比仅为牛顿物理学提供理论辩护更为深刻、丰富,其意义也更为深远。一纯粹自然科学正因为其“纯粹性”和…  相似文献   

2.
虽然目的王国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它依然面临着困境:第一,目的王国只是康德道德学说的理想假设,并不能对道德法则的有效性做出合理证明;第二,目的王国很难与人们的实际道德生活相融合.面对这些困境,当代康德研究者提出的康德式辩护,旨在阐明:其一,目的王国是基于人性原则对道德法则做出的论证;其二,目的王国通过道德法则的作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现代转向是从世界形而上学转向意识形而上学,产生了探究意识的先验论哲学。先验论意识哲学经历了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的三次里程碑式的问题推进:笛卡尔力图证明意识是理解一切问题的唯一可靠出发点;康德力图证明意识具备构造有效知识的能力,并且证明意识具备指导正当行为的能力;胡塞尔则力图证明意识内在地拥有完整的客观对象,相当于拥有属于意识自己的世界。经过这三次伟大而艰巨的努力,先验论意识哲学完成了求证我思和所思的唯心论论证,特别是关于内置于主观性的客观性的论证。但是从根本上说,先验论意识哲学的这些工作只是辩护性的,仍然没有达到奠基性的论证,因此仍然对世界无所解释。  相似文献   

4.
李晓光 《理论界》2024,(2):42-48+21
时空形式的排他主观性,是康德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同时,这一问题对叔本华哲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叔本华对该主张的证明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论证:第一,采取和康德类似的基于相似性原则的论证;第二,通过一个思想实验用反证法的方式对该主张给出证明。经过分析,叔本华的两个论证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他的证明虽然并不充分,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理论建构所需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5.
康德对财产权和国家的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康德的政治哲学中 ,对财产权的辩护是其核心的内容。在康德看来 ,财产权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完全得到满足 ,财产权和国家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本文对康德政治哲学的这一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   

6.
侯学勇 《东南学术》2007,(1):105-112
受自然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证明与论证在逻辑学中经常被等同使用,法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颇受此影响.本文分析了证明理论同化论证理论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证明是一种形式逻辑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论证是一种非形式逻辑方法,主要适用于人文学科领域.法律论证理论主要是论证这种非形式逻辑方法在法学领域的运用,但同时应有证明的形式逻辑支持.法学中的形式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入实质论证,法律规范以外的实质理由是判决获得实效的最终力量来源.  相似文献   

7.
康德先验观念论不是消除而是加强了现象和本体、自由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并且最终为神学确立了道德论证的途径。从中国哲学体用论的立场看,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并没有放弃它所批判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基本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不仅最终皈依神学,而且其出发点就是为信仰辩护。  相似文献   

8.
直觉主义逻辑是达米特语义反实在论的基础。他对直觉主义逻辑的辩护包括证明论、模型论或语义学、意义理论三个层次,他论证了直觉主义逻辑规律是自我辩护的、其语义解释可以避免循环论证,阐明了直觉主义逻辑和经典逻辑之争的逻辑哲学内涵。他提出的协调性、非循环性、组合性等原则对演绎辩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普兰丁格使用模态逻辑S5及其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论证工具,并运用可能世界、世界索引性质、个体本质和示例等基本哲学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辩明极大伟大性、极大美德性及全能、全知和道德完美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一本体论证明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康德式存在不是谓词的责难。它不但在形式上是有效的,而且更为形象直观,极大扩展了本质主义学说的内涵。但其主要前提的可靠性并未得到有力证成,至大可能性的模态直觉辩护需要更详尽的澄清,至大的可能性属于相对模态,绝非形而上学模态,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它使用的论证工具模态逻辑S5是否正确的形而上学模态逻辑也存在着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10.
在康德那里,"外部刺激"与其说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本源碰撞,不如说是两者的原初分离。这一原初的分离是一切感性杂多的来源,由此成为一切认识的开端。而心灵的"内部刺激"则旨在说明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的可能性、必然性。这种自我刺激具有两个层次:在内感官层面,心灵凭借对外部杂多的完全时间化而形成了自我感觉;在先验统觉的层面,一切内部的有关自我的表象通过知性的联结而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的经验建构,必须经由自我刺激。自我刺激的必然性表明了自我表象与外部世界表象相同的"被给予性",也表明了自我认识与外部对象认识相同的"非理智直观性"。据此,主体"不能不"对自身而言是一个直观的和内知觉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研究认识论的过程中,主体成为一切研究的根本前提和基本课题,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中心。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外在实体,而是无需前提设定直接给予的自我意识。连接笛卡儿和康德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就是关于自我主体问题。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突出了主体的作用,康德哲学先验主体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无处不立法",揭示了康德哲学的性质和精神。笛卡儿和康德在理解主体和处理主体问题的方法与观点方面存在异同,本文试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达到澄清主体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对当代国家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关于"自由国家之联盟"的构想上,这成为了联合国的理论基础。康德是联合国制度的理论创始人,康德是当代国际法律秩序的重要思想奠基者。"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康德永久和平论的核心思想和制度设计之所在。联合国成立后,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康德设计的"永久和平"似乎没有完全实现。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有必要对西方先哲所设计的"永久和平"进行思考。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在目标上是理想主义的,但具有策略上的现实主义安排,现实主义的策略安排的一个困境就是战争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越南对华裔的汉字教学一直以来侧重内隐模式而忽视汉字内在规则的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汉字本身所富有的隐性规则和知识,忽略了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的文字特点。对越南华裔学生而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应该协同发展。在汉字字形的各种知识中,笔画、笔顺知识难度低,部件、独体字、合体字、形似字等知识则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对低难度知识,教师可采取外显-内隐-外显的教学顺序;而对难度高、内容复杂的知识,则可采取内隐-外显-内隐的教学顺序。外显教学的策略主要是注重规则的讲解,内隐教学的策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字感,关键是培养汉字内部细节的字感。知识的外显教学可通过直接讲解、对比归纳、图片呈现等方式把字形规则凸显出来;内隐教学则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游戏把汉字的外显知识加以内化和储存。  相似文献   

14.
软权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稳步提升“软权力”。公共外交是世界各国塑造本国形象,增强软权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试图探讨开展公共外交对提升国家软权力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中国发展公共外交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康德关学思想开创了西方诗学发展的新方向,它改变了西方诗学的摹仿论传统,颠倒了传统的主客体的关系。论文从源头上探讨了西方诗学传统转变的动力,试图为现代及后现代诗学的研究提供更深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7.
张岱的小品文呈现出"以诗为文"的特点,诗歌对其小品文的渗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可看出其以诗为文表现为:以诗的形式为文,以诗的意象为文,以诗的抒情为文三个方面。其小品文具备"以诗为文"跟张岱的诗歌理论中将诗歌的高度概括化跟高度个性化的统一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以及其在高雅精美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学识修养气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有关史料的整理,力求对西夏官吏的“禄食”标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屠”(肉食)+“米谷”(粮食)+“马食”+童仆食物构成了西夏具体餐饮标准。这一标准,从侧面又反映了西夏社会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物质相对匮乏的现实。另外,本文对史金波“一屠应是指屠杀羊一只”的解释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吕佳翼 《理论界》2013,(8):110-112
本文以对长波"第二个拐点"原因的解释为重点论述了曼德尔长波理论的主要观点,就学者们对它的各种批评观点表明:长波由收缩期转入扩张期(即"第二个拐点")的现象不违背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中,"纯粹的"经济领域是不存在的;虽然要考虑到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但它们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要以中间环节为中介。  相似文献   

20.
王鹏运在推动词学发展上,除了数量甚众、风格卓异的词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词学思想及其对临桂词派其他词人的影响。他以词体为尊,推重词的比兴寄托,倡导“重”、“拙”、“大”“作词三要”,重词之体格,讲求体格与声律二者并重,推重空灵而厚重的梦窗词,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临桂词派的重要词学理论《蕙风词话》的建构与形成,为临桂词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