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商品经济,从最抽象的层次上讲,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交换经济。人类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离开交换,商品、商品经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换关系的总和便是市场。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资本论》第3卷,第718页)列宁也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市场从来就是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发达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末,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薰华同志的《<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一书,我认为它抓住了《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本质。张薰华同志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时,总是联系到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即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超出资本主义界限,涉及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商品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只要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论》的许多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①我的看法更广泛一些,凡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这才是《资本论》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列宁作了严格的区分,指出:“所谓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之下,产品是由个别的、单独的生产者生产的,同时每一生产者专门制造某一种产品,因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卖产品(产品因此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学界,不少人都在事实上把“交换”和“商品”看成是同义的。似乎凡是分工生产和互相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凡是有交换关系的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因此就推导出不仅私有交换经济是商品经济,公有交换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的论点。经济学家骆耕漠在最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社会主义商品货币问题的争论和分析》一书第一分册中,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作者指出:  相似文献   

4.
《学术月刊》在1979年第七期和1980年第四期分别刊登了金名俊同志的《竞争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李德华同志的《竞争是商品经济共有的客观规律吗》两篇文章。我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竞争规律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李德华、金名俊同志说:“竞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竞争不是‘商品本性’的表现,而是‘商品生产者的天  相似文献   

5.
卓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尤其是把《资本论》的原理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作出了贡献。卓炯同志的经济理论是多方面的,可说自成体系。这里只对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点作些简要的介绍。1.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卓炯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学家,1962年,他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他说:“在公有制度下,不论是全民所有制的产品也好,集体所有制的产品也好,只要有社会分工存在,产品就要进入交换过程,就要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和私有制下的商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的性质?最近,蒋学模同志在《再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通观该文的主旨,无非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是好的,应该大力发展,其它性质的商品经济,存在不少毛病,酿成许多恶果,应加以限制。我认为此论有许多不妥之处,有必要提出商榷,以就教于蒋学模同志和理论界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7.
骆耕漠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或不存在商品价值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交换,工农之间的交换,都不是商品交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已经全面消亡的观点。骆耕漠是从以下基本观点出发的:“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一、谈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范畴的本质含义。有些同志带着旧的传统观念来论证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个范畴象拼积木一样颠来倒去,逻辑上讲不清楚,缺乏说服力。我认为要理解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至少要破除二个传统观念:首先是要破除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的传统观念,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而不是产品经济的新观念。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观念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中都讲到未来社会在公有制建立后是由产品经济替代  相似文献   

9.
卓炯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书,收集了1961年以后他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和未发表的三十篇论文,多方面论述了他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见解。卓炯同志早在一九六一年就明确指出:“现在的事实很明显,在公有制度下,不论是全民所有制的产品也好,集体所有制的产品也好,只要有社会分工存在,产品就要进入交换过程,就要成为商品……这种商品经济的特点就是计划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的概括,不仅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但是,直至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不一致,仍存在较大分歧。最近有些同志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立脚点是商品经济”。对此种阐释,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只能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但它又不是产品形式的计划经济,而是商品形式的计划经济,简称商品计划经济。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如何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想就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问题,对蔡馥生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与卓炯同志商榷》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符合什么样的实际?蔡文说:“就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来看,说它是商品经济吗?但农村生产的粮食四分之三是农民自己消费掉的,国防工业企业的军用物资,说它是商品也说不通,同谁交换,交换什么,这一矛盾三十多年来经济学界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里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和社会主义实际矛盾吗?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评骆耕漠同志的商品消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骆耕漠同志在《商品经济的消灭及其规律的探索之一》一文中,完全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甚础上的商品交换,甚至公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工农之间的交换也不是商品交换,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公有制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或不存在商品价值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已经全面消亡的观点。骆耕漠同志一方面把他的商品经济消亡论说成是符合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实际的,是对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持肯定态度的,是符合马克思列宁生义的。另一方面他把确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的观点,说成是“拘囚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是一种“不科学的流行观念”、“习惯说法”或“日常用语”,是“完全误解了经典作家的论点,离开经典著作的原意至少已经有十万八千里了!”骆耕漠同志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消亡论“有仔细研究和大加通俗宣传的必要”,为的是“及早帮助人们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术语和现行的日常用语,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现象和本质,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真正存在经典作家所说的商品价值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严密的科学讨论,以消除各色各样的误解”,解决这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迄未解决的问题”。骆耕漠同志的如此等等观点与说法,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十分惊异。我们认为,承认不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的确不是“无关实际的单纯概念之争”,而是关系到是否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导,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关系到如何对待和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到如何看待过渡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的重大原则问题。正是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们同骆耕漠同志有着根本的分歧。在我们看来,骆耕漠同志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是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相矛盾的,是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相矛盾的,是和党的现行经济政策不相符的,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下面我们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与骆耕漠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能不搞清商品的定义.而目前流行的有关见解,我认为是不确切、不科学的.如有些书上说:商品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种观点首先就难以解释.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前后,人们偶然交换的产品并不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那是原始人为了自身的消费而生产的.可是,能说这些经过交换的产品不是商品吗?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15.
近半年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争论格外热闹。综合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一、关于市场经济问题1.什么是市场经济一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其理由是,作为商品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经济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市场,因而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一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或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因为市场经济即  相似文献   

16.
读了《学术月刊》第二期雨田同志与骆耕漠同志讨论关于国营企业售卖给职工的消费品是否商品的文章,引起我很大的兴趣,禁不住要来参加讨论。一国营企业“售卖”给职工的消费品实质上已不是商品骆耕漠同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和价值问题”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实质上并不是按商品买卖关系向他们自己的工厂提供劳动力;因此,国家商店将工人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出售’给工人,也就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为指导,就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问题,与樊季刚同志商榷。一商品,从它产生以来,历经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中,它仍不可遏制地出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决定产品转化为商品?究竟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必然存在着商品生产?这个问题,从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争论焦点之一。如果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列宁和布哈林的论争算起,至今已达六十年。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少见解。《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樊季刚同志《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的文章,分析了商品经济萌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提出:人们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造成的劳动本质差别,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何为劳动本质差别呢?文中曰:一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异质的”(即劳动的具体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劳动者的“劳动又是异量的”(即劳动者在生产中付出劳动  相似文献   

18.
略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中,精神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商品及商品属性,分析精神产品是否符合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商品,不是看它是不是物品,而是要分析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通过产品的交换反映不同的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二要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三要看它是否用来交换。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于其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价值实体;最后,即使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于施舍、赞助、馈赠、或自用。也就不存在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的问题,无须在交换中透过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比较同一的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19.
市场问题是列宁研究经济理论的出发点,而又贯穿于列宁从事革命和建设活动、进行大量理论探索的始终。列宁的市场理论,导源于对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经济理论的批判,到《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著作问世时,已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列宁通过对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化过程的历史考察,实际上已经发现了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的真理。十九世纪末期,列宁及时地、敏锐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生产、交换、垄断、资本输出国际化的本质。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列宁试图不通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而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产品分配,结果遭到失败。列宁经过深刻反省与艰苦探索,终于确立了以新经济政策为基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理论,使列宁的市场理论得以成熟。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及其内在机制的思想、关于计划与市场统一的思想、关于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而过渡到发达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划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互关系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等劳交换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优化配置,必然表现为市场形式。我认为这种市场的本质是等劳交换,宜称为等劳交换市场。这里谈几点看法。等劳交换市场存在的必然性我在1986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略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形式》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劳动力买卖不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需要市场形式,相反,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