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香港因"修例风波"再次进入国际舆论焦点区,并对"一国两制"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回溯香港历来的运动潮均可以管窥其本土意识背后的国家认同的迷失。历史文化与政经交错是香港青年认同弱化的重要原因,寻求适合香港人,且年轻人认同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香港的回归不仅是版图上的回归,更是人心的回归,提高香港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加强其国民身份的认同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提要]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铸牢路径可通过引入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范式进行探索。通过梳理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内涵,阐述共同内群体认同中群体表征范畴和感知相似性的意义,可以发现二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扩大群体表征范畴强化共有社会身份可以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知相似性则作为他们的中介因素而存在。通过培育各民族共同内群体认同,将促进成员间建立积极的群际接触、形成深层的心理融合、构筑共享的精神文化,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杀马特”青年群体发展初期,由于国内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传播有限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原因,“杀马特”青年群体一度在身份意识上处于被表达、被定义,甚至被严重曲解的境地,造型夸张、举 止怪异成为这一群体的身份标签。自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传媒的高速发展、商业利益的推动和公众参与社会变革主体性的增强,“杀马特”青年群体社会身份认同的诉求显著提升,其身份意识经历着从“被表达”向“我表 达”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做好新兴领域青年引领凝聚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新兴领域和职责.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理论为指导,在分层分类为新兴领域青年提供服务的要求下,新时代共青团对新兴青年群体"引领凝聚"的科学内涵包括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在把握北京新兴艺术从业青年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从完善政治参与、强化社会联络、提供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规范的职业评估机制四个维度引领新兴青年群体,从而实现政治认同、组织认同、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的目标,为引领新兴青年群体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理论和现实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经济政治发展密切,"自由行"常态化,"一签多行"政策得以实施,内地民众赴港旅游、购物人数不断递增,在两地民众紧密交往的同时,冲突与摩擦也随之增加,而在这些冲突事件中,香港青年甚为突出。笔者认为,认清两地冲突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为香港青年自身的身份认同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两地互动与香港青年身份认同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香港主权已经回归20余年,香港文化中西合璧的浪漫风采依然。但是,香港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却陷入了困境。葛兰西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策略,即以"市民社会"为场域、以"积极同意"为前提、以"有机知识分子"为依靠力量、以"阵地战"为获取策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香港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构建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年群体在转型时期的网络群体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从社会正义感、表现欲强、易产生“罗宾汉情结”、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宣泄等方面来研究青年群体的心理动机,探索青年群体参与网络群体事件的网络主观信息传播机制、群体效应的模仿机制、网络去个性化机制、网络群体认同极化机制等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是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跨境移动人口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他们是某种类型的移民,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难以被归类为移民,他们没有永久居留的意识,策略性地同时拥有多个居留身份.他们也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的自我压力,而是自觉地与移居地社会保持某种自我隔离或者群体隔离.香港与内地跨境流动人口展示出的这种流动的复杂性,使我们重新思考居民身份与认同、社会团结与有效管治等深层概念的含义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党议"之社会基础和党人群体的身份认同为主要考察对象,把"党议"兴起归之于士族力量的壮大是一个误导性结论,因为东汉安、顺之后士族力量没有实质性增长。"党议"所以形成政治思潮,并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首要基础在于党人群体认同增强。通过门生故吏关系等有形纽带,以及各种非正式场景的集会,党人已形成了强烈的身份认同,此种认同既通过人物品评表现出来,又为其所加强,最终使党议达到高潮。这也是为什么党人敢于对抗皇权、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的原因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时兰州市农民工的实证调查,对目前农民工身份自我认同的状态、形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农民工城市社会关系网建构的失败、以及在城市生活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自卑感、谋生的艰难感等心理感受,导致了农民工目前身份自我认同的模糊现状,说明农民工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是一个相互构建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其身份的自我认同正处在一种从"表面接纳"向"心理接纳"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社会认同,认同是公共关系实现的前提,也是公共关系展开的过程和结果。网络社群颠覆了大众传播模式下围绕支配性群体所形成的"制造共识",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基于广泛连接的社会网络,个体主动参与到社会认同的构建中,个体与个体彼此之间的信息流动,逐渐形成了超越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无边界、分布式延展的社会认同模式。公共关系实现的过程就是以"互动仪式"为核心,以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为纽带,实现对话与交流,推进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乃至社会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依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借以分析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能综合考察影响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多重因素。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总体身份认同状况较好,但认同结果与认同期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个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流迁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对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本地人身份认同均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了促进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政策建议: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体系;将青年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城市社区体系,消除青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的社群隔离。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安市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现状调研数据,以政治参与中基层政治选举为切入点,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视了当前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地位关系。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情况,但与社会经济地位存在不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一定的身份认同和政治敏感度能够增强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持续推动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新生力量。新时代,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立足"五个认同"教育,将理论与实践、主动与推动、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坚持以马恩经典原著为指引、以"五个认同"为内容、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以躬行实践为方式的现实培养路径,不断巩固和强化青年群众的社会基础,夯实青年群体的主流意识,汇聚青年群体蓬勃力量,加快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导致社会环境、社会思潮乃至思维意识形态的不断嬗变,青年群体中法律信仰缺失、道德价值滑坡不断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严重影响青年成长。探究青年道德丧失、"有法不依"现象及生成因素,研究青年法律信仰与道德价值取向的互动机制,促使其成为有道德心和守法意识的人,从而有益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围绕认同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身份边界的建构,而且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作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宗教是个体的信仰选择,宗教的认同不仅是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区别开来、也是用这种区分建立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在个体层面,宗教身份使人类在不可预测的模糊情境中获得稳定的依靠;在社会层面,宗教身份的社会性就是稳定的集合体.对身份依靠的稳定性期待,必然形成对社会整合的依赖.因此,个体认同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身份之间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复杂的认同分层与结构中认识宗教认同的独特作用机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