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些年,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发展迅猛,本土观众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在国际市场上却面临尴尬境地。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必须国际化突围,这就要求其具有喜剧意识,探索和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喜剧现象和喜剧精神,感知普通大众的生存与情感、理想与追求,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于一体,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使国外观众通过电影了解我国真正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方言的运用越来越成为我国当下喜剧电影中的一大热点与亮点,方言运用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其通俗化的话语表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方言表达与影片中小人物身份的深层结合;在喜剧的背后,方言的运用又蕴涵着多重的文化指向:理想主义色彩下的道德指向、地域亚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幽默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杂语狂欢。虽然方言的运用给喜剧电影带来了生机,但过度泛滥的方言运用会带来市场局限性忽视影片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时期的喜剧电影,无论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有一定的进展,且呈现出大好的发展势头。但我国喜剧电影在总体上还缺乏一种气势,还未产生出强有力的冲击波,去震撼观众的心灵,从而引起舆论界的刮目相看,改变喜剧电影低下的地位。喜剧电影要在艺术殿堂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当然应作多方努力。当前,应如何借鉴中外喜剧的创作经验,健全和强壮自身的肌体,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一)喜剧姓“喜”喜剧艺术,是笑的艺术。喜剧姓“喜”,笑,是喜剧电影的基本特征。“喜剧不喜”,“喜剧不笑”,就不成其为喜剧了。从这种意义上说,“笑是喜剧的第一要素”。喜剧创作者,要放胆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让观众笑起来。这是喜剧电影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代艺术与审美文化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电影作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它所反映和导致的审美文化趋向无疑更需要注意,本文从《顽主》这一后现代喜剧电影揭幕之作反观批判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文化现象,提出当代艺术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联姻消费市场的大陆喜剧电影在“笑果”制作上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之时,也使得其成为文化投资者们“圈钱”的“新舞台”。高票房收入的背后,暴露出了大陆喜剧电影在喜剧立足点飘忽不定、喜剧价值观模糊以及任由喜剧电影滑向低格的感性之乐等艺术症结。喜剧品格的萎缩及虚无主义狂欢的盛行,与喜剧思维的偏离、喜剧意义传达的随意与任性不无关系,加之商业美学放弃艺术的抵抗性原则让不少喜剧电影成了单一的浅层消费符码。健全的喜剧电影,不仅需要有理性的构思能力及艺术策略来呈现当下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性自身缺陷所内蕴的喜剧性,而且也要在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中于人与社会之反常、不协调等所导致的可笑之处来实现对自我乃至现实的审视、批判和超越,这才是大陆喜剧电影应有的叙事伦理及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陈吉 《东岳论丛》2023,(6):75-82
作为中国电影重要的类型之一,中国喜剧电影及其表演美学不容忽视。中国喜剧电影从早期滑稽短片开始,延续至今,几乎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步。以《你好,李焕英》为代表的当代喜剧电影创作,体现出表演美学与导演美学的关联紧密,其对中国传统曲艺精髓的传承,基于真情实感的现实主义基调与中国电影主流表演调性,并借助互联网在银幕内外的艺术表演与社会表演,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认同。总结当代中国喜剧电影表演美学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可以窥探中国民族表演的文化因子,对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创作甚至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3)
本文主要阐述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后现代文化。这种产生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具有大众性、娱乐性、甚至商业性的特点。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中国的学术界也无疑受到了影响,虽然中国还没有进入后工业社会。二是以冯氏电影为例阐述了中国大陆后现代电影的特点。中国传统喜剧是以讽刺为正宗的,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电影人在不断寻找新的样式。在后现代语境的影响下,中国电影逐渐脱离了政治教化,开始注重表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其大众性非常明显。喜剧电影的表现样式也由讽刺转为幽默。  相似文献   

8.
在审美实践中,证实审美价值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是一种操作化的关系,即理性渗透于感性,并指导感性实践。在这种关系中,审美价值具体化为审美操作。由于审美操作的系统性、现实性,审美价值在审英教育中得以现实化,最终产生了审美教育效应。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其研究对象——与生态相关的审美生活,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完整的,这是生态美学的首要问题;它体现为审美主体在生态环境中的具体生活体验,在其基本的构成上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其时间性三个要素,具体而言,是审美主体的体验奠基于生态环境诸物的质料之上,在时间性上的整体特征是审美主体“始终”指向生态环境;具体而言,这种时间性又有两种基本的可能性,其一是描述生态审美生活的内时间意识的静态构成,其二是从“意义”与“价值”角度,阐述此内时间意识得以形成的动力及其机制,并与艺术美学、设计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载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底层书写由来已久,在表现小人物的物质贫困、精神麻木上,底层文学与十七年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精神走向、情节结构、审美表现上又有许多歧异。底层文学不管是社会学价值多一些,还是文学价值多一些,不可否认的是,底层文学分界窄化了文学场域,在具体阐释中,面临审美削弱和深度缺失的诘问,它的出现和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崇尚多味 ,避忌单一。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 ,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多味性、相间性实为中国悲喜剧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一儒 《阴山学刊》2002,15(1):13-19
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崇尚多味 ,避忌单一。特别是作为审美情感主要形态的悲与喜 ,在艺术作品中总是彼此渗透、互补共生。多味性、相间性实为中国悲喜剧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曲的浪漫喜剧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悲剧多为浪漫喜剧,而作为浪漫喜剧的中国古典戏曲多重视伦理正义的伸张,在表现情节过程之中以抒情为主,结局的团圆形式之中体现出幻想性、想象性,同时也不失滑稽幽默。这些美学品性使中国古典喜剧多为浪漫喜剧。  相似文献   

14.
方红梅 《兰州学刊》2006,(10):74-78
在梁启超那里,趣味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作为特色标识的重要范畴,是包蕴着美本质论、审美心理论、美感效应论、审美价值论等多层面美学思考的美学范畴,内涵丰富而深刻。趣味不仅是区别于真、善而体贴生命本身的美,而且,它同时也是美感体验,是在行动与价值统一基础上形成的、感受到生命自由的美妙感,正是这自由美妙感内在地设定了趣味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语用预设看赵本山小品的幽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预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推理原则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小品喜剧界具有代表性的赵本山小品系列为研究素材,以语用预设为理论框架,以定性研究为基础,来解读"赵氏小品"中的幽默性。  相似文献   

16.
何世剑  卢胜平 《兰州学刊》2008,(2):161-162,160
“媚”是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画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画体规范转变和艺术追求的时代潮流。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媚”论,大致引入于魏晋南北朝,升格于唐宋,深化于元明清。媚画生成在于用笔消散轻柔,不可太劲挺强健;用墨黑多于白、浓多于淡、湿多于干以及用嫩墨,由烘、染、破墨等法出之;“媚”画多用“兰叶描类”。“媚”画主阴柔美、形式美,媚画流动飘洒,富有动势之美,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画家超越呆板、枯竭、臃滞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7.
刘向信 《文史哲》2006,6(3):75-80
“立人”是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家共同重视的核心问题,这是由中国现代历史的内在发展要求和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立人”呼唤具有新质的现代人格的出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而在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中,又普遍存在着“情感教育”的不足,导致“人的素质”的欠缺,因此从“立人”的现实要求出发,在美学活动的规律制约下,重视“人”的美育教育及其情感教育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初始,在我国文论试图摆脱政治和哲学束缚、回归自身的文化语境下,童庆炳提出的"文学审美特征论"将文学的根本特征由形式决定的形象特征重新归为由内容决定的审美特征,并提出了"文学的特殊本质是审美"的科学论断."文学审美特征论"运用马克思的价值论从美学角度确定了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区别了文学与非文学,回应了历史要求."文学审美特征论"具有多元开放的理论视野、辩证思维的理论方法和继承发展的理论精神,这样的理论特色使其不断保持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19.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