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迅疾发展,中国在向现代化快速转型,上亿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并行加剧,使得维权护老成为21世纪的一个新的社会性问题而备受关注。削弱的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恶化了留守老人的现实生存福利状况,从而导致养老结构出现了社会化的“断裂”,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状况以及赡养问题的日益凸...  相似文献   

2.
潘跃  石永红  卫敏丽 《21世纪》2010,(12):13-14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在必行。“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留守老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类弱势群体。子女的外出务工弱化了家庭对他们的养老功能,同时,社区资源的匮乏并未缓解留守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作为社会正式支持主体对留守老人的支持状况,本研究对我国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400名农村留守老人以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可以获得的政府支持非常有限,政府的角色仍然处于缺位状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调整社会政策来填补家庭功能的缺失,留守老人的福利保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由“核心化”向“空心化”的转变,留守老人问题日益严峻。基于豫东农村调查得知,留守老人面临经济来源拮据、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孤独寂寞、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新农村建设。为此,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扩大“新农合”范围,加强农村医疗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成立各类留守老人团体或协会,转变养老观念,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与管理,满足留守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2011年中国老龄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数据,在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特征和养老现状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福利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个体特征层面上看,年龄较大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和自己(或配偶)有房屋的这几类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更容易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从家庭特征上看,留守老人家庭收入越高、地位越高、子女数量越少越倾向于正规化养老模式,家庭出现过迁徙比没有出现过迁徙的农村留守老人更热衷于非正规化养老模式;从社会福利层面上看,所住社区有组织活动和没有参与医疗保险的留守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结构向"空心化"家庭结构转变,出现了所谓的"留守老人"问题.留守老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老人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等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研究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养老是我国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村需要照顾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化解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通过对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取长补短,发挥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在农村养老资源上的合理分配,实行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把居家养老、公益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地统一起来,促使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养老,建立起福利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也是当今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的一种合理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121位农村老人,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同模式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不同养老问题。在农民个体向城市流动的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以情感关怀不足的为主;在家庭化流动模式下,留守老人承担家庭看护、孙辈照料与家务劳动等任务,存在严重的身体与心理负担,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缺失问题。而对子女的牺牲精神则遮蔽了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在举家迁移模式中,随迁老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异地养老存在严重的城市参与不足和乡村依恋问题,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需采取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农村社会,传统的养老支持明显弱化,政府的福利支持比较匮乏,这就使得目前农村养老面临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化解不仅需要发挥传统养老的支持作用,更要发挥政府在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作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老人社会福利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将老人补助项目与家庭发展政策相结合,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探索土地养老的可行性,整合政府福利支持与非制度化养老资源,以满足农村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4.
门神观念是我国传统民俗观念之一,其产生与早期人们对门户的认识与理解相关。门户不仅是建筑实体,且具有多重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出于装点、神秘化门户的需要,门画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出现并传承至今,成为当代一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教皇权兴衰与欧洲世俗权力的发展相关联。14世纪-15世纪,在封建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成长的过程中,“基督教大世界”的普世主义逐渐被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取而代之,以新君主制为特征的民族国家趋于形成。英国在与外国人,尤其与罗马教皇的斗争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观念。威克里夫提出了较完整的民族教会理论,他反对罗马教廷干涉世俗生活,要求建立不依附于任何外国势力的“廉价的”民族教会。在此基础上,英国人逐渐摆脱对中世纪罗马教皇的依附性,打败了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等外来势力的干涉与威胁,建立起以都铎专制王朝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从而奠定了迈向近代国家和殖民贸易帝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幕末 ,西方的冲击促成了日本的民族危机 ,同时 ,也加深了幕府统治的危机。以西方冲击为契机 ,受控于幕府的朝廷和强藩提出了重新分配政治权力的要求。于是 ,幕府、朝廷、强藩进行了一场政治上的整合运动 ,即公武合体运动。公武合体运动是三支政治力量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妥协的矛盾产物。  相似文献   

20.
解决社会学危机的努力表现为两条进路:一条是实证主义内部的更新改造,一条是理解主义和批判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后实证主义解决了经验环境与形而上学环境联结的问题,理解主义和批判主义提供了解决“价值无涉”与“价值关涉”矛盾的可能,而三大主义又都要求以经验实证为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论在这样的相互需要下统一起来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