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近年来的高失业率,德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框架内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措施是将失业保险基金更多投向就业促进、降低失业保险给付水平、缩短失业保险给付期限、改变失业保险给付方式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就业。德国采取这些措施的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失业保险给付水平、给付期限和给付方式对再就业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失业保险待遇给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失业保险基金的待遇给付是失业保险制度能否得到落实、失业人员是否能够获得有效保障、失业保险运行是否正常、失业保险工作是否有效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可以说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运行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失业保险待遇给付的顺利实现.在确定这一制度时,有几个主要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一是待遇给付对象范围与条件的界定;二是给付项目与给付标准的界定;三是失业保险待遇的发放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和政策运行实践表明其具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属性,这不符合社会保险的制度原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应当使其回归社会保险的制度原理,变革为就业保险,重溯制度目标,实现制度更迭:构建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制度目标模式,其中生活保障是基础,促进就业是核心,预防失业是补充;完成从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险的制度转化,建立实现制度目标的三项就业保险给付;完善促进就业导向的失业给付制度,将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制度改造为就业给付制度,建立经济不景气时期的缩短工时工资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失业保险制度存在以下缺陷及其弊端:覆盖面狭窄;没有对失业者和失业保险的支付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失业保险管理机构权限不明确,运行不规范。改革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措施包括: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合理规定失业保险给付的条件;资金来源多元化;建立统一规定的失业保险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9年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但失业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却巨额增加,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增长速度。1 523.6亿元的巨额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与近年来我国居高不下的"真实失业率"状况不相匹配,供求矛盾日益突显。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建立失业保险费率弹性征缴模式、调整失业保险金待遇给付水平及给付条件、多渠道发挥失业保险再就业促进功能的措施来化解供求失衡矛盾,确保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失业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基金筹集、津贴给付和行政管理体系三大方面对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总结归纳、比较分析,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立基于长期雇佣体制下的日本雇佣调整补助金制度,其实质是一种雇主经营风险(工资支付风险)的社会化分担机制,并在历次危机中有效实现了减轻雇主经营成本和保障劳动者经济安全的双重目的.我国现有失业保险预防失业制度中的稳岗补贴措施,无法在减轻雇主经营成本和保障劳动者经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并且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明显偏弱.结合我国实际,有必要在借鉴日本雇佣调整补助金制度的基础上,从给付条件、给付标准和财务来源等方面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的工资支付风险社会化的分担机制,从而健全现有的失业保险预防失业制度.  相似文献   

8.
就业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状表明,失业保险制度升级为就业保险制度,能有效克服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有余、促进就业不足,失业保险制度难以与就业促进等无缝对接问题。就业保险制度尝试用保险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具有保险覆盖的范围更广,失业给付的附加条件增多,政府出资的范围明确,追求财务独立,整合政府就业促进部门及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能等特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有不足,需要以就业保险的制度优势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通过逐步扩大覆盖面,完善保险费率与保险待遇制度,加强就业促进和就业预防功能,提高失业保险的管理成效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的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我国新时期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筹资是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失业保险资金存在筹资规模较小、统筹层次较低、高收入者积极性受挫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筹资体制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没能适应我国经济新形势、就业等情况。面对新局面,急需对现有失业保险筹资制度进行完善,并适时适度、分步开展失业保险筹资机制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失业保险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保险的特点是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依据。目前我国失业保险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根据失业保险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导致扩大覆盖面和资金收缴困难。因此要把握失业保险直接性、强制性、互济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特点 ,在失业保险资金筹集、支付、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 ,以促进“十五”规划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现行日本失业保险法制度的特点是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员工在职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以预防失业的发生。上述特点的形成原因在于:借鉴西方国家失业保险法制度改革的经验,应对结构性失业的能动反映,强化政府在失业保险法制度中的作用以及重视员工技能培训的历史传统等。日本的失业保险法制度的经验对处于改革中的我国的失业保险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国劳动就业体制的重要内容。适应市场化就业模式的内在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就成为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从失业原因分析,我国目前的失业矛盾主要有两类:隐蔽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1)隐蔽性失业。这是由於国有企业不能按照市场效率原则的要求,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的优化组合,而有相当多的富馀人员滞留在企业所致。(2)结构性失业。我国的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於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应实行以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的改革,逐步形成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所提供的保障能力非常有限,覆盖范围太小,促进就业的功能较弱。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扩大应从促进再就业的角度出发,就业保障将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向提供就业保障转变也是国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失业保险是我国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着不足。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在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理念、适时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它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失业保险是我国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着不足.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在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理念、适时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它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实行失业保险已经有1个世纪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失业保险的普及程度、在失业保险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都有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我国人口基数大,国家财力有限,失业保障水平低,怎样让有限的失业保险金发挥应有的失业保险作用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解析国外失业保险制度来探讨我国失业保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基本医疗服务国家程序给付义务对应于健康权的程序保障功能,具有社会法和客观法性质,是基本医疗服务国家给付义务的基本构成要素。基本医疗服务国家程序给付义务的适当履行,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现行基本医疗服务国家给付实践中,存在给付程序缺位和错位导致的公权力行使恣意、给付对象基本医疗服务获得感不足等问题。应构建国家给付基本医疗服务的义务性程序、保障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性程序,以及基本医疗服务给付过程中的参与程序等为基本要素的国家给付程序体系,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给付制度和确保该制度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失业规模扩大,新的一轮失业高峰的冲击以及企业。营机制转换使得隐性失业公开化的挑战。而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却存在着范围过窄,管理不善,基金负担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拓宽基金筹集渠道,加强失业保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就失业保险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说明了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在分析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世纪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